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ign="left"> 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語汝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持珍寶滿叁千國土布施,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叁昧信樂者,其福過彼上。”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說無有異,今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叁昧有疑者,其人卻後除在惡師邊,正使善師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輩人,轉與惡師從事,聞是叁昧不信、不樂、不學。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颰陀和:“其有聞是叁昧,不輕笑,不誹謗,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歡喜樂書、學、誦持者,我悉豫知見之。其人不獨于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于百佛所聞是叁昧,卻後世時聞是叁昧,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自致得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有人取一佛刹悉碎如塵,取一塵皆複盡破,如一佛刹塵,雲何,是塵數甯多不也?”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有菩薩盡取一塵置一佛刹,其數爾所佛刹滿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聞是叁昧,學、書、誦持,爲他人說守,須臾間聞,是功德不可複計,何況已得是叁昧悉具足者。”
佛爾時說偈言:
“若有菩薩求衆德,當說奉行是叁昧,
信樂諷誦不疑者,其功德福無齊限。
如一佛國之世界,皆破壞碎以爲塵,
一切佛土過是數,滿中珍寶用布施,
不如聞是叁昧者,其功德福過上施。
引譬功德不可喻,囑累汝等當勸教,
力行精進無懈怠。其有誦持是叁昧,
已爲面見百千佛。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是叁昧無所畏。行是比丘已見我,
常爲隨佛不遠離。如佛所言無有異,
菩薩常當隨其教,疾得正覺智慧海。”
四輩品第五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若有棄愛欲作比丘,聞是叁昧,當雲何學?雲何持?雲何行?”
佛言:“棄愛欲作比丘欲學是叁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發。常當怖畏于地獄痛苦,遠離于谀谄,是爲清淨。”
“雲何爲缺戒也?”
佛言:“求色。”
“雲何爲求色?”
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①。如是爲樂愛欲,是爲缺戒。”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學是叁昧者,清淨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爲智所稱譽。于經中當布施,當精進,所志當強,當多信,當勸樂。承事于師,視當如佛,得叁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于師,正使久學是叁昧,疾忘之。”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叁昧,當視如佛,常敬尊,不當持谄意向。菩薩不得有谄意,常當至誠,常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請。自守節度,所有趣足而已。經行不得懈臥。如是經中教,學是叁昧,當守如是。”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後世若有懈怠菩薩,聞是叁昧,不肯精進學,當雲何?若有菩薩精進欲學者,我輩當隨是經教之。”
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歡喜,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皆助歡喜。”
佛爾時頌偈言:
“如我所說悉受持,常獨處止行功德,
自守節度不聚會,常行乞食不受請。
敬于法師視如佛,除去睡眠志開解,
常自精進無懈怠,如是行者得叁昧。”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薩道,欲學是叁昧,當雲何行?”
佛言:“比丘尼求是叁昧者,不得自高,常當卑謙。不得自貴,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嗔恚,不得貪財利色,常當清淨。不得惜軀命,常樂經法,念多學問。當棄淫、怒、癡,不得貪好服飾、珠環。當爲智者稱譽。當敬善師,視如佛,不得有谄意。”
佛爾時頌偈言:
“若比丘尼求叁昧,常當精進勿懈怠,
無得聽于貪欲心,除去嗔恚自高貴。
不得慢欺及調戲,常行至誠立一信,
恭敬善師視如佛,如是行者得叁昧。”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聞是叁昧欲學者,當雲何行?”
佛言:“居士欲學是叁昧者,當持五戒令堅,不得飲酒,亦不得飲他人。不得與女親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愛于妻子男女,不得貪財産。常念欲棄家作沙門,常持八關齋①。當于佛寺中常當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當得其福,用爲一切施。常當大慈,敬于善師。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作是行已,當學守是叁昧。”
佛爾時頌偈言:
“居士欲學是叁昧,當持五戒勿毀缺,
常當思欲作沙門,不貪妻子及財色。
常八關齋于佛寺,不得貢高輕蔑人,
心無榮冀思所欲,奉行經法心無谄。
棄舍悭貪常惠施,常當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學是叁昧當如是。”
颰陀和白佛:“優婆夷聞是叁昧欲學者,當雲何行?”
佛言:“優婆夷欲學者,當持五戒,自歸于叁。何等爲叁?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不得調戲,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貪欲之心。常當念布施,歡樂欲聞經。念力學問,敬重善師,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過者,以坐席賓食之。”
佛爾時頌偈言:
“優婆夷欲學叁昧,奉持五戒勿缺毀,
承事善師視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殺盜及嫉妒,不得兩舌②鬥彼此,
不得悭貪常念施,見惡覆藏唯歎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常當卑謙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叁昧。”
擁護品第六
颰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日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诃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輪調菩薩,是八菩薩見佛所說,皆大歡喜,持五百劫波育①衣布施,持身自歸,持珍寶供養。
佛告阿難:“颰陀和等五百人,人中之師,常持正法,隨順教化,莫不歡喜。樂隨侍者,心淨無欲。”時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白佛:“菩薩持幾事,疾得是叁昧?”佛言:“有四事,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斷愛欲;叁者,當清淨行;四者,無所貪。是爲四。如是行者,今世即得五百功德。譬如慈心比丘終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燒,入水不溺不害。正使劫盡燒時,墮是火中,火即爲滅,喻如大水滅小火。菩薩持是叁昧者,若帝王,若賊,若水、火,若龍、夜叉、蟒、獅子、虎、狼、狽、蠼②、薜荔③、鸠坻④,一切毒獸及鬼神,欲娆人,欲殺人,欲奪人衣缽,壞人禅、奪人念故,欲中是菩薩,終不能也。除其宿命不請,如我語無異也。”
佛言:“持是叁昧者,終不痛目,若耳、鼻、口、身體。心終不憂,除其宿命所作。”佛言:“是菩薩爲諸天、龍神及阿須輪、夜叉鬼神、迦樓羅鬼神、甄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贊譽是菩薩,皆共擁護,承事供養,瞻視敬仰,思欲相見。諸佛世尊亦然。是菩薩所未誦經,前所不聞持,是叁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晝日不得者,夜于夢中悉得之。”
佛告颰陀和:“其有持是叁昧者,我說其功德,一劫複過一劫,不可盡竟,略說其要爾。”
勸助品第七
佛告颰陀和:“菩薩于是叁昧中,將有四事助其歡喜。過去佛持是叁昧,助歡喜,自致得阿耨…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