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默安然。
假者假借,「假言不多」者,谓不多言说也。比丘处众,不多言说。
常敬于他,不敢轻慢。
出家菩萨,恭敬一切不敢轻慢。如常不轻菩萨,看一切众生,皆是当来佛,不敢轻慢也。
于一切时常行惭愧。
惭、愧是二种净法,能护世间令得出离。具惭愧者,可起一切善法。无惭无愧,能生一切恶法。故于一切时,应常行惭愧。惭愧之人,则可无放逸。无放逸则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则道业增长。
有恩必知,知恩必报。
应知恩者有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纵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犹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经云,一切众生,无始劫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从彼受身,故于我有大恩。
经云国王福德最胜,以正法治世,安乐一切众生。故于我有恩。
三宝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无比,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令一切众生超升彼岸。此恩难报也。
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于师尊所,闻此诸佛现前三昧甚深经典,专心听受,终无疲厌。于法师应起慈父想,起善知识想,乃至生诸佛想。皆因听受此现前三昧法故,皆因能成就无上大菩提故。所以于法师,转增爱敬尊重之心。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时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甚深经法。彼法师所
无爱敬心。无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不生诸佛想。不生
教师想。不能亲近承事供养。随于何所闻是经典。当知是人不能听受书
写解说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听受。若能书写若能解说。令法久住无
有是处。】
佛告贤护菩萨言,若彼出家菩萨,或时于声闻人所,闻说此诸佛现前三昧甚深经法。出家菩萨视彼声闻人,无爱敬心,无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诸佛想教师想。复不能亲近、承事、供养。以如是因缘故,虽得闻是经,当知是人不能听信接受,不能书写解说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听受,乃至令法久住者,无有是处。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增上妙法。不生爱敬
心。不生尊重心。及至不生诸佛想。不能尽心亲近供养者。若能读诵若
能受持若能解说。令是经典不速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以不尊重是
经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灭。】
以上是于人不敬,此是于法不敬。
复次贤护!若彼出家菩萨,或复至声闻人所,闻说如是现前三昧,增上妙法。于此妙法,不生爱敬心,不生尊重心,不生诸佛想,不能尽心亲近供养。此是言彼出家菩萨,于声闻人所,闻如是三昧,于法不敬。
以如是不敬法因缘,若能读诵,若能受持,若能解说,令此经典不速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因为彼菩萨,不尊重此现前三昧经典。以是不敬经典因缘,令此诸佛现前三昧法,不久必灭。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生爱敬
心生尊重心。乃起教师想诸如来想。亲承供养即能听受。亦能书写复能
解说。能令是经久住利益。斯有是处。】
相反地,若彼菩萨,于声闻人所闻是经典,生爱敬心,尊重心,起教师想,诸佛想。并能亲近承事供养,即于此经能够听受、书写、解说,令此经久住世间,利益众生,斯有是处也。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复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即于彼所生尊
重心。如诸佛想亲近承事。恭敬供养者。如是之人虽未修学如是经典。
即为修习。虽未解释即为解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不毁不灭斯有是处
。何以故。以能爱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经久住世间贤护。以是因缘吾今
语汝。是人于是说法师所。生爱乐心生敬重心。生尊贵心起善知识想。
起教师想起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贤护。若能如是是则名为行我
所行受我教诫也。】
复次贤护!若彼出家菩萨,于声闻人所,闻说是经。即于彼所,于人于法生尊重心,如诸佛想。亲近承事,恭敬供养。虽然彼人未修学如是经典,即有修学如是经典之功德。虽然未能解释如是经典,即有解说如是经典之功德。便能令是诸佛现前三昧妙法,久住世间,不毁不灭。
何以故?以彼菩萨,爱敬尊重法故。是知若人于此三昧及说此三昧之法师,爱敬尊重,便能令此法久住世间也。
贤护!以是因缘我今语汝,是人于说法师所,生爱乐心,敬重心,尊贵心。起善知识想,教师想,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是人则名为依我教奉行,信受我语,受我之教诫。
【复次贤护。彼出家菩萨必欲解说如此三昧。复欲思惟此三昧者。常当乐
