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解说思惟义理。不如法住专念修行。丧灭功德是为减损。】
贤护!何等名为众生损减?
如果众生闻此三昧宝王,远离而不能书写读诵受持,不能解说思惟义理,不如法住专念修行。便丧失灭尽诸佛最上功德,是为损减也。
【贤护。是懈怠人恶众生辈。于斯法中得利益者无有是处。复次贤护。譬
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痴人。而彼痴人以愚痴故。于赤檀香起臭秽想。时
主智人卖檀香者。告愚人曰。汝今不应于妙栴檀生臭恶想。何以故。是
檀最精香气第一。汝今何故反为臭恶。若不信者。应先臭尝为臭为香。
又汝眼明亦应以目观察是檀。光色文彩为瘦为肥为善为恶。然彼愚者。
虽闻智人如是语言种种称赞。以愚痴故转生憎恶。以手捻鼻不用嗅闻。
掩闭其目不肯观视。如是贤护。当来之世有恶比丘。憎恶是经其事亦尔
。彼恶人辈不知修习身戒心慧。愚痴无智犹如白羊顽騃佷弊。彼诸恶人
又薄福故。虽复得闻如是妙典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不用书写不能读诵。
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为人宣扬广说。又亦不能广生随喜。云何能得
如说修行。若彼恶人能说行者。无有是处。】
贤护!像这种懈怠之人,恶众生之辈。于斯诸佛现前三昧法中,能得利益者,无有是处。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痴人下,复以譬喻说明。
愚痴人以好栴檀香,起臭秽想。时主智人,卖栴檀香者。谓时卖栴檀香之主人,系有智慧之人。告愚人曰,汝不应于妙栴檀生臭秽想。须知此栴檀最精美,香气第一。
若不信者,应先臭尝,为臭为香。
如果不信,应先「嗅」闻,尝试尝试,究竟是臭是香!
又汝眼明,亦应以目观察是檀,光色文彩,是瘦是肥,是好是坏。
虽然智者种种称赞,但愚人转生憎恶,捻鼻不嗅,掩目不视。
举过譬喻以后,佛接着说,如是贤护!当来之世,有恶比丘,憎恶是贤护经,其事亦如此譬喻一样。
彼恶人辈,不知修习身戒心慧。
修习身戒者,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也。修习心慧者,不贪不瞋不痴也。
愚痴无智,犹如白羊,顽騃佷弊。佷弊有自用之意。
彼诸恶人,又薄福故,虽闻此现前三昧,不用书写,不能读诵、受持、思惟。不能为人宣说,不能广生随喜。云何能如说修行呢?彼恶人若能如说修行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者,无有是处。
【又复闻已更兴诽谤。都无信心谓为真实。虽闻多说终无开解。复作是言
。若斯法者但为戏论故神异其事。又为炽盛言教故过饰其词。诱诳世间
造斯经典。岂得方比圣者。】
又复闻已,更兴诽谤。都无信心,谓为真实。
如是恶人,闻斯经典,不但不信,反而更兴诽谤。于此经典无有信心,不相信此经典为真实者。
虽闻多说,终无开解。
虽然听多人为其宣说,但是这种恶人,始终不能开悟了解。
并且更作不敬之言说,谓此诸佛现前三昧法门,只是不实之戏论。故意作神异之言说,是不可相信的。
又为炽盛言教,故过饰其词。
又谓说此经者,为了炽盛提高其言教,故意过份文饰其词。这不过是诱诳世间众生,而说此经典罢了。
岂得方比圣者。
「方」即比意也。谓造此经典者,岂得与圣者相比呢?
【阿难诸比丘辈现在世时宣说如是诸修多罗也。又于异时发如是言。此修
多罗非佛所说。乃是恶人自造文章妄言经耳。贤护当知。如斯恶人。长
夜远离如是微妙无上大宝。如彼痴人见妙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见闻。】
阿难诸比丘辈现在世时宣说诸修多罗也,又于异时发如是言,此修多罗非佛所说,乃是恶人自造文章,妄言经耳。
阿难!我于现在世时,为诸比丘辈宣说之诸修多罗。又于异时,谓佛灭后,乃至末法时期。诸恶人便发如是言,谓此修多罗非佛所说。乃是恶人所伪造文章,妄言谓为佛经耳。
贤护当知,如斯恶人,以诽谤佛经,不信佛经故,长夜远离如是微妙无上大法。犹如彼愚痴人,见妙檀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见嗅。
【如是贤护。彼愚恶辈。闻此妙经三昧宝已。不欲书写不乐读诵。不念受
持不能宣说。所谓无心亲近不愿闻故。】
如是贤护!彼愚恶辈,闻此妙经三昧宝,不欲书写,不乐读诵,不念受持,不能宣说。何以故?以无心亲近,不愿听闻故。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卖摩尼宝。有愚痴人见彼宝已。即便问言。仁者斯
宝其价云何。宝主答言。汝今当知是宝精胜世间所无。非可造次以世价
论也。吾今且说此宝功能威德力用。粗为约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宝光明
所照近远若干。卿今若须当以真金布满斯地。尔乃相与。彼愚痴人闻是
语已。便大嗤笑种种呰毁。是摩尼宝竟不酬价。】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卖摩尼宝……
