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

  稱贊功德品第八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得離車子。善商主長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羅達

  多摩納。水天長者與五百徒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即以五百上服奉

  覆世尊。複以多種供具供養世尊。心樂法故各以己身奉承如來。爾時世

  尊。告阿難言。是賢護菩薩。當于彼等五百徒衆。而作義師說諸法要。

  教化慰喻令彼歡喜。以歡喜故彼輩即得隨順之心真實之心清淨之心離欲

  之心。除諸煩惱無複蓋纏。時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爾

  時賢護。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幾法。而能得此念佛叁昧也

  。】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得(德)離車子,善商主長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與五百徒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衆人聞法歡喜,即各各修上供養。並以己身承事如來。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此賢護菩薩,當教化慰喻此五百徒衆,令生法喜。生法喜故,即得隨順正法之心,即得真實心,清淨心,離欲心。除諸煩惱,無複蓋纏。

  蓋、纏,即煩惱別名。蓋者五蓋,意根所攝。五蓋者,即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此五能覆人心識,令不了正法,故名五蓋。

  纏者十纏,煩惱入心,縛著行人,故名纏。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叁、睡,四、悔,五、悭,六、嫉,七、掉,八、眠,九、忿,十、覆。

  無慚,于所作罪不自羞。

  無愧,于所作罪,外無赧懼,不羞于他。

  睡,于諸境界,不能堪任,心重欲眠。睡之一法,能障于觀。

  悔,悔名惡作,惡其所作也,即追悔也。于善法惡作曰惡,于惡法惡作曰善。此處悔纏,單約于善惡作而言。

  悭,于己財法,堅著不舍,秘吝不肯布施。

  嫉,只順自己名利,不耐他榮,忌妒他人勝事。 

  掉,其性躁動,令心于境不得寂靜。掉之一法,能障乎止。

  眠,身心昧略離覺曰眠。欲眠曰睡,既睡曰眠。

  忿,于現前不饒益境,心起憤惱。 

  覆,于自己所作罪過,恐失利譽,加以隱覆。

  時五百人聞佛記說,皆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

  賢護菩薩即白佛言,菩薩具足幾法,而能得此念佛叁昧?

  【爾時世尊。告賢護言。賢護。若菩薩摩诃薩具足四法得是叁昧。何等爲

  四。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叁者常不遠離頭

  陀功德。四者常厭叁界諸有生處。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四法得此

  叁昧。】

  世尊告賢護菩薩,菩薩摩诃薩具足四法,可得此念佛叁昧。

  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一切外道,取著言語文字相。不知諸法實相,悉無所得。若謂其有,卻是十方虛寂,故「有」不可得。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故「無」不可得。既然有不可得,無不可得,故「不可得」亦不可得。 

  有不可得,則有邊息。無不可得,則無邊寂。二邊俱息,則中道清淨。既然中道清淨,故亦不可得也。故曰離邊不住中,是實相義。

  有非無外有,若有爲無外有,則此有便是常。無非有外無,若無爲有外無,則此無便是斷。故全有爲無,全無爲有。既然全有爲無,全無爲有,當知一體中道矣。說無時,有、中全無。說有時,無、中全有。說中時,無、有全中。

  有、中全無,則有與中不可得。無、中全有,則無與中不可得。無、有全中,則無與有不可得。有、無、中皆不可得,正是一切皆有,一切皆無,一切亦有亦無,一切非有非無。此即諸法實相,實相諸法義。

  若方便言說,一切亦有亦無者,是俗谛中。一切非有非無,是真谛中。如是之法,不可得一,不可得異。若謂其爲一,卻是實相諸法。若謂其異,卻是諸法實相。

  若論實相,則亡言絕慮,一法不立。若論諸法,則橫遍豎窮,一法不舍。實相者,乃第一義。諸法者,乃興諸佛言教。言教者,佛之權智也。第一義者,佛之實智也。實而權,則無說而說。權而實,則說而無說。 

  一切外道,不知此義,住著心于理外求,猶水中撈月,鏡中取相。徒有言說,而無實義。故曰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

  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愛之爲法,至爲微細。連大菩薩,猶有法愛。不過既雲不樂一切諸愛欲事,應是指叁界內諸愛言。界內愛者,有叁種,即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愛即煩惱,不樂一切諸愛欲事,即不起一切煩惱也。

  叁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特標頭陀功德,系言持戒也。若能堅持淨戒,即能得此念佛叁昧。如觀經上品上生有雲:「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故欲得念佛叁昧,首應堅持淨戒。

  四者常厭叁界諸有生處。叁界諸有者,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厭離生于叁界,于叁界無有貪著,是常厭叁界諸有生處也。厭離叁界,方能生于諸佛淨土,得是念佛叁昧也。 

