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懷毒心 亦舍世間諸欲事 常以慈悲念一切 叁昧豈遠在現前
于法施所常隨喜 尊重恭敬等如來 莫生輕慢與悭貪 喜心供養除嫉
無量諸佛共稱揚 汝但勤求自當得 世尊鄭重演說斯 爲修如是妙法故】
此系重頌長行文,且文顯易明。故不備解,僅擇要釋之。
汝等當住佛法中,勿藏正言及我法。
汝等于我法中住,勿藏者,勿隱覆正法之言,及我佛法也。
食時廣說而施他。似應爲食時廣「設」而施他。
不求名聞及利養,無所著故得此禅。
念佛叁昧,即念佛定也。故曰無所著故得此禅。
金色百福莊嚴相。
百福者,吉藏大師法華義疏雲,以修身口意十善而得福報,一善有五品心,即下品,中品,上品,上中品,上上品。十善則合成五十。于始有五十,于終亦有五十,名百福也。
諸佛塔前作衆樂,蠃鼓钲铎諸妙音。似應爲「螺」鼓钲铎諸妙音。
各各常念修法施,清持禁戒及多聞。似應爲「淨」持禁戒及多聞。
不應他所懷毒心。
不應于他人懷毒惡之心也。 見佛品第叁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此叁昧者。
當應于彼說法師所生諸佛想。起尊重心勿生憍慢。乃至無有诤競違逆。
不順心故。然後于此勝叁昧中。精勤修學方能克證。賢護。若人于彼說
法法師或比丘所。起不善心苟爲異心。诤競之心故陵辱心諸不淨心。乃
至不生如諸佛想。如是菩薩假令修行。終不能證如是妙定。若得證者無
有是處。】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以下,謂欲成就諸佛現前叁昧之菩薩摩诃薩,必須于說法之法師,生諸佛想。敬之如佛,不得生憍慢心。
乃至不得與說法師,诤競違逆,或不順之心。然後于此叁昧精勤修學,方能克證。
若人于說法法師或比丘所,生不善心,違異心,诤競心,故意陵辱心,及一切不淨之心。乃至不如敬佛一般,敬說法師。則雖精進修行,亦不得成就諸佛現前叁昧。
【賢護。譬如清靜虛空無諸雲翳。有明目人。于靜夜時仰觀空中。無量星
宿區別方所。形色各異了了分明。如是賢護。菩薩摩诃薩思惟觀彼法性
虛空。以想成故見諸如來。其事若此。然彼菩薩觀東方時。多見諸佛。
多見百佛。多見千佛。多見百千佛。多見億佛。多見億百千佛。多見億
百千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現前。而彼菩薩既作如是觀東方已。欣觀
南方及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各多見佛。所謂多見百佛。多見千佛
。多見百千佛。多見億佛。多見億百千佛。多見億百千那由他佛。不假
功用皆現在前。】
以星宿區別方所者,如觀北鬥星,區別北方者是。形色各異者,謂各種星宿,組成形式不同也。明眼人于晴空夜,便能見之。以此譬喻得諸佛現前叁昧者,便能見十方諸佛。
若菩薩摩诃薩,思惟觀彼法性虛空,以叁昧成就故,便見十方諸如來也。其事亦如明眼人,于晴空夜,觀星宿能區別方所一般。
彼菩薩叁昧成就者,則觀東方,能見百佛千佛百千佛。能見億佛,億百千佛。乃至億百千那由他佛。彼菩薩以叁昧力故,見如是多佛,不假借作意,諸佛自然現前。
而彼菩薩既作如是觀東方已,複觀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可見億百千那由他佛。不假功用,諸佛自然現前。是即諸佛現前叁昧也。
【複次賢護。如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其世界中諸菩薩等生彼國者。
于初一日觀察東方多見諸佛。多見百佛。乃至多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已。
然後于第二日觀察南方如是。乃至四方事皆若此。】
今舉阿彌陀佛國土爲例,衆生生至阿彌陀佛國者,即能見十方佛也。如阿彌陀經雲,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于初一日觀察東方,即于第一日觀察東方也。觀察東方,能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如是次第二日、叁日……觀察十方諸佛,事皆若此也。
【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诃薩成就菩薩思惟諸佛現前叁昧。如是菩薩。于自
土中觀察十方多見諸佛。多見百佛。乃至多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也。】 如是賢護!如果菩薩摩诃薩,成就諸佛現前叁昧時,雖然處在自己國土之中,但觀察十方,能多見諸佛。能見到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複次賢護。如諸如來成就佛眼。如是具已于一切處悉如是知悉如是見。
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诃薩。亦既成就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叁昧已。自
然滿彼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乃至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等。】
複次賢護!猶如諸佛具諸佛眼一般,于一切處,悉能如是知,如是見。菩薩摩诃薩成就現前叁昧者,亦如佛具佛眼一般,能知能見。
