..續本文上一頁彼賢護經營。即于其夜約家人。辦具
諸種精妙上。所謂世間凡可食啖。色香美味百物備有。乃至外國遠來
貧窮乞丐。亦爲辦具種種精膳而供給之。與諸大衆一等無異。】
賢護菩薩聞佛說法已,請佛與僧受其供養。
明日食時,臨顧我家,受我供養。
食有時食及非時食,晨時至中午爲食時。過中以後,至第二日明相未現以前,爲非時。
世尊默然受請。
佛教常法,遇事若不同意,便說明意願。若同意時,便默然表示允可。
摩诃波阇波提譯爲大愛道。爲佛姨母,隨佛出家後,證阿羅漢果。賢護既請比丘已,複請尼衆。
阿梨耶,亦作阿姨,或阿梨姨。譯爲尊者。
大衆所受飲食,一等無二,同樣待遇也。
余文易解,不煩解釋。
【所以者何。凡諸菩薩心無憎愛不敢輕他。于諸衆生皆平等故。】
何故大衆所受供養一等無異。因爲菩薩心平等,無有憎愛,不敢輕視一切衆生,故皆平等供養。如常不輕菩薩言,汝等皆是未來之佛,我不敢輕慢汝等。即此意也。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四天大王提頭賴咤
等。及彼善德天子與諸眷屬。鹹爲人身贊助其事。欲令賢護菩提果報速
成就故。】
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
梵天者,通名離淫欲之色界天,故經雲十八梵天。通常稱大梵天王,系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王而言。初禅叁天,曰梵衆梵輔大梵。大梵爲初禅之君,梵輔爲初禅之臣,梵衆爲初禅之民。因初禅叁天爲色界之初,故特標梵名。然初禅天,位居小世界頂,今雲娑婆世界主,是否即初禅大梵天王,不得而知。
另據華嚴經十地寄報略雲,第八不動地菩薩,多作第二禅大梵天王,主千世界……。又雲,第九善慧地菩薩,多作第叁禅大梵天王,主二千世界……。又雲,第十地法雲地菩薩,多作第四禅摩醯首羅天王,主叁千世界。
看來娑婆世界主,似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天王)。然未明見「大梵天王」其文也。謹供參考如此。
忉利天王釋提桓因。
忉利譯爲叁十叁,其天居須彌山頂。東南西北各八天,合爲叁十二天。釋提桓因爲天主,居須彌山頂,共爲叁十叁天。
四天大王提頭賴咤等。
四天大王,應爲四大天王。彼四天居須彌山腹。
提頭賴咤,略表四天王名。四大天王分居東南西北四方。東方天王提頭賴咤,譯爲持國天王。南方天王毗留勒叉,譯爲增長天王。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譯爲廣目天王。北方天王毗沙門,譯爲多聞天王。
及善德天子,與其眷屬等。均現爲人身,贊助其事。欲令賢護菩薩,菩提果報速成。
【爾時賢護。與諸眷屬善友知識等掃灑其家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處處
皆悉懸妙幡蓋。廣設種種諸莊嚴具而莊飾之。又以諸種微妙華香布散其
地。複燒世間第一名香而爲供養。時彼賢護。如是莊嚴王舍大城及妙食
已。于明旦時。與諸眷屬詣世尊所。頭面禮敬而啓白言。世尊。我事已
辦願知此時。爾時世尊于晨朝時。爲賢護故著衣持。與彼無量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大衆。左右圍繞。向彼賢護菩薩舍宅。于是賢護
發如斯念。我家隘小不受多衆。自非世尊威靈加護。令宅寬廣盡爲琉璃
。令諸城內一切人民莫不明見。亦令今此天人大衆隨意受用無所乏少。
不亦快乎。爾時世尊知彼賢護心所念已。即以神力令其家宅嚴麗寬廣。
所有衆具變成琉璃。亦令城內一切人民皆得見分明顯了。足令大衆隨
意用之。】
此段經文,說明賢護菩薩,莊嚴王舍大城,及備妙好上食供佛及僧。佛以神力,令其家宅嚴麗寬廣,所有衆具,變成琉璃。令城中一切人民,皆得睹見。足令大衆隨意受用。
【爾時世尊入賢護宅。隨其床座安詳而坐。亦令一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人天大衆。隨其部類次第而坐。時彼賢護。及寶德離車子。善商
主優婆塞。伽诃岌多長者子。那羅達多長者子。既見世尊。與彼四部天
人大衆皆安坐已。于是賢護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世尊受已。
然後授與諸四部衆及與一切天人大衆。種種上妙香美味食。鹹令自恣悉
皆豐滿。如是一切飯食斯畢。澡手漱口乃至洗滌器持舉皆竟。賢護于
是別置小座。在世尊前頭面頂禮。然後退坐一心瞻仰。爾時世尊即爲賢
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善商主優婆塞。伽诃岌多長者子。那羅達多摩
納等。乃至四部天人大衆等。如應說法令其解知。開導慰喻令其歡喜。
然後與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衆歸還本所。時彼賢護菩薩後食畢已。將諸
眷屬善友知識。及百千衆左右圍繞。至世尊所恭敬禮拜。退坐一面胡跪
合掌。而白佛言。】
諸佛常法,應供畢,須爲說法。
賢護等複至佛所,禮佛請法。由此可知,佛說此經,非是一會。
【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幾法。當能證此現前叁昧。佛言賢護。菩薩若能
成就五法。則便得此現前叁昧。何等爲五。所謂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
。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叁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四者本無有垢滅除
諸垢。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無生忍
故。而能得此現前叁昧。】
賢護請問于佛,菩薩具足幾法,當能證此現前叁昧?
