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

  称赞功德品第八

  【尔时贤护菩萨。及宝得离车子。善商主长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罗达

  多摩纳。水天长者与五百徒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即以五百上服奉

  覆世尊。复以多种供具供养世尊。心乐法故各以己身奉承如来。尔时世

  尊。告阿难言。是贤护菩萨。当于彼等五百徒众。而作义师说诸法要。

  教化慰喻令彼欢喜。以欢喜故彼辈即得随顺之心真实之心清净之心离欲

  之心。除诸烦恼无复盖缠。时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顶礼退住一面。尔

  时贤护。即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而能得此念佛三昧也

  。】

  尔时贤护菩萨,及宝得(德)离车子,善商主长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罗达多摩纳,水天长者与五百徒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众人闻法欢喜,即各各修上供养。并以己身承事如来。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贤护菩萨,当教化慰喻此五百徒众,令生法喜。生法喜故,即得随顺正法之心,即得真实心,清净心,离欲心。除诸烦恼,无复盖缠。

  盖、缠,即烦恼别名。盖者五盖,意根所摄。五盖者,即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能覆人心识,令不了正法,故名五盖。

  缠者十缠,烦恼入心,缚着行人,故名缠。十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睡,四、悔,五、悭,六、嫉,七、掉,八、眠,九、忿,十、覆。

  无惭,于所作罪不自羞。

  无愧,于所作罪,外无赧惧,不羞于他。

  睡,于诸境界,不能堪任,心重欲眠。睡之一法,能障于观。

  悔,悔名恶作,恶其所作也,即追悔也。于善法恶作曰恶,于恶法恶作曰善。此处悔缠,单约于善恶作而言。

  悭,于己财法,坚着不舍,秘吝不肯布施。

  嫉,只顺自己名利,不耐他荣,忌妒他人胜事。 

  掉,其性躁动,令心于境不得寂静。掉之一法,能障乎止。

  眠,身心昧略离觉曰眠。欲眠曰睡,既睡曰眠。

  忿,于现前不饶益境,心起愤恼。 

  覆,于自己所作罪过,恐失利誉,加以隐覆。

  时五百人闻佛记说,皆一心合掌,恭敬顶礼,退住一面。

  贤护菩萨即白佛言,菩萨具足几法,而能得此念佛三昧?

  【尔时世尊。告贤护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何等为

  四。一者不着一切外道语言。二者不乐一切诸爱欲事。三者常不远离头

  陀功德。四者常厌三界诸有生处。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四法得此

  三昧。】

  世尊告贤护菩萨,菩萨摩诃萨具足四法,可得此念佛三昧。

  一者不着一切外道语言。一切外道,取着言语文字相。不知诸法实相,悉无所得。若谓其有,却是十方虚寂,故「有」不可得。若谓其无,却是横遍竖穷,故「无」不可得。既然有不可得,无不可得,故「不可得」亦不可得。 

  有不可得,则有边息。无不可得,则无边寂。二边俱息,则中道清净。既然中道清净,故亦不可得也。故曰离边不住中,是实相义。

  有非无外有,若有为无外有,则此有便是常。无非有外无,若无为有外无,则此无便是断。故全有为无,全无为有。既然全有为无,全无为有,当知一体中道矣。说无时,有、中全无。说有时,无、中全有。说中时,无、有全中。

  有、中全无,则有与中不可得。无、中全有,则无与中不可得。无、有全中,则无与有不可得。有、无、中皆不可得,正是一切皆有,一切皆无,一切亦有亦无,一切非有非无。此即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义。

  若方便言说,一切亦有亦无者,是俗谛中。一切非有非无,是真谛中。如是之法,不可得一,不可得异。若谓其为一,却是实相诸法。若谓其异,却是诸法实相。

  若论实相,则亡言绝虑,一法不立。若论诸法,则横遍竖穷,一法不舍。实相者,乃第一义。诸法者,乃兴诸佛言教。言教者,佛之权智也。第一义者,佛之实智也。实而权,则无说而说。权而实,则说而无说。 

  一切外道,不知此义,住着心于理外求,犹水中捞月,镜中取相。徒有言说,而无实义。故曰一者不着一切外道语言。

  二者不乐一切诸爱欲事。爱之为法,至为微细。连大菩萨,犹有法爱。不过既云不乐一切诸爱欲事,应是指三界内诸爱言。界内爱者,有三种,即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爱即烦恼,不乐一切诸爱欲事,即不起一切烦恼也。

  三者常不远离头陀功德。特标头陀功德,系言持戒也。若能坚持净戒,即能得此念佛三昧。如观经上品上生有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故欲得念佛三昧,首应坚持净戒。

  四者常厌三界诸有生处。三界诸有者,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厌离生于三界,于三界无有贪着,是常厌三界诸有生处也。厌离三界,方能生于诸佛净土,得是念佛三昧也。 

