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解說思惟義理。不如法住專念修行。喪滅功德是爲減損。】
賢護!何等名爲衆生損減?
如果衆生聞此叁昧寶王,遠離而不能書寫讀誦受持,不能解說思惟義理,不如法住專念修行。便喪失滅盡諸佛最上功德,是爲損減也。
【賢護。是懈怠人惡衆生輩。于斯法中得利益者無有是處。複次賢護。譬
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人以愚癡故。于赤檀香起臭穢想。時
主智人賣檀香者。告愚人曰。汝今不應于妙栴檀生臭惡想。何以故。是
檀最精香氣第一。汝今何故反爲臭惡。若不信者。應先臭嘗爲臭爲香。
又汝眼明亦應以目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爲瘦爲肥爲善爲惡。然彼愚者。
雖聞智人如是語言種種稱贊。以愚癡故轉生憎惡。以手撚鼻不用嗅聞。
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賢護。當來之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
。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白羊頑騃佷弊。彼諸惡人
又薄福故。雖複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叁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
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爲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雲何能得
如說修行。若彼惡人能說行者。無有是處。】
賢護!像這種懈怠之人,惡衆生之輩。于斯諸佛現前叁昧法中,能得利益者,無有是處。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下,複以譬喻說明。
愚癡人以好栴檀香,起臭穢想。時主智人,賣栴檀香者。謂時賣栴檀香之主人,系有智慧之人。告愚人曰,汝不應于妙栴檀生臭穢想。須知此栴檀最精美,香氣第一。
若不信者,應先臭嘗,爲臭爲香。
如果不信,應先「嗅」聞,嘗試嘗試,究竟是臭是香!
又汝眼明,亦應以目觀察是檀,光色文彩,是瘦是肥,是好是壞。
雖然智者種種稱贊,但愚人轉生憎惡,撚鼻不嗅,掩目不視。
舉過譬喻以後,佛接著說,如是賢護!當來之世,有惡比丘,憎惡是賢護經,其事亦如此譬喻一樣。
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
修習身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惡口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也。修習心慧者,不貪不瞋不癡也。
愚癡無智,猶如白羊,頑騃佷弊。佷弊有自用之意。
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聞此現前叁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受持、思惟。不能爲人宣說,不能廣生隨喜。雲何能如說修行呢?彼惡人若能如說修行此思惟諸佛現前叁昧者,無有是處。
【又複聞已更興誹謗。都無信心謂爲真實。雖聞多說終無開解。複作是言
。若斯法者但爲戲論故神異其事。又爲熾盛言教故過飾其詞。誘诳世間
造斯經典。豈得方比聖者。】
又複聞已,更興誹謗。都無信心,謂爲真實。
如是惡人,聞斯經典,不但不信,反而更興誹謗。于此經典無有信心,不相信此經典爲真實者。
雖聞多說,終無開解。
雖然聽多人爲其宣說,但是這種惡人,始終不能開悟了解。
並且更作不敬之言說,謂此諸佛現前叁昧法門,只是不實之戲論。故意作神異之言說,是不可相信的。
又爲熾盛言教,故過飾其詞。
又謂說此經者,爲了熾盛提高其言教,故意過份文飾其詞。這不過是誘诳世間衆生,而說此經典罷了。
豈得方比聖者。
「方」即比意也。謂造此經典者,豈得與聖者相比呢?
【阿難諸比丘輩現在世時宣說如是諸修多羅也。又于異時發如是言。此修
多羅非佛所說。乃是惡人自造文章妄言經耳。賢護當知。如斯惡人。長
夜遠離如是微妙無上大寶。如彼癡人見妙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見聞。】
阿難諸比丘輩現在世時宣說諸修多羅也,又于異時發如是言,此修多羅非佛所說,乃是惡人自造文章,妄言經耳。
阿難!我于現在世時,爲諸比丘輩宣說之諸修多羅。又于異時,謂佛滅後,乃至末法時期。諸惡人便發如是言,謂此修多羅非佛所說。乃是惡人所僞造文章,妄言謂爲佛經耳。
賢護當知,如斯惡人,以誹謗佛經,不信佛經故,長夜遠離如是微妙無上大法。猶如彼愚癡人,見妙檀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見嗅。
【如是賢護。彼愚惡輩。聞此妙經叁昧寶已。不欲書寫不樂讀誦。不念受
持不能宣說。所謂無心親近不願聞故。】
如是賢護!彼愚惡輩,聞此妙經叁昧寶,不欲書寫,不樂讀誦,不念受持,不能宣說。何以故?以無心親近,不願聽聞故。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賣摩尼寶。有愚癡人見彼寶已。即便問言。仁者斯
寶其價雲何。寶主答言。汝今當知是寶精勝世間所無。非可造次以世價
