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叁▪P3

  ..續本文上一頁者無相。諸佛無相,皆從衆生心想中生。心想佛時,心即是佛。以心外無法,一切諸法唯心造故。所以欲生淨土者,須淨自心,心淨則佛土淨。

  以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故。所以此諸佛現前叁昧微妙定,既不可言證得,亦不能以言說也。因爲此現前叁昧,甚深微妙,非言語境界故。此法甚深,唯證乃知。

  猶如甘蔗是甜的,但我不能因你的言語或文字,知道那種甜味。如果我想知道甘蔗的甜味,只要吃一口甘蔗,便知道了。所以此法非證莫知。等我知道甘蔗甜味以後,亦無法用言語文字,令他人知道。縱然寫遍天下各國文字,說遍天下各國語言,他人絕不能因之而知道甘蔗的甜味。故曰不可說,證得亦不可言說。

  欲淨深廣多聞海,爲衆生故常樂求,彼應速去諸欲塵,要當修此勝叁昧。

  多聞海者,智慧海也。雲何淨多聞海?多聞不取相,則生智慧。如果多聞取相,便成智慧障。故淨多聞海者,不取于相,則可多聞清淨矣。 

  菩薩樂求多聞,樂求智慧,皆爲度衆生故。

  欲求多聞增進智慧,應遠離欲塵,欲塵者,欲貪也。這樣方能修習如是諸佛現前叁昧。

  若欲一生見多佛,見已恭敬複咨詢,彼應速離勿生著,要當觀此妙叁昧。

  遠離勿生著者,遠離貪瞋癡慢疑,勿生執著。所以下面便接著說:

  是處無欲複無瞋,亦無愚癡與嫉妒,又無無明及疑網,要當住此深寂禅。

  是處無欲者,無貪也。無嫉妒者,無我慢也。無無明者,無邪見也。總說便是無貪瞋癡慢疑邪見。

  住此深寂定者,深寂定即指諸佛現前叁昧言。修此現前叁昧,要須離一切煩惱。諸如貪瞋癡慢疑邪見等。 戒行具足品第七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叁昧。世尊。若諸

  菩薩舍家出家。深心樂欲說此叁昧。亦當思惟此叁昧者。彼等應當安住

  何法。而能宣說及思惟耶。佛告賢護言。賢護。若有菩薩舍家出家深樂

  廣宣。複欲思惟如是叁昧者。彼出家菩薩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

  。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呵戒行

  。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賢護。彼出家

  菩薩雲何當得清淨戒行。乃至雲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賢護。彼出家

  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衆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

  行。見已驚怖清淨活命。于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于空

  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賢護。以是因緣。彼

  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清淨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

  行也。】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叁昧。世尊!若諸菩薩舍家出家,深心樂欲說此叁昧,亦當思惟此叁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

  賢護菩薩請問,出家菩薩,欲以此現前叁昧,度衆與自度者,當安住于何法?

  佛言若有出家菩薩,深樂廣宣化他,複自思惟修行如是叁昧者。當先護持清淨戒行。

  所以修念佛叁昧欲得受用者,應須持戒念佛。應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者,具足持戒,無有破缺也。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若持戒不明開遮持犯,只知執著于戒,亦爲犯戒也。

  不動戒行,堅持淨戒,不爲境所動搖也。不被呵戒行,不被譏嫌呵責,于所持戒,清淨圓滿。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如是護持清淨戒行也。

  賢護!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衆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波羅提木叉,譯爲別解脫戒。用于簡別定共戒,與道共戒。定共道共二戒,名總解脫戒。定力若失,則定共戒一時俱失。道力若退,則道共戒一時俱失。故名總解脫戒。

  波羅提木叉則不同,七衆所受,皆別解脫戒。例如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受持一條戒,則得一條戒之解脫。如果破一戒,余戒依然光潔,余戒功德依然存在,依然可得到余戒之解脫。故曰別解脫戒。

  成就威儀,成就衆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例如比丘戒,除前二聚爲戒律,其余諸聚,即屬威儀及衆行法。故一般具稱爲律儀。大比丘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故曰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見已驚怖,清淨活命,于諸戒中,當念成就。

  佛言若人見小罪,生大驚怖,此人定成佛道。所以見已驚怖者,是言見小罪生大驚怖也。

  清淨活命,不以邪命自活也。比丘應如法求資生,不應邪命自活。邪命有五種,一、于諸世人,詐現異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德,以求利養。叁、占相吉凶,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以求利養。五、自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而求利養。無有邪命自活,如法求資生者,謂清淨活命。于己所受戒中,時時當念成就之。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

