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皆熾然毒熱,不可執觸。

  如是賢護!菩薩觀佛,亦不應取著。乃至觀一切法,皆不應執著,以一切法性空故。是故菩薩觀佛色身時,不應生著。觀受想行識時,不應生著。乃至觀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時,亦不應取著。 

  何以故?何故不應取著呢?因爲取著者,終不能離生老病死等苦法也。因爲這些苦法,皆由取著而生故。

  是故菩薩觀察如是諸如來時,不應生于取著之想。

  諸如來者,即諸法性也。如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者,即一切法性,無二無別也。一切法無二無別,故不應生能取所取之想也。

  賢護!雖無取著,然應勤求諸佛世尊勝妙功德。所謂佛智,如來智,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議智,難稱量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叁昧也。

  此仍是解執之教。佛恐一輩執著衆生,聞佛如是說,便轉而執理礙事,執性廢修,于是有此一番教示。謂雖然洞達理性,亦不可廢乎事修。仍應勤求諸佛勝妙功德。否則依然墮于執著之坑。

  佛智及如來智者,即無上正等正覺也,法華雲權實二智。

  廣大智者,即正遍知也。佛于無量知空,于空知無量,名廣大智。

  自然智,佛無師自覺,親證自覺聖智,曰自然智。

  自在智,佛于法得大自在,不被法縛,不被境轉,曰自在智。 

  不思議智,佛所證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曰不思議智。又佛智叁輪清淨,曰不思議智。

  難稱量智,佛智不可思議,故難稱量也。

  無等等智,佛智豎窮叁際,曰無上智。佛智橫遍十方,曰無等等智。

  一切智智,佛具實智,乃畢竟空,名一切智。佛具權智,即緣起智,名一切種智。此智慧生一切智,及一切種智,故名一切智智。

  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叁昧也。

  精者不雜,勤者不懈。如是思惟諸佛現前叁昧法門。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明鏡與油器 女人莊飾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 處處馳騁爲求欲

  彼于無中顛倒想 不知是法虛妄生 彼欲熾火之所燒 斯婦起欲還自發

  若有菩薩作是念 是名無智著我心 菩提甘露在當來 我拔衆生出重苦

  第一義中無衆生 世間獨有生老死 諸法無形如水月 豈有菩提而可求

  衆色形貌若鏡像 如幻如炎如虛空 凡夫著想而受羁 彼輩雖縛空無實 

  若斯智者諸菩薩 知世顛倒故見真 了達無人誰受苦 彼則當成無上覺 

  無意分別佛菩提 其心本來自明淨 不見生死諸滓濁 彼證真實最勝尊

  一切色法諸無漏 不可分別妄與空 滅除諸欲解脫心 如是知者證叁昧】

  譬如明鏡與油器,女人莊飾曜其形,愚夫于是生染心,處處馳騁爲求欲。

  明鏡與油器,平滑光亮,皆有照影之功。女人化裝時,用以照其形影。愚癡之人,誤以鏡中之影爲真。竟處處欲心馳求。

  彼于無中顛倒想,不知是法虛妄生,彼欲熾火之所燒,斯婦起欲還自發。

  愚人誤認鏡像爲真,實是于空無之中,顛倒執著也。不知鏡中之像,虛妄不實。彼愚人爲欲火所燒,實非由鏡中女人所起,因爲鏡中女人虛妄不實故。彼所起欲心,實由自己顛倒心所發也。

  若有菩薩作是念,是名無智著我心,菩提甘露在當來,我拔衆生出重苦。

  菩薩開覺,知彼衆生愚癡無有智慧,是被著我之心所覆。如果能夠覺悟,將來便可親證菩提。于是菩薩便起慈悲心,拔衆生之苦。 

  第一義中無衆生,世間獨有生老死,諸法無形如水月,豈有菩提而可求。

  此是以法合于譬喻。第一義者,畢竟空也。衆生者,衆因緣生法也。法由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是以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故衆生性空,即是第一義也。

  世間不知真空義,顛倒執爲實有,故有生老病死苦。而諸法性空,諸相幻有非實,猶如水月鏡花。

  所謂菩提者,若了達此真空義,假名曰菩提。豈真有菩提可求哉?

  衆色形貌若鏡像,如幻如炎如虛空。

  此偈以下,文顯易明。「炎」者,陽炎也,即莊子所謂的野馬。非是火焰也。

  無意分別佛菩提,其心本來自明淨,不見生死諸滓濁,彼證真實最勝尊。

  不可起心分別無上佛菩提,以無上佛菩提即畢竟空故,如是不生分別心,其心便本來明淨了。故知一切暗障,皆由起心動念妄起分別而生。如果不妄生分別,不見生死,亦不見涅槃,彼人便是證得無上覺了。

  一切色法諸無漏,不可分別妄與空,滅除諸欲解脫心,如是知者證叁昧。 

  色法是有漏法,有漏法是虛妄法。空法是無漏法,是真實法。不分別有漏法與無漏法,亦不可分別虛妄法與空法。因爲于第一義中,無如是等分別。只要滅除諸欲念,令自心獲得解脫,便可證得諸佛現前叁昧了。

  【初念諸佛無相身 後聞諸法本清淨 如是思惟無余念 證此叁昧誠非難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滅彼微塵聚 不分別成及與壞 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無分別 其眼雖不累心 彼見諸佛如日輪 法界世間挺超出