論也。吾今且說此寶功能威德力用。粗爲約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寶光明
所照近遠若幹。卿今若須當以真金布滿斯地。爾乃相與。彼愚癡人聞是
語已。便大嗤笑種種呰毀。是摩尼寶竟不酬價。】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賣摩尼寶……
摩尼爲如意珠。愚人問價,賣者答言,此寶世間所無,不可輕率以一般市價而論。我今且說此寶功能威德力用,不過大約粗說而已。汝若欲知此寶光明所照遠近,汝買得自然便知。卿若欲買,當以真金布滿此地爲價也。如是之價,方可賣與汝也。
愚人聞言,便大譏笑,並且種種呰毀。于此真摩尼寶,竟不還價。
【如是賢護。彼未來世諸惡比丘。聞此經中勝叁昧寶。無有信心多生嗤笑
。更興誹謗其事亦爾。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已于過去諸如來所
。親近承事聽聞正法。如教修行種諸善根。彼等聞此菩薩念佛現前叁昧
。即能讀誦思惟義理。爲人廣說能多利益一切世間。所謂廣宣流布。生
大信心。發大智慧。成就純直。具足威儀。常行慚愧。怖畏衆罪。修持
禁戒。不受諸欲。信甚深法。能多受聞。得深智忍。常行慈悲。】
舉譬喻後,以法合之。如是賢護!彼未來世諸惡比丘,聞此經中勝叁昧寶,無有信心,多生嗤笑,更興誹謗,其事亦爾。
未來世不信諸佛現前叁昧之惡比丘,聞此叁昧,多生譏笑。亦如愚人不信摩尼珠,多生譏笑一般。
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下,更說具信根之比丘。具信根之比丘,智慧明利。如果論其善根,已于過去諸佛所,親近承事聽聞正法,並且能如教修行,種諸善根。
彼等具信根之比丘,聞此現前叁昧,即能讀誦思惟義理,更能流布是經,廣爲人說,能多利益一切世間。雲何利益一切世間?所謂廣宣流布是經也。
是等比丘,生大信心,仰信無上菩提也。發大智慧,發實相智慧也。成就純直之心,具足諸威德行儀。怖畏衆罪,修持一切戒律。不受世間五欲之樂,信甚深法。能多受持聽聞佛法,得深智忍。深智忍者,無生法忍也。常行慈悲,愛護愍念衆生。
【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叁昧。得叁昧已遊諸方國。爲他廣說解釋義理。
常作是願。令此菩薩念佛叁昧甚深經典。廣行流布常住于世。或有衆生
。善根微薄福德少。過去未曾親近諸佛。供養承事聽聞正法。但爲我
慢所降。嫉妒所導。利養所覆。名聞所牽。廣行放逸不持戒善。常樂亂
心不修禅定。遠離經教不求多聞。未遇善師唯逢惡友。斯人如是聞此叁
昧。誹謗輕毀無一信心。謂爲不實。志性頑愚意無開解。複作是言。如
斯經典非佛所說。乃是世間鈍根比丘。愚癡邪見自作文章嚴飾詞句。若
處衆中應如是說。亦如是教。汝諸衆生。當知今此修多羅典非佛所說。
如是癡人。不知親近諸佛世尊。不種善根不修供養。習近惡友多作衆惡
。當知是人。遠離無上深妙法寶。永失無上最勝法利也。】
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叁昧。「然而」似應爲「然後」。然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現前叁昧。
得叁昧已,遊諸方國,爲他廣說,解釋義理。
得是叁昧,乃自利也。爲他廣說,乃化他利人也。
常作是願,令此菩薩念佛叁昧甚深經典,廣行流布,常住于世。
斯等信根深固菩薩,發如是願,願此念佛叁昧甚深經典,流布十方,常住于世。
至于善根微薄衆生,福德(鮮)少,過去又未曾親近諸佛,供養諸佛,承事諸佛,聽聞正法。但唯爲我慢所降伏,所左右,唯爲嫉妒所誘導,利養所覆蔽,名聞利養所牽動。
並且放逸不持戒善,常樂亂心,不修禅定,遠離經教不求多聞。
此是講善根福德微少衆生,不修戒定慧也。不持戒善,是不修戒也。常樂亂心不修禅定,是不修定也。遠離經教不求多聞,是不修慧也。
修戒善之功德,可不墮叁途。修定功德,可生天道。修慧功德,可出叁界。善根福德微少衆生,不知修行也。
未獲善師,唯逢惡友。
謂是人又以邪師邪友因緣,乃于此叁昧,誹謗輕毀,無一信心,謂此經典虛僞不實。
彼等衆生,志性頑愚,意無開解。複作是言,此經非佛所說。乃鈍根比丘愚癡邪見之人,僞作之文章。
謂講經之法師言,若于衆中演說是經時,應如是說,亦應如是教。謂言汝等衆生,當知此經,非佛所說。
如是善根福德微少愚癡之人,不知親近諸佛,不種善根,不修供養,反親近惡友,多作衆惡。當知這種癡人,遠離無上深妙法寶,永失無上最勝法利。無上最勝法利者,證無上覺也。
【佛告賢護。吾複語汝。我今現在一切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及諸天人
阿修羅等諸大衆前。宣說如是妙叁昧時。若彼善男子善女人。聞已隨喜
讀誦受持念佛叁昧。思惟信解最以爲真。發如是言。是爲真實諸佛說者
。當知彼人所獲福聚不可思議。】
佛言賢護!我今現在,于一切世間,梵,是色界天。魔,是欲界第六天。沙門,一切出家人之總稱。佛道外道之出家人,均名沙門。若區別佛道之出家衆,須加「釋子」二字,曰沙門釋子。
婆羅門,系天竺四姓之一,奉祀大梵天,而修淨行。及諸天人阿修羅前,宣說如是妙叁昧時。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隨喜、讀誦、受持此叁昧,思惟信解,相信爲真實,並且說言,此經真爲諸佛說者。當知是人所獲福聚,不可思議。
【賢護。若複有諸善男子善女人。持滿叁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以用供養
一切諸佛…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