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炽然毒热,不可执触。
如是贤护!菩萨观佛,亦不应取着。乃至观一切法,皆不应执着,以一切法性空故。是故菩萨观佛色身时,不应生着。观受想行识时,不应生着。乃至观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时,亦不应取着。
何以故?何故不应取着呢?因为取著者,终不能离生老病死等苦法也。因为这些苦法,皆由取着而生故。
是故菩萨观察如是诸如来时,不应生于取着之想。
诸如来者,即诸法性也。如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者,即一切法性,无二无别也。一切法无二无别,故不应生能取所取之想也。
贤护!虽无取着,然应勤求诸佛世尊胜妙功德。所谓佛智,如来智,广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议智,难称量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当精勤思惟观察见佛三昧也。
此仍是解执之教。佛恐一辈执着众生,闻佛如是说,便转而执理碍事,执性废修,于是有此一番教示。谓虽然洞达理性,亦不可废乎事修。仍应勤求诸佛胜妙功德。否则依然堕于执着之坑。
佛智及如来智者,即无上正等正觉也,法华云权实二智。
广大智者,即正遍知也。佛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名广大智。
自然智,佛无师自觉,亲证自觉圣智,曰自然智。
自在智,佛于法得大自在,不被法缚,不被境转,曰自在智。
不思议智,佛所证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曰不思议智。又佛智三轮清净,曰不思议智。
难称量智,佛智不可思议,故难称量也。
无等等智,佛智竖穷三际,曰无上智。佛智横遍十方,曰无等等智。
一切智智,佛具实智,乃毕竟空,名一切智。佛具权智,即缘起智,名一切种智。此智慧生一切智,及一切种智,故名一切智智。
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当精勤思惟观察见佛三昧也。
精者不杂,勤者不懈。如是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法门。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譬如明镜与油器 女人庄饰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 处处驰骋为求欲
彼于无中颠倒想 不知是法虚妄生 彼欲炽火之所烧 斯妇起欲还自发
若有菩萨作是念 是名无智着我心 菩提甘露在当来 我拔众生出重苦
第一义中无众生 世间独有生老死 诸法无形如水月 岂有菩提而可求
众色形貌若镜像 如幻如炎如虚空 凡夫着想而受羁 彼辈虽缚空无实
若斯智者诸菩萨 知世颠倒故见真 了达无人谁受苦 彼则当成无上觉
无意分别佛菩提 其心本来自明净 不见生死诸滓浊 彼证真实最胜尊
一切色法诸无漏 不可分别妄与空 灭除诸欲解脱心 如是知者证三昧】
譬如明镜与油器,女人庄饰曜其形,愚夫于是生染心,处处驰骋为求欲。
明镜与油器,平滑光亮,皆有照影之功。女人化装时,用以照其形影。愚痴之人,误以镜中之影为真。竟处处欲心驰求。
彼于无中颠倒想,不知是法虚妄生,彼欲炽火之所烧,斯妇起欲还自发。
愚人误认镜像为真,实是于空无之中,颠倒执着也。不知镜中之像,虚妄不实。彼愚人为欲火所烧,实非由镜中女人所起,因为镜中女人虚妄不实故。彼所起欲心,实由自己颠倒心所发也。
若有菩萨作是念,是名无智着我心,菩提甘露在当来,我拔众生出重苦。
菩萨开觉,知彼众生愚痴无有智慧,是被着我之心所覆。如果能够觉悟,将来便可亲证菩提。于是菩萨便起慈悲心,拔众生之苦。
第一义中无众生,世间独有生老死,诸法无形如水月,岂有菩提而可求。
此是以法合于譬喻。第一义者,毕竟空也。众生者,众因缘生法也。法由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是以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故众生性空,即是第一义也。
世间不知真空义,颠倒执为实有,故有生老病死苦。而诸法性空,诸相幻有非实,犹如水月镜花。
所谓菩提者,若了达此真空义,假名曰菩提。岂真有菩提可求哉?