  其心清淨眼亦明 雖勤精進常在定 彼得多聞不可說 證此叁昧真思惟

  若以不見證叁昧 一切盲者應證知 亦不以見非不見 是中外道皆迷沒

  常離相想而思惟 見彼諸佛清淨心 如是見已一切觀 其人速成此叁昧

  彼無地水及火風 亦非空界現前住 若欲觀察一切佛 當想處座演妙音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樂法者我身 彼應無複余思惟 唯當想佛說法事

  如是專念莫他觀 爲求若斯多聞故 一心觀我說此定 總持諸佛之所宣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世及當來 唯此清淨微妙禅 彼不可言證能說

  我于叁界無上尊 爲利世間故特出 念證諸佛菩提故 宣此叁昧無等倫

  若欲身樂及心樂 求佛功德不思議 乃至證彼妙菩提 要當修此勝叁昧

  欲淨深廣多聞海 爲衆生故常勤求 彼應速去諸欲塵 要當修此勝叁昧

  若欲一生見多佛 見已恭敬複咨詢 彼應速離勿生著 要當觀此妙叁昧

  是處無欲複無瞋 亦無愚癡與嫉妒 又無無明及疑網 要當住此深寂禅】

  以下諸偈,文義明顯者,不作贅釋。

  常作空相而思惟,即能滅彼微塵聚,不分別成及與壞,一切外道失于中。

  空相者,緣起即空,空即緣起。非是空外緣,亦非緣外空。

  有無定性,故不礙空。空無定性,故不礙有。有是不礙空之有,是以有全是空。空是不礙有之空,是以空全是有。愚人不是執空便是執有,于是失乎中道。智者不執空,亦不執有,亦複不執非空非有。一切無執著,乃契中道。 

  微塵者緣起法,幻相假有。愚人執爲實有,智者達其空相。故能滅其微塵實有之執著。

  于中道第一義中,成非壞外成,壞時即是成時。只是凡愚,見壞不見成罷了。同理可知,壞非成外壞,成時即是壞時。只是凡愚,見成不見壞罷了。

  若分別成外有壞,壞外有成,便失一真法界義。著于邊見,失乎中道。故曰不分別壞外有成,亦不分別成外有壞。一切外道妄生執見,分別成分別壞,落于邊見,于是失乎中道。以彼失乎中道故,乃名外道也。

  于一切色無分別,其眼雖不累心,彼見諸佛如日輪,法界世間挺超出。

  一切色法事相,悉是緣成無性。以一切色無性故,是以一切色無礙。一色不礙一色,一色不礙一切色,一切色不礙一切色,一切色不礙一色。如是一一色曆然,不礙一一色同體。一一色同體,不礙一一色曆曆分明。故曰于一切色無分別。

  眼不累心者,即眼根所見,不染于心也。眼根見色而染心是爲識,眼根見色不染心爲智。雲何眼見色染心,眼見色不染心?分別于色則染心,無分別于色,則不染心。 

  彼見諸佛如日輪者,智者見佛猶日光,不著于法界,亦不著于世間,不著于涅槃,亦不著于生死,挺然超出也。

  其心清淨眼亦明,雖勤精進常在定,彼得多聞不可說,證此叁昧真思惟。

  其心若清淨無染,便是大圓鏡智。眼亦明者,便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于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出于根門,于塵不染,便是成所作智。故曰其心清淨眼亦明。

  雖然勤精進事修,卻常在定中。即所謂隨緣不失性者是也。

  彼得多聞不可說,謂彼隨緣事修,廣學多聞。證此現前叁昧,思惟修也。

  若以不見證叁昧,一切盲者應證知,亦不以見非不見,是中外道皆迷沒。

  如果執性廢修,以爲不見一切色,即證諸佛現前叁昧,那麼便錯了。如果不見色即證叁昧,那麼一切盲者,應證諸佛現前叁昧了。當知見色不染心,方證叁昧也。

  但是亦不以見色,亦不以不見色而證叁昧。若謂見色與不見色,皆是邊見。唯不染著于心,方得諸佛現前叁昧也。于如是法中,一切外道皆迷沒不知也。 

  常離相想而思惟,見彼諸佛清淨心,如是見已一切觀,其人速成此叁昧。

  行者常作離相思惟,思惟諸法無相,便入實相。如是則見諸佛清淨心。彼人如是見已,于一切法亦如是觀。了達于法性,不取著于法相。其人如是思惟如是觀察,便可速成諸佛現前叁昧了。

  彼無地水及火風,亦非空界現前住,若欲觀察一切佛,當想處座演妙法。

  地水火風者,皆色法也。法既非色,既非地水火風,亦非是空。非色非空,亦空亦色,以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故說空,一切空,說色,一切色,說亦,一切亦空亦色,說非,一切非空非色。故曰非地水火風,亦非空界現前住。若欲修觀佛叁昧者,當觀想諸佛處于師子座上,爲一切大衆,演說妙法。此明不可執著爲色,但亦不可執著爲空也。

  如我今日宣妙法,心樂法者我身,彼應無複余思惟,唯當想佛說法事。

  如我今日說法,凡樂聞法者,皆能見我身。所以修諸佛現前叁昧者,皆當觀佛與大衆說法。

  無有一佛在過去,亦無現世及當來,唯此清淨微妙禅,彼不可言證能說。 

  一切法清淨,本無過去佛,亦無現在佛及未來佛。一切諸佛是法界身,從衆生心想中生。法界者無界,故法身…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