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无相。诸佛无相,皆从众生心想中生。心想佛时,心即是佛。以心外无法,一切诸法唯心造故。所以欲生净土者,须净自心,心净则佛土净。
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故。所以此诸佛现前三昧微妙定,既不可言证得,亦不能以言说也。因为此现前三昧,甚深微妙,非言语境界故。此法甚深,唯证乃知。
犹如甘蔗是甜的,但我不能因你的言语或文字,知道那种甜味。如果我想知道甘蔗的甜味,只要吃一口甘蔗,便知道了。所以此法非证莫知。等我知道甘蔗甜味以后,亦无法用言语文字,令他人知道。纵然写遍天下各国文字,说遍天下各国语言,他人绝不能因之而知道甘蔗的甜味。故曰不可说,证得亦不可言说。
欲净深广多闻海,为众生故常乐求,彼应速去诸欲尘,要当修此胜三昧。
多闻海者,智慧海也。云何净多闻海?多闻不取相,则生智慧。如果多闻取相,便成智慧障。故净多闻海者,不取于相,则可多闻清净矣。
菩萨乐求多闻,乐求智慧,皆为度众生故。
欲求多闻增进智慧,应远离欲尘,欲尘者,欲贪也。这样方能修习如是诸佛现前三昧。
若欲一生见多佛,见已恭敬复咨询,彼应速离勿生着,要当观此妙三昧。
远离勿生著者,远离贪瞋痴慢疑,勿生执着。所以下面便接着说:
是处无欲复无瞋,亦无愚痴与嫉妒,又无无明及疑网,要当住此深寂禅。
是处无欲者,无贪也。无嫉妒者,无我慢也。无无明者,无邪见也。总说便是无贪瞋痴慢疑邪见。
住此深寂定者,深寂定即指诸佛现前三昧言。修此现前三昧,要须离一切烦恼。诸如贪瞋痴慢疑邪见等。 戒行具足品第七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胜三昧。世尊。若诸
菩萨舍家出家。深心乐欲说此三昧。亦当思惟此三昧者。彼等应当安住
何法。而能宣说及思惟耶。佛告贤护言。贤护。若有菩萨舍家出家深乐
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彼出家菩萨当先护持清净戒行。不缺戒行
。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浊戒行。不着戒行。不动戒行。不被呵戒行
。智者所赞戒行。圣所爱敬戒行。应当念知如是诸戒也。贤护。彼出家
菩萨云何当得清净戒行。乃至云何当得圣所爱敬戒行也。贤护。彼出家
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
行。见已惊怖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应信甚深不得着忍。于空
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贤护。以是因缘。彼
出家菩萨成就如是清净戒行。不见戒行不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敬戒
行也。】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胜三昧。世尊!若诸菩萨舍家出家,深心乐欲说此三昧,亦当思惟此三昧者,彼等应当安住何法?
贤护菩萨请问,出家菩萨,欲以此现前三昧,度众与自度者,当安住于何法?
佛言若有出家菩萨,深乐广宣化他,复自思惟修行如是三昧者。当先护持清净戒行。
所以修念佛三昧欲得受用者,应须持戒念佛。应须护持清净戒行,不缺戒行者,具足持戒,无有破缺也。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浊戒行,不着戒行。若持戒不明开遮持犯,只知执着于戒,亦为犯戒也。
不动戒行,坚持净戒,不为境所动摇也。不被呵戒行,不被讥嫌呵责,于所持戒,清净圆满。智者所赞戒行,圣所爱敬戒行。应如是护持清净戒行也。
贤护!彼出家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
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戒。用于简别定共戒,与道共戒。定共道共二戒,名总解脱戒。定力若失,则定共戒一时俱失。道力若退,则道共戒一时俱失。故名总解脱戒。
波罗提木叉则不同,七众所受,皆别解脱戒。例如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受持一条戒,则得一条戒之解脱。如果破一戒,余戒依然光洁,余戒功德依然存在,依然可得到余戒之解脱。故曰别解脱戒。
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
例如比丘戒,除前二聚为戒律,其余诸聚,即属威仪及众行法。故一般具称为律仪。大比丘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曰成就微尘数等戒行。
见已惊怖,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
佛言若人见小罪,生大惊怖,此人定成佛道。所以见已惊怖者,是言见小罪生大惊怖也。
清净活命,不以邪命自活也。比丘应如法求资生,不应邪命自活。邪命有五种,一、于诸世人,诈现异相,以求利养。二、自说功德,以求利养。三、占相吉凶,以求利养。四、高声现威,以求利养。五、自说所得利,以动人心而求利养。无有邪命自活,如法求资生者,谓清净活命。于己所受戒中,时时当念成就之。
应信甚深不得着忍。
不得着忍者,不可得忍,不可住着忍。不可得忍,不可着忍者,即无生忍也。于甚深的无生忍,应深信不疑也。
于空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
空无相无愿,是三三昧。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一心安住如是空法,名空三昧。空法无相,一心安住如是无相,名无相三昧。于空于无相法,不应有所愿求,一心安是法,名无愿三昧。是即三三昧也。
心不惊怖者,深信也。无有悔没者,既信以后,则无悔改失没也。
