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二
思惟品第一之二
【贤护。我时则亦授彼佛记。是人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德光明如来应供等
正觉乃至佛世尊。】
佛言贤护!如是善男子,我亦与彼授记,当来作佛,号德光明,十号具足。
授记者,因果法也。菩萨修因,必当证果,故应与授记。但不应以有所得心受记,若以有所得心,记亦失,无记亦失,以有所得故。以无所得心受记者,记亦得,无记亦得。以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约一切法边讲,便是实相诸法。约毕竟空边说,便是诸法实相。故以无所得心,记与无记,皆不出第一义。
【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
。及余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云何证。所谓空三
昧也。】
世尊引人作证,是中无量诸菩萨,皆证得空三昧。例如大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无量诸菩萨等,皆已修得空三昧也。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
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
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
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
世尊举昔证今。如人梦中得食,寤已还复饥渴。其实吾人日中虽觉,亦如梦中。六道蒙昧,皆在梦中。何以知之?诸法因缘所生,法属因缘,无有自性。无性之法,当体即空。然众生迷闷,妄执为实有。故虽然自谓觉寤,实实仍在梦中。
如果寤知诸法性空无实,安忍不疑,便得证入空三昧矣。故是人因此,即自思惟,一切诸法皆空无实,醒时梦时,一般无二。如是观时,便悟无生法忍。
悟无生忍者,见法性也,悟无上佛道也。诸法性空,空故无生。觉知诸法无生,便名菩提。菩提即是无上佛道。
既悟无上菩提之道,便得分破无明。故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
顶礼。心中渴仰欲见彼佛。故作如是专精思惟。复应当观如是色相。亦
即作彼虚空之想。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
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见如来亦
复如是。】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
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无论出家菩萨在家菩萨,皆可修习。修行时须恭敬其方,向其方至诚顶礼。若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恭敬西方。若坐若卧,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涕唾大小便利,时时心存忆想,知西方有佛。纵至舍命,此想不移。以此方便,可得往生。
如是念佛,心中渴仰欲见彼佛。如是专精思惟诸佛,便得诸佛现前也。
复应当观如是色相。如十六观经所说,此是佛报身化身也。亦即作彼虚空之想。此是观佛法身。凡夫之人,唯能观佛化身。大菩萨方能观佛报身法身。
依十六观经,佛之报身,系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大之身。所谓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者是。
法身者清净离相,遍一切处理体常住。非是六尘,亦不离六尘。非有非无,不生不灭。湛然常存而不可见闻触知,虽非见闻触知境界,而湛然常存。故曰报者报法身,化者化法身。
大菩萨非是于报身化身以外,另见法身。而是见报身化身时,即见法身也。例如经云五阴皆空,五阴空者,即是法身也。当知空即五阴,非是空外另有五阴也。
故今经中说,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如是正思惟者,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知诸法即是实相,实相即是诸法也。
故住思惟已,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琉璃者,是一种青色玉石也。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思惟念佛者,彼见如来亦复如是。谓诸佛从众生心想中生也。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忽从本国至于他方虽在他方而常追忆本所生处。曾
如是见。亦如是闻。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追忆故于睡梦中明见自身
在本生处。游从见闻如前所更。是人后时向诸眷属。具论梦中所见之事
。我如是见。我如是闻。我如是营。为如是获得。如是贤护。有诸菩萨
若在家若出家。若从他闻有佛世尊。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欲见
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
仍是先举譬喻,后说修行。譬如有人,从于本国,远至他方,时常忆念本所生处。忆念过去,曾经如何见如何闻。以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久追忆故,于睡梦中,便见自身,在本所生处游历。同时即见闻自己以前,所更历事。是人后时,便向其眷属说。我曾经梦见到某事,闻到某事。我曾经营作图谋甚么,曾经获得甚么事物。
这是说心生则法生的道理。以下便说修行亦复如是。
如是贤护以下,说明修习诸佛现前三昧,亦是专思寂想所致也。若有在家或出家菩萨,曾从别人闻说有佛,便向佛所在之方向,至心顶礼,求见彼佛,正念不乱。
例如闻西方有阿弥陀佛,便向西方,至心礼拜,求见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念不乱者,一心不乱也,亦即专思寂想也。
应念即见彼佛形像。
应众生之想念,即见彼佛形像。若众生想念琉璃色佛,即见琉璃色像。想念金色佛,即见金色像。
【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
或时胀或已烂坏脓血俱流。虫兽食啖肉尽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观
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如是贤护。
若诸菩萨欲得成就彼念诸佛现前三昧。随何方所。先念欲见彼佛世尊。
随所念处即见如来。】
譬如比丘修不净观。
比丘学道,为止过失之心,修五种停心观。五停心观者,即一、不净观,二、慈悲观,三、因缘观,四、界分别观,五、数息观。有将界分别观,改为念佛观者。
修不净观者,对治多贪众生。此观修有九想,即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故经中云……或青或黄或黑或赤。或胀、脓血、虫啖、骨白如珂,珂者,似玉之白石也。如是乃至骨离散。
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此明诸法因缘生,其性故空。以性空故,是以无来无去。诸法性空,本无所有,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见法即是自见其心也。
以见法即是见心故,所以菩萨念佛,即能见佛。以佛是心现,心是念起故。所以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佛由心造,故见佛即是自见其心。心是佛心,佛是心佛。以如是故,心念佛心即是佛也。
一真法界,不二而二。法界一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佛与众生宛然。但是二而不二,以不二故,一体湛然。是故一体湛然,不碍佛生宛然。佛生宛然,不碍一体湛然。是故菩萨如法思惟诸佛,随所念处即见如来也。
【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
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
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何以故?因为缘于三昧力故,得见如来也。换句话说,即缘于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力故,得见于佛也。
得见彼佛有三因缘。谓有三种因缘,得见诸佛也。求见阿弥陀佛者,亦须此三种因缘具足。
一者缘于修习念佛三昧故。修习日久,三昧成就。云何三昧成就?念佛三昧成就,即一心不乱也。
二者彼佛加持。何为蒙佛加持?蒙佛加持者,心佛相应也。心佛相应,虽二而一也。
三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者,一心不乱,信愿坚固,无贪瞋痴间杂也。
如是三因缘,三而一,一而三。三而一者,此三因缘皆从一心中得。一而三者,唯是一心,由众缘生。一而三,故不废修习。三而一,故不失于性。不失于性,则全修在性。不废修习,则全性起修。
具足如是三因缘,即得明见诸佛也。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
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显
现分明。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
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
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镜诸物。清明
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
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
。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
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
住已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
。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
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
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
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
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
提。】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镜,观己面像。
清油、净水、水精、明镜等四物,皆取其照物之用。明镜照物,其影毕现。
然「照」与「影」,同时具足。非先非后,非内非外,非能非所。照全是影,影全是照。无无照之影,亦无无影之照。二者同时具足,无欠无余,不纵不横,不并不别。照时即是影时,影时即是照时。故曰非先有,非本无,不在内,不在外。
以心照境,亦复如是。心念佛时,念全是佛,…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