众色形貌若镜像,如幻如炎如虚空。
此偈以下,文显易明。「炎」者,阳炎也,即庄子所谓的野马。非是火焰也。
无意分别佛菩提,其心本来自明净,不见生死诸滓浊,彼证真实最胜尊。
不可起心分别无上佛菩提,以无上佛菩提即毕竟空故,如是不生分别心,其心便本来明净了。故知一切暗障,皆由起心动念妄起分别而生。如果不妄生分别,不见生死,亦不见涅槃,彼人便是证得无上觉了。
一切色法诸无漏,不可分别妄与空,灭除诸欲解脱心,如是知者证三昧。
色法是有漏法,有漏法是虚妄法。空法是无漏法,是真实法。不分别有漏法与无漏法,亦不可分别虚妄法与空法。因为于第一义中,无如是等分别。只要灭除诸欲念,令自心获得解脱,便可证得诸佛现前三昧了。
【初念诸佛无相身 后闻诸法本清净 如是思惟无余念 证此三昧诚非难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灭彼微尘聚 不分别成及与坏 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无分别 其眼虽不累心 彼见诸佛如日轮 法界世间挺超出
其心清净眼亦明 虽勤精进常在定 彼得多闻不可说 证此三昧真思惟
若以不见证三昧 一切盲者应证知 亦不以见非不见 是中外道皆迷没
常离相想而思惟 见彼诸佛清净心 如是见已一切观 其人速成此三昧
彼无地水及火风 亦非空界现前住 若欲观察一切佛 当想处座演妙音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乐法者我身 彼应无复余思惟 唯当想佛说法事
如是专念莫他观 为求若斯多闻故 一心观我说此定 总持诸佛之所宣
无有一佛在过去 亦无现世及当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 彼不可言证能说
我于三界无上尊 为利世间故特出 念证诸佛菩提故 宣此三昧无等伦
若欲身乐及心乐 求佛功德不思议 乃至证彼妙菩提 要当修此胜三昧
欲净深广多闻海 为众生故常勤求 彼应速去诸欲尘 要当修此胜三昧
若欲一生见多佛 见已恭敬复咨询 彼应速离勿生着 要当观此妙三昧
是处无欲复无瞋 亦无愚痴与嫉妒 又无无明及疑网 要当住此深寂禅】
以下诸偈,文义明显者,不作赘释。
常作空相而思惟,即能灭彼微尘聚,不分别成及与坏,一切外道失于中。
空相者,缘起即空,空即缘起。非是空外缘,亦非缘外空。
有无定性,故不碍空。空无定性,故不碍有。有是不碍空之有,是以有全是空。空是不碍有之空,是以空全是有。愚人不是执空便是执有,于是失乎中道。智者不执空,亦不执有,亦复不执非空非有。一切无执着,乃契中道。
微尘者缘起法,幻相假有。愚人执为实有,智者达其空相。故能灭其微尘实有之执着。
于中道第一义中,成非坏外成,坏时即是成时。只是凡愚,见坏不见成罢了。同理可知,坏非成外坏,成时即是坏时。只是凡愚,见成不见坏罢了。
若分别成外有坏,坏外有成,便失一真法界义。着于边见,失乎中道。故曰不分别坏外有成,亦不分别成外有坏。一切外道妄生执见,分别成分别坏,落于边见,于是失乎中道。以彼失乎中道故,乃名外道也。
于一切色无分别,其眼虽不累心,彼见诸佛如日轮,法界世间挺超出。
一切色法事相,悉是缘成无性。以一切色无性故,是以一切色无碍。一色不碍一色,一色不碍一切色,一切色不碍一切色,一切色不碍一色。如是一一色历然,不碍一一色同体。一一色同体,不碍一一色历历分明。故曰于一切色无分别。
眼不累心者,即眼根所见,不染于心也。眼根见色而染心是为识,眼根见色不染心为智。云何眼见色染心,眼见色不染心?分别于色则染心,无分别于色,则不染心。
彼见诸佛如日轮者,智者见佛犹日光,不着于法界,亦不着于世间,不着于涅槃,亦不着于生死,挺然超出也。
其心清净眼亦明,虽勤精进常在定,彼得多闻不可说,证此三昧真思惟。
其心若清净无染,便是大圆镜智。眼亦明者,便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于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出于根门,于尘不染,便是成所作智。故曰其心清净眼亦明。
虽然勤精进事修,却常在定中。即所谓随缘不失性者是也。
彼得多闻不可说,谓彼随缘事修,广学多闻。证此现前三昧,思惟修也。
若以不见证三昧,一切盲者应证知,亦不以见非不见,是中外道皆迷没。
如果执性废修,以为不见一切色,即证诸佛现前三昧,那么便错了。如果不见色即证三昧,那么一切盲者,应证诸佛现前三昧了。当知见色不染心,方证三昧也。
但是亦不以见色,亦不以不见色而证三昧。若谓见色与不见色,皆是边见。唯不染着于心,方得诸佛现前三昧也。于如是法中,一切外道皆迷没不知也。
常离相想而思惟,见彼诸佛清净心,如是见已一切观,其人速成此三昧。
行者常作离相思惟,思惟诸法无相,便入实相。如是则见诸佛清净心。彼人如是见已,于一切法亦如是观。了达于法性,不取着于法相。其人如是思惟如是观察,便可速成诸佛现前三昧了。
彼无地水及火风,亦非空界现前住,若欲观察一切佛,当想处座演妙法。
地水火风者,皆色法也。法既非色,既非地水火风,亦非是空。非色非空,亦空亦色,以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故说空,一切空,说色,一切色,说亦,一切亦空亦色,说非,一切非空非色。故曰非地水火风,亦非空界现前住。若欲修观佛三昧者,当观想诸佛处于师子座上,为一切大众,演说妙法。此明不可执着为色,但亦不可执着为空也。
如我今日宣妙法,心乐法者我身,彼应无复余思惟,唯当想佛说法事。
如我今日说法,凡乐闻法者,皆能见我身。所以修诸佛现前三昧者,皆当观佛与大众说法。
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一切法清净,本无过去佛,亦无现在佛及未来佛。一切诸佛是法界身,从众生心想中生。法界者无界,故法身…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