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叁▪P4

  ..續本文上一頁默安然。

  假者假借,「假言不多」者,謂不多言說也。比丘處衆,不多言說。

  常敬于他,不敢輕慢。

  出家菩薩,恭敬一切不敢輕慢。如常不輕菩薩,看一切衆生,皆是當來佛,不敢輕慢也。

  于一切時常行慚愧。

  慚、愧是二種淨法,能護世間令得出離。具慚愧者,可起一切善法。無慚無愧,能生一切惡法。故于一切時,應常行慚愧。慚愧之人,則可無放逸。無放逸則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則道業增長。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

  應知恩者有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縱一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猶未能報一日之恩也。

  經雲,一切衆生,無始劫來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從彼受身,故于我有大恩。

  經雲國王福德最勝,以正法治世,安樂一切衆生。故于我有恩。

  叁寶利樂衆生,無有休息。功德無比,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于虛空。是一切衆生良佑福田,令一切衆生超升彼岸。此恩難報也。

  于善知識,常念親近,諸師尊所,謹事無違。于師尊所,聞此諸佛現前叁昧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于法師應起慈父想,起善知識想,乃至生諸佛想。皆因聽受此現前叁昧法故,皆因能成就無上大菩提故。所以于法師,轉增愛敬尊重之心。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

  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

  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于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

  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若能書寫若能解說。令法久住無

  有是處。】

  佛告賢護菩薩言,若彼出家菩薩,或時于聲聞人所,聞說此諸佛現前叁昧甚深經法。出家菩薩視彼聲聞人,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諸佛想教師想。複不能親近、承事、供養。以如是因緣故,雖得聞是經,當知是人不能聽信接受,不能書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乃至令法久住者,無有是處。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複至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增上妙法。不生愛敬

  心。不生尊重心。及至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

  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不尊重是

  經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以上是于人不敬,此是于法不敬。

  複次賢護!若彼出家菩薩,或複至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現前叁昧,增上妙法。于此妙法,不生愛敬心,不生尊重心,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此是言彼出家菩薩,于聲聞人所,聞如是叁昧,于法不敬。 

  以如是不敬法因緣,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此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因爲彼菩薩,不尊重此現前叁昧經典。以是不敬經典因緣,令此諸佛現前叁昧法,不久必滅。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複至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生愛敬

  心生尊重心。乃起教師想諸如來想。親承供養即能聽受。亦能書寫複能

  解說。能令是經久住利益。斯有是處。】

  相反地,若彼菩薩,于聲聞人所聞是經典,生愛敬心,尊重心,起教師想,諸佛想。並能親近承事供養,即于此經能夠聽受、書寫、解說,令此經久住世間,利益衆生,斯有是處也。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複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即于彼所生尊

  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

  即爲修習。雖未解釋即爲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

  。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賢護。以是因緣吾今

  語汝。是人于是說法師所。生愛樂心生敬重心。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

  起教師想起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賢護。若能如是是則名爲行我

  所行受我教誡也。】 

  複次賢護!若彼出家菩薩,于聲聞人所,聞說是經。即于彼所,于人于法生尊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雖然彼人未修學如是經典,即有修學如是經典之功德。雖然未能解釋如是經典,即有解說如是經典之功德。便能令是諸佛現前叁昧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

  何以故?以彼菩薩,愛敬尊重法故。是知若人于此叁昧及說此叁昧之法師,愛敬尊重,便能令此法久住世間也。

  賢護!以是因緣我今語汝,是人于說法師所,生愛樂心,敬重心,尊貴心。起善知識想,教師想,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是人則名爲依我教奉行,信受我語,受我之教誡。

  【複次賢護。彼出家菩薩必欲解說如此叁昧。複欲思惟此叁昧者。常當樂

  行阿蘭若事。不得居處聚落城邑。舍離朋黨多求之處。不貪衣食。不得

  貯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財物生資。不得貪求名聞利養。不惜重命常念

  舍身。遠離貪著恒修死想。常行愧不造諸惡。攝受正法無有疑心。常

  念遠離不取衆相。當修慈心勿懷嫌怨。常起慈悲無行瞋恚。安心喜舍莫 

  想愛憎。常當經行破除睡蓋。賢護。出家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

  修學解說思惟。如是念佛現前叁昧也。】

  複次賢護!彼出家菩薩,欲與人解說,或自修思惟此叁昧者。常當樂居閑靜處,行阿蘭若事。阿蘭若事者,常坐不臥也。

  不得居處聚落城邑等愦鬧處。應當舍離多有朋黨親友之處。不得貪著衣食,不得貯藏積聚谷米及諸餐具。即示常應乞食也。

  不得受畜財物,及資生之具。示道人應少欲知足也。不得貪求名聞利養。示修行人,唯道是務。

  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不可愛惜保重自己之身命,常念舍身,往生淨土。善導大師雲,欲往生者,不得怕死。應視舍身,如脫弊衣,而換珍服,爲稱意快事。故應遠離貪著,常念死想。行人若常念死想,則可無貪著矣。

