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全是念。無無念之佛,亦無無佛之念。同時具足,無欠無余。念具足即佛具足,佛具足即念具足。終至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緣佛起,佛緣心現。心是不異佛之心,即心而常佛。佛是不異心之佛,即佛而常心。故心而無心,無心而心。佛而無佛,無佛而佛。二谛融通,一真法界。
此中容不得纖毫知見,若立知見,即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即成生死,即乖法體。
佛問賢護,彼所見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鏡中現時,是先有,是本無,是在內在外嗎?
賢護答言,不也世尊!像由因緣而現,幻有隨緣,其性清淨。非生非滅,非有非無,不可定執。故不可說先有,不可說本無,不可說在內,不可說在外。
唯彼油、水、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
只要明鏡清淨,即能現像。其像雖現,而鏡體本空。正因鏡體空淨,故能現像。以此譬喻法性空故能隨緣,以隨緣故法性空。是知彼所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自然有,以緣起故。非人造作,以性空故。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
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油、水、水精、明鏡等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不用多功者,不加造作也。
以下以法合譬。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者,無有疑惑,不雜余念也。如是即能親見諸佛。
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
見佛以後,即住佛前。請問如來,修行何法,得生彼國?佛即解答,令彼歡喜。
即複思惟,佛從何來,我身何出?乃知佛及我身,無來無去,唯是心造也。本無出趣,豈有轉還?既然無來無去,故本無出生及趣死。既然如此,豈有六道輪轉?
彼複應作如是思惟,今此叁界,唯是心有。
此所謂叁界空花,唯心所現也。
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
何以故叁界唯心呢?因爲一心隨緣現叁界,叁界性空唯一心。心現叁界成俗谛,叁界唯心是真谛。
本來事理圓融,一際無分。然以方便,開爲二門。二門者,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心真如門者,真谛也。心生滅門者,俗谛也。以真谛故,說叁界唯心。以俗谛故,說心現叁界。
叁界事相,緣起似有即空。以性空故,乃能隨緣而現叁界。故空即不空,全現爲有。空非滅有之空,即空而有。有非異空之有,即有而空。故一心叁界,叁界一心,一際不殊。
以如是故,法由心現,無法而非心。見法即是見心,終無心外法,能與心作緣也。故曰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也。
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
今我以心見佛,實是我心自作佛,還以我心見也。易言之,心自現相,還以心取。如實知者,便知自心所見佛,還由自心作,此是俗谛。若知俗谛,便知真谛。知我所見之佛,還是我心。故曰我心是佛。
如來者法身佛也。如來法身,無來無去是心真如門,如來法身,無來而來,無去而去,是心生滅門。如來法身,來而無來,去而無去,心生滅即心真如,一體常靈。
我心是我身者,謂我今業報之身,亦複與佛法身不殊。只因惑業因緣,不自知不自見而已。何故業報身即是法身?以五陰皆空故。五陰皆空,即法身也。
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
本來佛由心現,見佛即是見心。然衆生我見堅固,以至于心不知心,心不見心,猶如指不觸指,眼不見眼。
衆生以我見封滯,于是迷法身,落入業報身。如果一旦覺悟,知業報身性空,不生執著,即是法身也。
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叁昧,證大菩提。
以取相故,乃有想念。換句話說,心若取相,便成生死。心不取相,即是涅槃。生死涅槃,乃一心緣起。若能心不攀緣,則生死涅槃皆如昨夢。如是畢竟清淨,假名究竟涅槃。
諸法不真者,謂諸法幻有非實也。一切法本空,皆由一心思想而緣起。凡夫無知,執幻有之法爲實有。以執實有故,于是迷入生死。本無生死,以執迷而成生死。亦無涅槃,以執覺而求出生死入涅槃。
若知一切法空,則所思之法既滅,能想之心亦空。如是則事理圓融,一際無分。如來藏中法性之體,性自圓滿。雖處染而不垢,雖修治亦不淨,名曰自性清淨心。以此性體遍照諸法,則如實知如實見,洞達一切,無有障礙矣。
最後佛告賢護菩薩曰,諸菩薩等,皆因修習此諸佛現前叁昧,證無上佛菩提也。
吾人誦經至此,當確信念佛叁昧,爲叁昧王矣!