摩尼为如意珠。愚人问价,卖者答言,此宝世间所无,不可轻率以一般市价而论。我今且说此宝功能威德力用,不过大约粗说而已。汝若欲知此宝光明所照远近,汝买得自然便知。卿若欲买,当以真金布满此地为价也。如是之价,方可卖与汝也。
愚人闻言,便大讥笑,并且种种呰毁。于此真摩尼宝,竟不还价。
【如是贤护。彼未来世诸恶比丘。闻此经中胜三昧宝。无有信心多生嗤笑
。更兴诽谤其事亦尔。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已于过去诸如来所
。亲近承事听闻正法。如教修行种诸善根。彼等闻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
。即能读诵思惟义理。为人广说能多利益一切世间。所谓广宣流布。生
大信心。发大智慧。成就纯直。具足威仪。常行惭愧。怖畏众罪。修持
禁戒。不受诸欲。信甚深法。能多受闻。得深智忍。常行慈悲。】
举譬喻后,以法合之。如是贤护!彼未来世诸恶比丘,闻此经中胜三昧宝,无有信心,多生嗤笑,更兴诽谤,其事亦尔。
未来世不信诸佛现前三昧之恶比丘,闻此三昧,多生讥笑。亦如愚人不信摩尼珠,多生讥笑一般。
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下,更说具信根之比丘。具信根之比丘,智慧明利。如果论其善根,已于过去诸佛所,亲近承事听闻正法,并且能如教修行,种诸善根。
彼等具信根之比丘,闻此现前三昧,即能读诵思惟义理,更能流布是经,广为人说,能多利益一切世间。云何利益一切世间?所谓广宣流布是经也。
是等比丘,生大信心,仰信无上菩提也。发大智慧,发实相智慧也。成就纯直之心,具足诸威德行仪。怖畏众罪,修持一切戒律。不受世间五欲之乐,信甚深法。能多受持听闻佛法,得深智忍。深智忍者,无生法忍也。常行慈悲,爱护愍念众生。
【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三昧。得三昧已游诸方国。为他广说解释义理。
常作是愿。令此菩萨念佛三昧甚深经典。广行流布常住于世。或有众生
。善根微薄福德少。过去未曾亲近诸佛。供养承事听闻正法。但为我
慢所降。嫉妒所导。利养所覆。名闻所牵。广行放逸不持戒善。常乐乱
心不修禅定。远离经教不求多闻。未遇善师唯逢恶友。斯人如是闻此三
昧。诽谤轻毁无一信心。谓为不实。志性顽愚意无开解。复作是言。如
斯经典非佛所说。乃是世间钝根比丘。愚痴邪见自作文章严饰词句。若
处众中应如是说。亦如是教。汝诸众生。当知今此修多罗典非佛所说。
如是痴人。不知亲近诸佛世尊。不种善根不修供养。习近恶友多作众恶
。当知是人。远离无上深妙法宝。永失无上最胜法利也。】
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三昧。「然而」似应为「然后」。然后斯等信根深固,得是现前三昧。
得三昧已,游诸方国,为他广说,解释义理。
得是三昧,乃自利也。为他广说,乃化他利人也。
常作是愿,令此菩萨念佛三昧甚深经典,广行流布,常住于世。
斯等信根深固菩萨,发如是愿,愿此念佛三昧甚深经典,流布十方,常住于世。
至于善根微薄众生,福德(鲜)少,过去又未曾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承事诸佛,听闻正法。但唯为我慢所降伏,所左右,唯为嫉妒所诱导,利养所覆蔽,名闻利养所牵动。
并且放逸不持戒善,常乐乱心,不修禅定,远离经教不求多闻。
此是讲善根福德微少众生,不修戒定慧也。不持戒善,是不修戒也。常乐乱心不修禅定,是不修定也。远离经教不求多闻,是不修慧也。
修戒善之功德,可不堕三途。修定功德,可生天道。修慧功德,可出三界。善根福德微少众生,不知修行也。
未获善师,唯逢恶友。
谓是人又以邪师邪友因缘,乃于此三昧,诽谤轻毁,无一信心,谓此经典虚伪不实。
彼等众生,志性顽愚,意无开解。复作是言,此经非佛所说。乃钝根比丘愚痴邪见之人,伪作之文章。
谓讲经之法师言,若于众中演说是经时,应如是说,亦应如是教。谓言汝等众生,当知此经,非佛所说。
如是善根福德微少愚痴之人,不知亲近诸佛,不种善根,不修供养,反亲近恶友,多作众恶。当知这种痴人,远离无上深妙法宝,永失无上最胜法利。无上最胜法利者,证无上觉也。
【佛告贤护。吾复语汝。我今现在一切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及诸天人
阿修罗等诸大众前。宣说如是妙三昧时。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闻已随喜
读诵受持念佛三昧。思惟信解最以为真。发如是言。是为真实诸佛说者
。当知彼人所获福聚不可思议。】
佛言贤护!我今现在,于一切世间,梵,是色界天。魔,是欲界第六天。沙门,一切出家人之总称。佛道外道之出家人,均名沙门。若区别佛道之出家众,须加「释子」二字,曰沙门释子。
婆罗门,系天竺四姓之一,奉祀大梵天,而修净行。及诸天人阿修罗前,宣说如是妙三昧时。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随喜、读诵、受持此三昧,思惟信解,相信为真实,并且说言,此经真为诸佛说者。当知是人所获福聚,不可思议。
【贤护。若复有诸善男子善女人。持满三千大千世界种种珍宝。以用供养
一切诸佛…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