佛回答言,菩薩成就五法,則能得此現前叁昧。
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
甚深忍者,無生法忍也。滅除至盡者,寂滅忍也。仁王經說有五忍,一、伏忍,叁賢位菩薩。二、信忍,初地至叁地。叁、順忍,四地至六地。四、無生忍,七地至九地。五、寂滅忍,十地至妙覺。
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
法性寂滅,無有所得。以無所得,故無有處所可盡。謂之除滅者,除妄除幻也。
叁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
一切法本來寂滅相,故本無有亂。所謂滅除諸亂者,除妄除幻也。
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
義理同上,可知。
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
同上可知。
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叁昧。以上具足成就五法者,即具足成就無生忍,即得此諸佛現前叁昧也。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二
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叁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四者終不著陰界諸入
。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叁昧。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二
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叁者分別思惟一切諸法。四者于諸衆生無有诤心
。五者常以四攝攝受衆生。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賢護。是爲菩薩摩
诃薩具足五法成就叁昧。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一
者于諸衆生所常行慈心。二者于一切時念修聖行。叁者常行忍辱見破戒
者恒生敬心。四者于自和上阿阇梨所不說己能。五者于一切處不敢輕他
。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證是現前叁昧。複次賢護。菩薩
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一者常依聖教如說修行。二者清淨意業滅身
口惡。叁者清淨戒行斷除諸見。四者常求多聞深信諸善。五者常念如來
應等正覺。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現前叁昧。】
複次賢護,菩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
諸有者,略說爲叁有。叁有爲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廣說有二十五有,二十五有不出叁界生死。
一、四部洲爲四有。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
二、四惡趣爲四有。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
叁、六欲天爲六有。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四、梵天爲一有。梵天雖在色界,然外道計梵天王爲生萬物之主,故別出其名。
五、無想天爲一有。無想天雖在四禅天,然以外道計爲涅槃,故別出其名。
六、五那含天爲一有。以外道計爲真解脫,故別出其名。
七、四禅天爲四有。即色界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
八、四空天爲四有。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厭離如是諸有,樂出世也。不受諸行者,不造業也。
二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
于一切生處,不失菩提心也。菩提心者,成佛心也。成佛心者,度一切衆生心也。度一切衆生心者,自覺覺他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便名佛。叁世諸佛,無一不是由發菩提心而得成就者。故念菩提心,有無量功德。
叁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
菩薩生處,常見諸佛,則可速成無上菩提。菩薩若欲自度度人,便須常生佛世。菩薩常見佛者,如嬰兒不應離母,遠行不離道糧,大熱不離冷風,大寒不離暖火,渡深水不離舟船,病人不離良醫。若菩薩生不值佛,便如中流船破,自度不暇,焉能度人?
四者終不著陰界諸入。
不著陰界入者,不貪著身心也。陰者,色受想行識五陰。界者,眼識界,耳識界,及鼻、舌、身、意識界。共爲十八界。入者十二入,即六根與六塵。若菩薩不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便可證入法身,證入淨土。
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
菩薩終不愛著受欲貪之樂也。粗而言之,即淨修梵行,不受淫欲樂也。
是爲菩薩具足五法,成就此念佛叁昧。
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
思念無邊際心者,心無所住也。心若有住,必有邊際。心若無住,乃無邊際。菩薩若無住生心,便不被煩惱所侵。猶如大虛空無有邊際,故火燒不著,水淹不濕,風吹不透。菩薩心若如此時,便得叁昧。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善入禅定者,心無散亂也。所謂專思寂想也,一心不亂也。一心不亂,思惟諸佛現前叁昧。
叁者分別思惟一切諸法。
以智慧心思惟諸法緣起性空,性空緣成。思惟諸法緣起性空,則知諸法分別而無分別,是謂慧。思惟諸法性空緣成,則知諸法無分別而分別,是謂智。
四者于…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