若菩薩成就思惟一切諸佛現前叁昧,自然滿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者,菩薩行也。若菩薩成就諸佛現前叁昧,自然便滿菩薩行也。
檀波羅蜜,譯爲布施波羅蜜。屍波羅蜜,譯爲淨戒波羅蜜。羼提波羅蜜,譯爲忍辱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譯爲精進波羅蜜。及禅波羅蜜者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譯爲智慧波羅蜜。如是六波羅蜜,是菩薩行。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猶如靜夜除雲霧 有明眼者仰觀空 見彼衆星過百千 晝念明了亦無失
菩薩如是得定已 多見無量億千佛 複于起斯叁昧後 還爲大衆演最尊
如我佛眼清淨故 無有障閡見世間 是諸佛子菩薩眼 出此叁昧最勝觀
以無相想思如來 而見十方諸等覺 破除惱毒及諸想 汝聽菩薩妙功德
若聽彼法清涼心 能入空寂無畏處 如我當今說斯法 爲令衆生證菩提
如彼安樂諸菩薩 多見無量佛世尊 菩薩如是入思惟 亦見百千多調禦
如此比丘唯阿難 一聞我說悉能受 菩薩如是得叁昧 聽一切法能總持
成就信慚具叁昧 悉舍一切世語言 常以慈心慧他說 要當到斯寂靜地】
世尊以偈重頌如下,仍擇要釋之。
見彼衆星過百千,晝念明了亦無失。晝字似是「盡」字之誤。
以無相想思如來,而見十方諸等覺。
無相想者,無住心也,無取相心也。謂應以無住心,不取相心念佛也。
而見十方諸等覺,等覺者菩薩也。然此處意指妙覺佛言,故應是「而見十方諸等正覺」之簡略。
破除惱毒及諸想。破除煩惱毒,及取相想也。
菩薩如是入思惟,亦見百千多調禦。
調禦師者,佛也。謂亦見百千衆多佛也。
如此比丘唯阿難,一聞我說悉能受。
阿難得聞持叁昧,能受持佛所說法。
菩薩如是得叁昧,聽一切法能總持。
總持者,梵文陀羅尼。謂持善不失。遮惡不生。聞法則能持善不失,遮惡不生。
成就信慚具叁昧,悉舍一切世語言。
世間語言,有名無實,故應舍之。
常以慈心慧他說,要當到斯寂靜地。
以慈心慧他說者,以世谛化他也。要當到斯寂靜地者,要須不失真谛,湛寂不動也。即如金剛經雲,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正信品第四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爲求如是叁昧寶故。
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叁昧也。賢護。譬如有人乘禦大船入
于大海。恣意載滿衆妙珍寶。已過一切諸大難處。垂至此岸未幾之間。
船忽破壞衆寶沈沒。當爾之時閻浮提人。發大叫聲生大悲苦。以失如是
無價寶故。賢護。有善男子善女人。亦複如是。耳聞如斯勝叁昧寶。不
能書寫讀誦受持。複不能思惟如法而住。賢護。當知爾時一切世間諸天
神等。亦應如是發大叫呼生大悲惱作如是言。是諸衆生深可憐愍。雲何
于此諸佛世尊勝叁昧寶。一切諸佛之所稱揚。一切諸佛之所印可。一切
諸佛之所教誡。一切諸佛最上功德。具足成就圓滿無缺。菩薩聞已當應
懃求。反更遠離不肯書寫。不樂讀誦。不能受持解釋義理。不能思惟如
法而住。如是放逸懈怠衆生。未來必當受大損減。】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若諸菩薩摩诃薩,爲求如是叁昧寶故,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叁昧也。
般舟行道,叁月內不坐不眠,勇猛精進,便得諸佛現前叁昧。
譬如有人,乘禦大船入于大海……
譬如有人乘大船入海求寶,滿載妙寶而歸。已經渡過一切大難處。但當船即將靠岸之際,忽然船破衆寶沈沒。于是閻浮提人,皆大聲悲歎,生大悲苦。此用譬喻,有人聞此叁昧寶,不能書寫受持讀誦如法而住,實爲可惜也。閻浮提又稱瞻部洲,在須彌山南方,即吾人所住之處。
賢護!有善男子善女人,亦複如是……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現前叁昧,不能書寫讀誦受持,又不能思惟如法而住,實爲可惜。一切世間諸天神等,皆將感歎。謂是諸衆生,實可憐愍。于此諸佛殊勝之叁昧寶王,不能思惟如法而住,未來必當受大損減也。
此叁昧寶王,乃一切諸佛之所稱揚,一切諸佛之所印可,一切諸佛之所教誡,是一切諸佛之最上功德。是諸佛最上功德具足成就圓滿無缺。如是現前叁昧,菩薩聞已,當應勤求。但彼善男子善女人,卻反遠離。不肯書寫讀誦,不能受持,不能解釋義理,不能思惟如法而住,像這等放逸懈怠衆生,未來必當受大損減。
吾人思之,今世情形,確如佛所言。一般自視過高者,多對念佛法門采懷疑態度。甚至有人,直接排斥者。現在睹此經文,佛言曆曆,吾人應切實反省矣。
念佛法門,譯來我國,要以般舟叁昧經爲最早。約當後漢靈帝時代,即有般舟叁昧經之譯出。是以我國最初念佛法門,是以心念爲主。即所謂「思惟」諸佛現前叁昧。
後來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陸續譯出,于是持名口念大興。其實心念口念,是一致的。口念者,是要求念發于心,聲出于口。古德雲,心無力口來扶。心念之法,上根人得益。持名一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末法時期,最爲應機也。
【賢護。何等名爲衆生損減。所謂于如是叁昧寶中。聞已遠離不能書寫讀
誦受持。不…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