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

  思惟品第一之二

  【賢護。我時則亦授彼佛記。是人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德光明如來應供等

  正覺乃至佛世尊。】

  佛言賢護!如是善男子,我亦與彼授記,當來作佛,號德光明,十號具足。

  授記者,因果法也。菩薩修因,必當證果,故應與授記。但不應以有所得心受記,若以有所得心,記亦失,無記亦失,以有所得故。以無所得心受記者,記亦得,無記亦得。以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約一切法邊講,便是實相諸法。約畢竟空邊說,便是諸法實相。故以無所得心,記與無記,皆不出第一義。 

  【賢護。是中叁昧誰當證知。今我弟子摩诃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

  。及余無量諸菩薩輩。鹹已修得此叁昧者。是爲證。雲何證。所謂空叁

  昧也。】

  世尊引人作證,是中無量諸菩薩,皆證得空叁昧。例如大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無量諸菩薩等,皆已修得空叁昧也。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困苦遂

  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複饑虛。從是寤已還複饑

  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

  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

  世尊舉昔證今。如人夢中得食,寤已還複饑渴。其實吾人日中雖覺,亦如夢中。六道蒙昧,皆在夢中。何以知之?諸法因緣所生,法屬因緣,無有自性。無性之法,當體即空。然衆生迷悶,妄執爲實有。故雖然自謂覺寤,實實仍在夢中。

  如果寤知諸法性空無實,安忍不疑,便得證入空叁昧矣。故是人因此,即自思惟,一切諸法皆空無實,醒時夢時,一般無二。如是觀時,便悟無生法忍。

  悟無生忍者,見法性也,悟無上佛道也。諸法性空,空故無生。覺知諸法無生,便名菩提。菩提即是無上佛道。

  既悟無上菩提之道,便得分破無明。故于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

  頂禮。心中渴仰欲見彼佛。故作如是專精思惟。複應當觀如是色相。亦

  即作彼虛空之想。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

  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

  複如是。】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

  此思惟諸佛現前叁昧,無論出家菩薩在家菩薩,皆可修習。修行時須恭敬其方,向其方至誠頂禮。若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恭敬西方。若坐若臥,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涕唾大小便利,時時心存憶想,知西方有佛。縱至舍命,此想不移。以此方便,可得往生。

  如是念佛,心中渴仰欲見彼佛。如是專精思惟諸佛,便得諸佛現前也。

  複應當觀如是色相。如十六觀經所說,此是佛報身化身也。亦即作彼虛空之想。此是觀佛法身。凡夫之人,唯能觀佛化身。大菩薩方能觀佛報身法身。

  依十六觀經,佛之報身,系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高大之身。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者是。

  法身者清淨離相,遍一切處理體常住。非是六塵,亦不離六塵。非有非無,不生不滅。湛然常存而不可見聞觸知,雖非見聞觸知境界,而湛然常存。故曰報者報法身,化者化法身。

  大菩薩非是于報身化身以外,另見法身。而是見報身化身時,即見法身也。例如經雲五陰皆空,五陰空者,即是法身也。當知空即五陰,非是空外另有五陰也。

  故今經中說,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如是正思惟者,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知諸法即是實相,實相即是諸法也。 

  故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琉璃者,是一種青色玉石也。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思惟念佛者,彼見如來亦複如是。謂諸佛從衆生心想中生也。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于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

  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于睡夢中明見自身

  在本生處。遊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後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

  。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爲如是獲得。如是賢護。有諸菩薩

  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

  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璃或純金色亦複如是。】

  仍是先舉譬喻,後說修行。譬如有人,從于本國,遠至他方,時常憶念本所生處。憶念過去,曾經如何見如何聞。以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久追憶故,于睡夢中,便見自身,在本所生處遊曆。同時即見聞自己以前,所更曆事。是人後時,便向其眷屬說。我曾經夢見到某事,聞到某事。我曾經營作圖謀甚麼,曾經獲得甚麼事物。