叁昧行品第二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摩诃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具行四法。則
能得是現前叁昧。】
以上說過諸佛現前叁昧甚深之理,下文便講修習叁昧應行之事。事中分別四法,行之可成就叁昧。
【何等爲四。一者不壞信心。二者不破精進。叁者智慧殊勝。四者近善知
識。賢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何等爲四以下,分別說四事。具足四法者,便得成就諸佛現前叁昧。
一者不壞信心。
不壞信心者,決定信也。若修彌陀淨土,即應信有極樂,信有彌陀。終無絲毫疑惑,終無退惰之心。堅信念佛爲因,往生爲果。因必致果,果必應因。進而相信,全因爲果,全果在因。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當我至誠念佛之時,已是西方寶池中人。
不壞信者,決定信不退轉也。初果須陀洹得決定信,永不退轉惡道,入正定聚。
二者不破精進。
不雜修曰精,不懈怠不退失曰進。精進者,遮諸惡法不生,持諸善法不失也。遮諸惡法不生者,心不隨境轉也。持諸善法不失者,清淨一心也。
叁者智慧殊勝
殊勝智慧者,非如世無辯聰。乃無漏智,清淨智也。無漏智慧,不被一切煩惱所破。清淨智慧,能破一切煩惱。無漏智慧,可以自度。清淨智慧,可以度人。
四者近善知識。
諸佛菩薩,爲大善知識。善知識者,無有我慢。以無我慢故,不生分別憎愛之心。無分別憎愛心故,無有貪瞋癡叁毒。無叁毒故,不造十不善業。是爲善知識,反之則爲惡知識。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能具足行則能成就現前叁昧。何等爲四。一
者乃至于剎那時無衆生想。二者于叁月內不暫睡眠。叁者叁月經行唯除
便利。四者若于食時布施以法。不求名利無望報心。賢護。是爲菩薩具
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能具足行,則能成就現前叁昧。如此四法,是言般舟行道也。
一者乃至于剎那時,無衆生想。
衆生者,色受想行識五陰也。色受想行識者,身心也。色爲身,受想行識爲心。此謂乃至于剎那時,不著身心想也。
二者于叁月內不暫睡眠。
叁月般舟行道,不坐不臥不睡眠。經行辦道,一心念佛。
叁者叁月經行,唯除便利。
叁月般舟行道,除去大小便利時間,唯有經行不懈。經行者,直進也,非是旋繞。「經」者,取經緯之經意。據說佛經行處,以石墊起一條甬路,二丈四尺長,叁尺寬,叁寸高。佛于上經行。
四者若于食時,布施以法,不求名利,無望報心。
布施以法者,頭陀行也。比丘得食,分作叁分。一分施饑渴者。又減一抟食,置淨石上,施禽獸。取一分自食。若不見困乏者,但食叁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盡食極啖。
清淨自活,身離愦鬧,心離欲蓋,不求名利。若有所施,無望報之心。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能具足行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何等爲四。
一者勸他見佛。二者教人聽法。叁者心無嫉妒。四者勸他發菩提心。賢
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賢護!菩薩複有四法,能具足行,則得成就現前叁昧。此四法者,勸人信敬叁寶也。
一者勸他見佛。
念佛者必定見佛。故勸他見佛者,勸人念佛也。若能勸人念佛,即能成就見佛叁昧。
二者教人聽法。
以上二法,教人見佛聞法也。
叁者心無嫉妒。
無嫉妒者,能與衆和合也。此是敬僧。
四者勸他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者,發成佛心也。發成佛心者,發度一切衆生心也。金剛經雲,發菩提心者,應降伏取相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四法成就叁昧。何等爲四。一者造佛形像勸行供
養。二者書寫是經令他讀誦。叁者慢法衆生教令發心。四者護持正法令
得久住。賢護。是爲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叁昧也。】
一者造佛形像,勸請供養。
建塔塑像,勸請供養,乃像末時期功德。能令叁寶住世。
二者書寫是經,令他讀誦。
書寫此賢護經,以廣流布。以此功德,可得諸佛現前叁昧。
叁者慢法衆生,教令發心。
對慢法不信之衆生,教令起信,發心修習念佛叁昧。
四者護持正法,令得久住。
正法者,佛法也。法華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故傳此念佛叁昧,即護持正法也。無量壽經雲,佛法滅後,唯此無量壽經,多住世百歲。故護持此現前叁昧者,即護持正法,令得久住也。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汝等當住佛法中 勿藏正言及我法 念勤精進除睡蓋 叁月不坐唯經行
食時廣說而施他 宣揚諸佛無比法 不求名聞及利養 無所著故得此禅
莫生嫉妒及瞋恚 當思解脫諸欲心 樂此叁昧求住者 勤念無懈爾乃得
金色百福莊嚴相 端正圓滿若花榮 世間樂見光明體 常睹諸佛在現前
往古諸佛及將來 現在一切人中勝 汝等一心恭敬禮 亦常專念修供養
汝若供養彼諸佛 應以華香及塗香 慧施美食起淨心 證此叁昧殊非難
諸佛塔前作衆樂 蠃鼓钲铎諸妙音 歡喜踴躍難稱量 必當成就此叁昧
勸造尊像無比身 彩畫莊嚴具足相 金色光大無瑕垢 證此叁昧良非難
各各常念修法施 清持禁戒及多聞 精勤勇猛除懈怠 得此叁昧終不久
不應他…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