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戒行。不见戒行,不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敬戒行也。
以依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众行,畏慎小罪,清净活命,于诸戒中时时当念成就,深信不可得不可着忍,深信三三昧。以如是等因缘,便能成就如上所说等戒行。
不见戒行,不生我见戒行也。若生我见,则必于戒行有缺,有染,有污,有浊。若不生我见,则于诸戒行,自然具足矣。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萨。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
行缺戒行染着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毁戒行圣所不爱戒行也。佛告
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出家菩萨。取着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如是
取着受。取着想。取着行。取着识。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
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
是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是谓为求有故。为有生故。为受欲果
故。为生处所故。】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萨,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行。缺戒行,染着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戒行,圣所不爱戒行也。
贤护菩萨反问,彼出家菩萨,为何因缘有此不清净戒行?例如缺戒行,染着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戒行,乃至圣所不爱戒行。
依倚戒行者,乃于戒生有所得心也,于戒生有所住心也。不能通达一切法空,无能依倚,亦无所依倚。
佛告贤护菩萨,若出家菩萨取着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取着受想行识,受持禁戒,修于梵行。修行已,并作如是念,我今持戒、苦行、修学、清净梵行,愿我未来,受天人中之果报。以是因缘便成就不清净戒行。
所以出家菩萨为求有故,为求有生故,为受欲乐果报故,为求生处所故。以是因缘,便成就不清净戒。
【贤护。是故彼出家菩萨。念欲说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当先具清净戒行
乃至成就圣所爱戒。亦念常行檀波罗蜜。所谓最胜施。诸法施。上施妙
施微妙施。精妙施无上施。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不忘正念常
行一心。正信清净无有嫉妒。不着世间利养名闻。如法索求以济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别请。厌离人间乐阿兰若。尊崇圣种敬事头陀。息世语言
但论出世。处众静默假言不多。常敬于他不敢轻慢。于一切时常行愧
。有恩必知知恩必报。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若闻如
是甚深经典。专心听受终无疲厌。于法师所起慈父心善知识心。乃至生
于诸如来想。以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转增爱敬尊重心
故。】
贤护!是故出家菩萨,欲宣说此三昧,思惟此三昧者,当先具足清净戒行。亦当常行布施波罗蜜。
所谓最胜施,诸法施……
以此诸佛现前三昧,与人演说,便是最胜施,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便是精妙施,无上施。
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
不舍重担者,不舍度一切众生也。如胜鬘经云:「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正念者,思惟佛念也。不忘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常行一心,不为外境所乱。
正信清净,无有嫉妒。
一心念佛,即是正信清净。唯信佛为最正信。无有嫉妒,常起随喜心也。
不着世间,利养名闻。
不染世间之名誉利养。
如法索求,以济形命。
出家人以法施众生,在家白衣,理应以财施供养出家人。此为如法求资生。不以五种邪命求资生,故曰如法索求,以济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别请。
佛制比丘,恒行乞食,清净自活,于己可除我慢,于众生可为福田。别请者,于僧众中,特别请一人供养。如法比丘,不受别请。
厌离人间,乐阿兰若。
厌离人间之愦闹,乐居闲静之阿兰若。菩萨乐居山林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菩萨居阿兰若有三品。上品阿兰若,菩萨于露地常坐不卧。中品阿兰若,菩萨于树叶中常坐不卧。下品阿兰若,菩萨于石室中常坐不卧。
尊崇圣种,敬事头陀。
尊崇圣人,敬事严持禁戒的头陀行者。
息世语言,但论出世。
世间语言,斗诤纷起,有名无实。出世语言,清净无诤,有言有实。
处众静默,假言不多。
佛告比丘相处有二事,一者圣说法,二者圣默然。圣默然者,坐禅也。世人相处,聒噪不休。比丘处众,静…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