  這是說心生則法生的道理。以下便說修行亦複如是。

  如是賢護以下,說明修習諸佛現前叁昧,亦是專思寂想所致也。若有在家或出家菩薩,曾從別人聞說有佛,便向佛所在之方向,至心頂禮,求見彼佛,正念不亂。

  例如聞西方有阿彌陀佛,便向西方,至心禮拜,求見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正念不亂者,一心不亂也,亦即專思寂想也。

  應念即見彼佛形像。

  應衆生之想念,即見彼佛形像。若衆生想念琉璃色佛,即見琉璃色像。想念金色佛,即見金色像。

  【複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

  或時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啖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

  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如是賢護。

  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叁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

  隨所念處即見如來。】 

  譬如比丘修不淨觀。

  比丘學道,爲止過失之心,修五種停心觀。五停心觀者,即一、不淨觀,二、慈悲觀,叁、因緣觀,四、界分別觀,五、數息觀。有將界分別觀,改爲念佛觀者。

  修不淨觀者,對治多貪衆生。此觀修有九想,即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漫想,膿爛想,蟲啖想,散想,骨想,燒想。故經中雲……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脹、膿血、蟲啖、骨白如珂,珂者,似玉之白石也。如是乃至骨離散。

  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此明諸法因緣生,其性故空。以性空故,是以無來無去。諸法性空,本無所有,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見法即是自見其心也。

  以見法即是見心故,所以菩薩念佛,即能見佛。以佛是心現,心是念起故。所以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佛由心造,故見佛即是自見其心。心是佛心,佛是心佛。以如是故,心念佛心即是佛也。 

  一真法界,不二而二。法界一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佛與衆生宛然。但是二而不二,以不二故,一體湛然。是故一體湛然,不礙佛生宛然。佛生宛然,不礙一體湛然。是故菩薩如法思惟諸佛,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也。

  【何以故。因緣叁昧得見如來。得見彼佛有叁因緣。何者爲叁。一者緣此

  叁昧。二者彼佛加持。叁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叁因緣故。即得明見彼

  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複如是。】

  何以故?因爲緣于叁昧力故,得見如來也。換句話說,即緣于思惟諸佛現前叁昧力故,得見于佛也。

  得見彼佛有叁因緣。謂有叁種因緣,得見諸佛也。求見阿彌陀佛者,亦須此叁種因緣具足。

  一者緣于修習念佛叁昧故。修習日久,叁昧成就。雲何叁昧成就?念佛叁昧成就,即一心不亂也。

  二者彼佛加持。何爲蒙佛加持?蒙佛加持者,心佛相應也。心佛相應,雖二而一也。

  叁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者,一心不亂,信願堅固,無貪瞋癡間雜也。 

  如是叁因緣,叁而一,一而叁。叁而一者,此叁因緣皆從一心中得。一而叁者,唯是一心,由衆緣生。一而叁,故不廢修習。叁而一,故不失于性。不失于性,則全修在性。不廢修習,則全性起修。

  具足如是叁因緣,即得明見諸佛也。

  【複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

  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

  現分明。賢護。于意雲何。彼所見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

  爲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爲在內耶。

  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

  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

  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

  。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

  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

  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複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複從何出

  。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複應 

  作如是思惟。今此叁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

  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

  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

  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叁昧證大菩

  提。】

  複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鏡,觀己面像。

  清油、淨水、水精、明鏡等四物,皆取其照物之用。明鏡照物,其影畢現。

  然「照」與「影」,同時具足。非先非後,非內非外,非能非所。照全是影,影全是照。無無照之影,亦無無影之照。二者同時具足,無欠無余,不縱不橫,不並不別。照時即是影時,影時即是照時。故曰非先有,非本無,不在內,不在外。

  以心照境,亦複如是。心念佛時,念全是佛,…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