  不得著忍者,不可得忍,不可住著忍。不可得忍,不可著忍者,即無生忍也。于甚深的無生忍,應深信不疑也。

  于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

  空無相無願,是叁叁昧。諸法因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心安住如是空法,名空叁昧。空法無相,一心安住如是無相,名無相叁昧。于空于無相法,不應有所願求,一心安是法,名無願叁昧。是即叁叁昧也。

  心不驚怖者,深信也。無有悔沒者,既信以後,則無悔改失沒也。

  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行也。

  以依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衆行,畏慎小罪,清淨活命,于諸戒中時時當念成就,深信不可得不可著忍,深信叁叁昧。以如是等因緣,便能成就如上所說等戒行。 

  不見戒行,不生我見戒行也。若生我見,則必于戒行有缺,有染,有汙,有濁。若不生我見,則于諸戒行,自然具足矣。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雲何得有如是不清淨戒

  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汙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佛告

  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如是

  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

  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

  是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是謂爲求有故。爲有生故。爲受欲果

  故。爲生處所故。】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雲何得有如是不清淨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汙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賢護菩薩反問,彼出家菩薩,爲何因緣有此不清淨戒行?例如缺戒行,染著戒行,汙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戒行,乃至聖所不愛戒行。

  依倚戒行者,乃于戒生有所得心也,于戒生有所住心也。不能通達一切法空,無能依倚,亦無所依倚。

  佛告賢護菩薩,若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于梵行。修行已,並作如是念,我今持戒、苦行、修學、清淨梵行,願我未來,受天人中之果報。以是因緣便成就不清淨戒行。

  所以出家菩薩爲求有故,爲求有生故,爲受欲樂果報故,爲求生處所故。以是因緣,便成就不清淨戒。

  【賢護。是故彼出家菩薩。念欲說此叁昧思此叁昧者。要當先具清淨戒行

  乃至成就聖所愛戒。亦念常行檀波羅蜜。所謂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

  施微妙施。精妙施無上施。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舍重擔。不忘正念常

  行一心。正信清淨無有嫉妒。不著世間利養名聞。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別請。厭離人間樂阿蘭若。尊崇聖種敬事頭陀。息世語言

  但論出世。處衆靜默假言不多。常敬于他不敢輕慢。于一切時常行愧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于善知識常念親近。諸師尊所謹事無違。若聞如

  是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于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

  于諸如來想。以爲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

  故。】 

  賢護!是故出家菩薩,欲宣說此叁昧,思惟此叁昧者,當先具足清淨戒行。亦當常行布施波羅蜜。

  所謂最勝施,諸法施……

  以此諸佛現前叁昧,與人演說,便是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便是精妙施,無上施。

  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舍重擔。

  不舍重擔者,不舍度一切衆生也。如勝鬘經雲:「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爲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叁者草木,四者衆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爲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正念者,思惟佛念也。不忘思惟諸佛現前叁昧,常行一心,不爲外境所亂。

  正信清淨,無有嫉妒。 

  一心念佛,即是正信清淨。唯信佛爲最正信。無有嫉妒,常起隨喜心也。

  不著世間,利養名聞。

  不染世間之名譽利養。

  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出家人以法施衆生,在家白衣,理應以財施供養出家人。此爲如法求資生。不以五種邪命求資生,故曰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別請。

  佛製比丘,恒行乞食,清淨自活,于己可除我慢,于衆生可爲福田。別請者,于僧衆中,特別請一人供養。如法比丘,不受別請。

  厭離人間,樂阿蘭若。

  厭離人間之愦鬧,樂居閑靜之阿蘭若。菩薩樂居山林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菩薩居阿蘭若有叁品。上品阿蘭若,菩薩于露地常坐不臥。中品阿蘭若,菩薩于樹葉中常坐不臥。下品阿蘭若,菩薩于石室中常坐不臥。

  尊崇聖種,敬事頭陀。

  尊崇聖人,敬事嚴持禁戒的頭陀行者。 

  息世語言,但論出世。

  世間語言,鬥诤紛起,有名無實。出世語言,清淨無诤,有言有實。

  處衆靜默,假言不多。

  佛告比丘相處有二事,一者聖說法,二者聖默然。聖默然者,坐禅也。世人相處,聒噪不休。比丘處衆,靜…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