  【複次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是叁昧典。或時複能爲他解說

  。現前即獲五種功德。何等爲五。一者一切衆毒不能損害。二者一切兵

  仗不能破傷。叁者一切諸水不能漂沒。四者一切猛火不能焚燒。五者惡

  王縣官不能得便。所以者何。由是叁昧慈心力故。】

  若人讀誦受持此現前叁昧,或者有時爲人解說,便得慈心力。以慈心力故,現前即得五種功德。一者不被毒侵,二者不被兵仗所傷,叁者不被水漂,四者不被火燒,五者惡王官府不得其便。

  【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是叁昧時讀誦受持是叁昧時。思惟

  修習是叁昧時。爲他解釋是叁昧時。若有衆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惡王縣

  官。能傷害者無有是處。】

  世尊再度宣示此念佛叁昧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此念佛叁昧,讀誦受持思惟修習解說此念佛叁昧時。若爲衆毒兵仗水火惡王所害者,無有是處。

  【複次賢護。假使世間壞劫之火。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若彼受持此叁昧典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設令墮落大劫火中。叁昧威神彼火即滅。賢護。

  又如水能滅小火。如是賢護。假使持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落彼火中。

  叁昧力故大火隨滅。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世間壞劫之火。四劫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住劫末時,起壞劫,有二十小劫。壞劫初起,七日齊出,大海盡竭。大火自地獄燒至初禅天。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言世界皆被燒壞。

  若彼受持此叁昧典,若人能受持此念佛叁昧經典。假設彼人墮落劫火之中,以叁昧力故,劫火即滅。

  賢護!又如水能滅小火。此是舉小喻大,因爲劫火難見,水滅小火者易見,故以小喻大。持叁昧力能滅大火,猶水之滅小火也。是瓦器,用以盛酒者。

  【複次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經時。若彼惡王若惡官若劫賊若師子

  若虎狼若蛇毒。若能作障礙者無有是處。又設彼等行是經時。若被夜叉

  若羅剎若餓鬼若鸠盤茶。若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能爲障礙。亦無有是處

  。又若彼男子女人讀誦經時。正思惟時爲他說時。入叁昧時行梵行時。

  若失衣若失。乃至有諸障礙事者。無有是處。唯除宿殃不可轉者。複

  次賢護。若彼受持叁昧經典諸善男子善女人輩。若患眼若患耳若患鼻若

  患舌若患身若患心複有諸余種種患難。乃至命難梵行難者。亦無是處。

  複次賢護。若彼男子女人于此經中。得如是聞得如是見得如是知。如是

  具足已。若不值佛。若謗正法。破和合僧。背佛菩提者。亦無是處。賢

  護當知即彼持經男子女人。如上諸事莫能爲礙。唯除宿殃不能轉耳。】

  複次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念佛叁昧經時,如果被惡王惡官劫賊,獅子虎狼毒蛇等,作障礙損害者,無有是處。受持此念佛叁昧,便不會被彼等所害也。

  又假設善男子善女人,修行此叁昧經時,如果被夜叉,羅剎,餓鬼,鸠盤茶,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爲障礙損害者,亦無有是處。

  夜叉譯爲勇健,是一種惡鬼,有叁種夜叉,一、地行夜叉,二、空行夜叉,叁、天行夜叉。

  羅剎,譯爲速疾鬼,亦曰暴惡鬼。

  餓鬼,以惡業故,多生多劫不聞水漿聲。即不得食也。

  鸠盤茶,譯爲甕形鬼。

  毗舍阇,譯爲啖精氣鬼,啖人及五谷之精氣。

  天龍鬼神等類,皆爲非人。 

  又男子女人,讀誦時,思惟時,爲他解說時,入念佛叁昧行時,修梵行時。不失衣缽,無諸障礙事。

  唯除宿殃不可轉者。

  五種逆罪,必須受報,雖經忏悔,不得清淨。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種逆罪,雖經忏悔,不得清淨。只能重報改爲輕報。換句話說,縱然輕報,亦須當受。如是逆罪,即爲宿殃不可轉者。

  複次賢護下,言受持此念佛叁昧者,根身無患,乃至無命難,無梵行難。梵難者,清淨行難也。

  若于是叁昧經中,得如是聞,得如是見,得如是知,如是具足者。是人生必值佛,必不謗正法,必不破僧,必不違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是聞,乃至如是具足者。「如」謂于經教不違不異。「是」者,信受佛語,依教奉行,言行與經教一致也。最後佛宣示,受持是叁昧經者,以上諸事,莫能爲礙。唯除宿殃不能轉者。

  【複次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爲一切諸天稱贊。亦爲一切諸

  龍稱贊。又爲一切夜叉稱贊。又爲一切幹闼婆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阿

  修羅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迦樓羅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緊那羅等之所

  稱贊。又爲一切摩羅伽之所稱贊。又爲一切人非人等之所稱贊。又爲

  一切四大天王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帝利天王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大梵天

  王之所稱贊。如是乃至常爲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贊也。】

  複次賢護!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爲一切天龍八部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四大天王,及帝利天即(忉利天)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大梵天之所稱贊。如是乃至常爲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贊。

  大梵天王,是初禅第叁天。八部鬼神,四王忉利,及初禅天,同居一小世界,故作一起宣說。…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