  【复次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受持是三昧典。或时复能为他解说

  。现前即获五种功德。何等为五。一者一切众毒不能损害。二者一切兵

  仗不能破伤。三者一切诸水不能漂没。四者一切猛火不能焚烧。五者恶

  王县官不能得便。所以者何。由是三昧慈心力故。】

  若人读诵受持此现前三昧,或者有时为人解说,便得慈心力。以慈心力故,现前即得五种功德。一者不被毒侵,二者不被兵仗所伤,三者不被水漂,四者不被火烧,五者恶王官府不得其便。

  【贤护。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是三昧时读诵受持是三昧时。思惟

  修习是三昧时。为他解释是三昧时。若有众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恶王县

  官。能伤害者无有是处。】

  世尊再度宣示此念佛三昧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此念佛三昧,读诵受持思惟修习解说此念佛三昧时。若为众毒兵仗水火恶王所害者,无有是处。

  【复次贤护。假使世间坏劫之火。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若彼受持此三昧典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设令堕落大劫火中。三昧威神彼火即灭。贤护。

  又如水能灭小火。如是贤护。假使持经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落彼火中。

  三昧力故大火随灭。若不灭者无有是处。】

  世间坏劫之火。四劫有成住坏空,各二十小劫。住劫末时,起坏劫,有二十小劫。坏劫初起,七日齐出,大海尽竭。大火自地狱烧至初禅天。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言世界皆被烧坏。

  若彼受持此三昧典,若人能受持此念佛三昧经典。假设彼人堕落劫火之中,以三昧力故,劫火即灭。

  贤护!又如水能灭小火。此是举小喻大,因为劫火难见,水灭小火者易见,故以小喻大。持三昧力能灭大火,犹水之灭小火也。是瓦器,用以盛酒者。

  【复次贤护。若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经时。若彼恶王若恶官若劫贼若师子

  若虎狼若蛇毒。若能作障碍者无有是处。又设彼等行是经时。若被夜叉

  若罗剎若饿鬼若鸠盘茶。若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能为障碍。亦无有是处

  。又若彼男子女人读诵经时。正思惟时为他说时。入三昧时行梵行时。

  若失衣若失。乃至有诸障碍事者。无有是处。唯除宿殃不可转者。复

  次贤护。若彼受持三昧经典诸善男子善女人辈。若患眼若患耳若患鼻若

  患舌若患身若患心复有诸余种种患难。乃至命难梵行难者。亦无是处。

  复次贤护。若彼男子女人于此经中。得如是闻得如是见得如是知。如是

  具足已。若不值佛。若谤正法。破和合僧。背佛菩提者。亦无是处。贤

  护当知即彼持经男子女人。如上诸事莫能为碍。唯除宿殃不能转耳。】

  复次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念佛三昧经时,如果被恶王恶官劫贼,狮子虎狼毒蛇等,作障碍损害者,无有是处。受持此念佛三昧,便不会被彼等所害也。

  又假设善男子善女人,修行此三昧经时,如果被夜叉,罗剎,饿鬼,鸠盘茶,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为障碍损害者,亦无有是处。

  夜叉译为勇健,是一种恶鬼,有三种夜叉,一、地行夜叉,二、空行夜叉,三、天行夜叉。

  罗剎,译为速疾鬼,亦曰暴恶鬼。

  饿鬼,以恶业故,多生多劫不闻水浆声。即不得食也。

  鸠盘茶,译为瓮形鬼。

  毗舍阇,译为啖精气鬼,啖人及五谷之精气。

  天龙鬼神等类,皆为非人。 

  又男子女人,读诵时,思惟时,为他解说时,入念佛三昧行时,修梵行时。不失衣钵,无诸障碍事。

  唯除宿殃不可转者。

  五种逆罪,必须受报,虽经忏悔,不得清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种逆罪,虽经忏悔,不得清净。只能重报改为轻报。换句话说,纵然轻报,亦须当受。如是逆罪,即为宿殃不可转者。

  复次贤护下,言受持此念佛三昧者,根身无患,乃至无命难,无梵行难。梵难者,清净行难也。

  若于是三昧经中,得如是闻,得如是见,得如是知,如是具足者。是人生必值佛,必不谤正法,必不破僧,必不违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闻,乃至如是具足者。「如」谓于经教不违不异。「是」者,信受佛语,依教奉行,言行与经教一致也。最后佛宣示,受持是三昧经者,以上诸事,莫能为碍。唯除宿殃不能转者。

  【复次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经者。常为一切诸天称赞。亦为一切诸

  龙称赞。又为一切夜叉称赞。又为一切干闼婆等之所称赞。又为一切阿

  修罗等之所称赞。又为一切迦楼罗等之所称赞。又为一切紧那罗等之所

  称赞。又为一切摩罗伽之所称赞。又为一切人非人等之所称赞。又为

  一切四大天王之所称赞。又为一切帝利天王之所称赞。又为一切大梵天

  王之所称赞。如是乃至常为一切诸佛世尊之所称赞也。】

  复次贤护!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经者,为一切天龙八部之所称赞。又为一切四大天王,及帝利天即(忉利天)之所称赞。又为一切大梵天之所称赞。如是乃至常为一切诸佛世尊之所称赞。

  大梵天王,是初禅第三天。八部鬼神,四王忉利,及初禅天,同居一小世界,故作一起宣说。…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