行阿兰若事。不得居处聚落城邑。舍离朋党多求之处。不贪衣食。不得
贮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财物生资。不得贪求名闻利养。不惜重命常念
舍身。远离贪着恒修死想。常行愧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常
念远离不取众相。当修慈心勿怀嫌怨。常起慈悲无行瞋恚。安心喜舍莫
想爱憎。常当经行破除睡盖。贤护。出家菩萨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则能
修学解说思惟。如是念佛现前三昧也。】
复次贤护!彼出家菩萨,欲与人解说,或自修思惟此三昧者。常当乐居闲静处,行阿兰若事。阿兰若事者,常坐不卧也。
不得居处聚落城邑等愦闹处。应当舍离多有朋党亲友之处。不得贪着衣食,不得贮藏积聚谷米及诸餐具。即示常应乞食也。
不得受畜财物,及资生之具。示道人应少欲知足也。不得贪求名闻利养。示修行人,唯道是务。
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不可爱惜保重自己之身命,常念舍身,往生净土。善导大师云,欲往生者,不得怕死。应视舍身,如脱弊衣,而换珍服,为称意快事。故应远离贪着,常念死想。行人若常念死想,则可无贪着矣。
常行惭愧,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于正法坚信无疑也。
常念远离,不取众相。
常念远离生死,知生死因,起于烦恼。既欲远离生死,应当先断烦恼。众相者,五阴相也,色受想行识五阴,译为五众。色为身相,受想行识为心相。身心二相是生灭法,故不应取着身心相也。
当修慈爱之心,勿怀嫌恨仇怨。常起慈悲心,无有瞋恚行。安心喜舍,莫想爱憎。此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
当经行破除睡眠,示精进行道。
贤护!出家菩萨,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则能修学、解说、思惟如是念佛现前三昧。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经典甚深甚
深。最胜微妙不可思议。然彼未来诸菩萨等懈怠懒惰。虽闻如是深妙经
典。生大恐怖惊疑退没。不发欢喜爱乐之心。彼等当复作如是念。我今
当应余诸佛所乃可修习如是经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诸障难。身遇
病苦气力甚微。宁堪修行如是经典。世尊。彼辈如是。于甚深法更生放
舍远离之心。不能发勤勇猛精进。乐欲成就如是经典。世尊。尔时亦当
有诸菩萨。精进勤求专念之者。爱乐是法劝持是法。摄受是法。若诸法
师说是法者。于是法中如法行故。能舍身命。不著名闻不求利养。不自
宣说己身功能。不染衣不乐城邑。常趣空闲山林静处。其或闻是微妙
法故生大欢喜。更当具足发勤精进。听受如是微妙法门。常读诵故常念
持故。思惟义故如说行故。彼等于未来世诸如来所。非徒直欲求彼多闻
。亦无但求在于有处。唯为成就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进勇猛。世尊。
然复应有往昔己曾供养诸佛宿种善根。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发大精进为
闻如是微妙法故。更发如是大誓庄严。愿我当得干渴肌肤。散骨消髓炽
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而不听闻
微妙胜法。亦无不思甚深义理。复无舍他不为宣说。而常勇猛行大精进
。但为摄受诸菩萨故。听闻如来如是妙典。闻已即便生欢喜心。】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
贤护菩萨,先行赞叹。自希有世尊,至最胜微妙不可思议,乃赞佛及法也。
然彼未来诸菩萨等,懈怠懒惰。
谓于未来世,有的菩萨懈怠懒惰。闻此深妙经典,惊疑不信,或致退没。于此现前三昧,不发欢喜心爱乐心。彼以懈怠懒惰故,作如是念,我今多诸障难,身体复遇病苦,气力不足,无能修习如是经典。不如等后世于其它诸佛所,修习此诸佛现前三昧吧。此是言懈怠懒惰之人,存有因循苟且之心。
世尊!彼辈以于甚深法,存有放舍远离之心故,不能发勤勇猛精进,乐欲成就此念佛三昧。
但是,尔时未来世,亦有诸菩萨,精进勤求专念此诸佛现前三昧。爱乐是法,精勤修持此法,摄受此法。
如果闻诸法师演说是法时,便能于是法中,如法修行。以如法行故,便能舍身为法,不求名闻利养,不自宣说己身功德才能。不染衣钵者,不贪求衣食也。不乐城邑者,不贪求依报也。常趣空闲,山林静处。远离愦闹,远离欲盖。
其或有菩萨闻此微妙法故,生大欢喜。更当具足发勤精进,听受如是微妙法门。彼等以常读诵故,常念持如是经典故,思惟义理故,如说修行故。以如是因缘故,彼等于未来世诸佛所,非仅求多闻智慧,亦非仅求在于有处。有处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易言之,即三界福报处也。唯为成就往生佛土诸功德故。为成就如是功德,常念勤求精进勇猛精进也。
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世,己(应为已)曾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发大精进,方能得闻如是微妙三昧法也。
闻说是法已,更发大誓庄严其行。彼更发誓愿言,愿我当来,宁得干渴肌肤。似应为干「竭」肌肤。
散骨消髓,炽然烧其心身。犹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三昧。
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而不听闻如是胜法。终无暂时懒怠懒惰,而不思惟如是甚深义理。终无暂时懈怠懈惰,舍弃于他,不为一切众生宣说。而常应勇猛行大精进,为度一…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