  常行慚愧,不造諸惡,攝受正法,無有疑心。于正法堅信無疑也。

  常念遠離,不取衆相。

  常念遠離生死,知生死因,起于煩惱。既欲遠離生死,應當先斷煩惱。衆相者,五陰相也,色受想行識五陰,譯爲五衆。色爲身相,受想行識爲心相。身心二相是生滅法,故不應取著身心相也。

  當修慈愛之心,勿懷嫌恨仇怨。常起慈悲心,無有瞋恚行。安心喜舍,莫想愛憎。此言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

  當經行破除睡眠,示精進行道。

  賢護!出家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修學、解說、思惟如是念佛現前叁昧。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經典甚深甚

  深。最勝微妙不可思議。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雖聞如是深妙經

  典。生大恐怖驚疑退沒。不發歡喜愛樂之心。彼等當複作如是念。我今

  當應余諸佛所乃可修習如是經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諸障難。身遇

  病苦氣力甚微。甯堪修行如是經典。世尊。彼輩如是。于甚深法更生放

  舍遠離之心。不能發勤勇猛精進。樂欲成就如是經典。世尊。爾時亦當

  有諸菩薩。精進勤求專念之者。愛樂是法勸持是法。攝受是法。若諸法

  師說是法者。于是法中如法行故。能舍身命。不著名聞不求利養。不自

  宣說己身功能。不染衣不樂城邑。常趣空閑山林靜處。其或聞是微妙

  法故生大歡喜。更當具足發勤精進。聽受如是微妙法門。常讀誦故常念

  持故。思惟義故如說行故。彼等于未來世諸如來所。非徒直欲求彼多聞

  。亦無但求在于有處。唯爲成就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進勇猛。世尊。

  然複應有往昔己曾供養諸佛宿種善根。諸善男子善女人輩。發大精進爲

  聞如是微妙法故。更發如是大誓莊嚴。願我當得幹渴肌膚。散骨消髓熾

  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終無暫時懈怠懶惰。而不聽聞

  微妙勝法。亦無不思甚深義理。複無舍他不爲宣說。而常勇猛行大精進

  。但爲攝受諸菩薩故。聽聞如來如是妙典。聞已即便生歡喜心。】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

  賢護菩薩,先行贊歎。自希有世尊,至最勝微妙不可思議,乃贊佛及法也。

  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 

  謂于未來世,有的菩薩懈怠懶惰。聞此深妙經典,驚疑不信,或致退沒。于此現前叁昧,不發歡喜心愛樂心。彼以懈怠懶惰故,作如是念,我今多諸障難,身體複遇病苦,氣力不足,無能修習如是經典。不如等後世于其它諸佛所,修習此諸佛現前叁昧吧。此是言懈怠懶惰之人,存有因循苟且之心。

  世尊!彼輩以于甚深法,存有放舍遠離之心故,不能發勤勇猛精進,樂欲成就此念佛叁昧。

  但是,爾時未來世,亦有諸菩薩,精進勤求專念此諸佛現前叁昧。愛樂是法,精勤修持此法,攝受此法。

  如果聞諸法師演說是法時,便能于是法中,如法修行。以如法行故,便能舍身爲法,不求名聞利養,不自宣說己身功德才能。不染衣缽者,不貪求衣食也。不樂城邑者,不貪求依報也。常趣空閑,山林靜處。遠離愦鬧,遠離欲蓋。

  其或有菩薩聞此微妙法故,生大歡喜。更當具足發勤精進,聽受如是微妙法門。彼等以常讀誦故,常念持如是經典故,思惟義理故,如說修行故。以如是因緣故,彼等于未來世諸佛所,非僅求多聞智慧,亦非僅求在于有處。有處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也。易言之,即叁界福報處也。唯爲成就往生佛土諸功德故。爲成就如是功德,常念勤求精進勇猛精進也。

  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于過去世,己(應爲已)曾供養諸佛,種諸善根,發大精進,方能得聞如是微妙叁昧法也。

  聞說是法已,更發大誓莊嚴其行。彼更發誓願言,願我當來,甯得幹渴肌膚。似應爲幹「竭」肌膚。

  散骨消髓,熾然燒其心身。猶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叁昧。

  終無暫時懈怠懶惰,而不聽聞如是勝法。終無暫時懶怠懶惰,而不思惟如是甚深義理。終無暫時懈怠懈惰,舍棄于他,不爲一切衆生宣說。而常應勇猛行大精進,爲度一…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