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無明
一、無明的危害
《大乘阿毗達摩》與小乘《俱舍論》中,把我們的負面情緒稱爲煩惱,並將煩惱的種類分得非常清楚。一般的心理學與醫學,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描述煩惱方面的詞彙。無論如何分類,所有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
無明,也即愚昧、愚癡。因爲不知道世界與自己的真相,很多事情想不開,所以産生了很多煩惱。如果明白真理、真相或真谛,就不會有這些煩惱。所以,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無明中産生的。
無明是一種潛在的煩惱,不像嗔恨心和貪心那樣明顯。當我們生起嗔恨心和貪心的時候,不但自己非常清楚,別人也很容易看出來,因爲言行舉止都會有所變化。但無明卻隱藏得很深,一般很難察覺。世間的所有學者、智者,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等等在內,都沒有發現最終極的無明。雖然世間的各種學科幫我們解決了一部分的愚昧,爲我們揭示了很多世界、人生的真相,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最深的無明煩惱,卻是科學、哲學與很多宗教都從未觸及的。更因爲他們的方法與無明不相矛盾,所以也不能推翻與斷除無明。
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五花八門的宗教,形形色色的觀點。有些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天人中的梵天在控製、主宰,梵天高興,我們就可以解脫;梵天不高興,我們就會墮地獄。爲了供養梵天,就殺牛、殺羊、殺各種動物來祭祀,這種做法就是無明。
佛教認爲,主宰世界的,並不是梵天。梵天只不過是六道輪回中的天人之一,他自己都會受製于業力,都沒有解脫,會墮落受苦,更不是萬能的。即使以祭祀讓他生起歡喜心,他也沒有能力讓我們解脫。更何況,殺動物去祭祀梵天,只能讓我們墮落,絕不會讓我們解脫。
在二十世紀叁四十年代,有些邊遠地方甚至還有殺人祭祀的情況。這種滅絕人性的做法,本來就是極大的愚昧,只能增長我們的無明,更不可能推翻無明。
有了無明,就會有執著,執著外在的世界,執著自己的身體、名、利等等。達不到自己的欲望,就會煩惱、痛苦。爲了達到欲望,就會殺盜淫妄等等,所有罪業,都來自于執著,來自于無明。
二、推翻無明的方法
要推翻無明,需要與無明沖突、對立,且比無明煩惱強大的觀念與方法。哪怕念佛、燒香、拜佛、守戒、持咒、吃素都做得非常好,積累了各種世間福報,做了很多善事,但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就不能推翻無明。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出離心的修法與慈悲心等修法雖然非常重要,但都與無明沒有沖突,所以也不能推翻無明。菩提心分爲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證悟空性的智慧,當然可以推翻無明,但世俗菩提心仍然不能推翻無明。關于這些,在因明論典以及《釋量論》等經論裏面說得非常清楚。
當年達摩祖師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梁武帝給達摩祖師彙報了自己的各種善舉,吃齋、念佛、供僧等等,然後不免得意地問祖師:“這些善法有多大功德?”不料達摩祖師一句話就讓梁武帝啞口無言了:“沒有功德!”
很多人想不通。爲什麼達摩祖師會說沒有功德呢?達摩祖師當然會承認因果的存在,從因果的角度來說,念佛、持戒、吃齋當然有功德,這一點達摩祖師不可能否定,所有的佛教徒都不可能否定。但達摩祖師在此處,是從更高層次的勝義谛角度去評價的,如果沒有證悟空性的見解,這一切對解脫不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達摩祖師才給梁武帝澆了一勺冷水。
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中也講了:菩提心、出離心非常重要,但僅靠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力量,無法推翻無明,最後,我們還需要空性見。
就像醫生看病,能不能治好病的關鍵,在于能否了解病的根源,否則無法對症下藥。同樣,我們沒有解脫、不自在、不自由的根源,既不是偶然或無因無緣,也不是萬能神在操控,而是源于執著。
比如,當我們非常執著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其間痛苦的機率,將遠遠超過幸福。因爲一旦在乎、執著以後,就會有要求。如果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能滿足自己,就會平添許多痛苦。直到兩個人感情破裂,以致形同陌路之後,因爲執著消失了,才會相安無事了。反之,很多我們越不在乎的事物,反而有可能越是給我們帶來幸福感。生活就是這樣,這是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
驅除黑暗,需要光明;掃除無明黑暗,需要智慧的陽光。此處的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機靈,很多現實生活中的聰明,很可能反而是一種愚蠢。現實生活中懂得怎樣去賺錢、去消費,顯得很聰明,卻有可能毀了自他的解脫和來世,所以也很愚蠢。唯一真正明白無明本質及化解方法的人,就是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傳開以後,很多人證悟了世界的真相,獲得了無上的自由和解脫。
我們要尋找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智慧有叁種:聽聞所得的智慧,思維所得的智慧,修行所得的智慧。一一對應,尋找的方法也有叁種:聞、思、修。
通過聽法,聆聽佛的教理,會讓我們明白很多道理,這叫聞所得的智慧。但聞所得的智慧還沒有經過自己的思維與推敲,故而不是很穩定,力度也不是很強。我們不能淺嘗辄止,僅僅停留在聽聞佛法的階段,還要進一步去思考:雖然佛經裏面是這樣說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
有些人認爲,《俱舍論》等經論中所描述的世界觀,不符合現代天文學的觀察結果,所以佛經講的不正確。其實,《俱舍論》並不是佛親口說的,而是很多阿羅漢撰寫的。在佛陀親口說的佛經當中,並沒有很明確的像《俱舍論》中那樣描述的世界觀。爲什麼佛教顯宗經典與佛陀後來宣講的《時輪金剛》所描述的世界觀,有那麼大的出入?其原因,在以前的《慧燈之光》中已經多次介紹過了,與今天相比,兩千五百年前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的理念都不一樣。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佛爲了度化某些人,只能這麼講。
佛陀傳法的方法有叁種:
第一種,如果在座的所有人都能理解,不會出問題,佛就會毫不猶豫地直接把真相告訴大家。
第二種,如果聽衆不能接受,不能消化,就采取另外一種方法迂回地表達,以使對方能夠逐漸接受。
第叁種,如果一個人問問題,答案要求只有兩個字,“是”或“否”。如果回答“是”,對方不能接受;如果回答“否”,又不符合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佛會保持沈默,這叫無記的問答。當時外道學者诘問釋迦牟尼佛十四個問題的時候,佛就只得叁緘其口,一言不發。
佛陀傳法,會考慮衆生的根基,並不是自己知道多少,都傾囊相授。佛是全知,他知道聽衆的根基,所以會因材施教。
佛經當中講了很多世界觀,但最真實、最究竟的世界觀,是緣起性空的世界觀。我們現在需要的,也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證悟空性的方法,可以歸納爲叁種:
第一種方法,是最簡單、最下等的方法,即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去思維,最後把自己的每一個執著都推翻,從而覺察到世界的虛擬、空性與如夢如幻。再通過進一步的修行,就可以證悟空性。
第二種方法,是密宗的氣脈明點修法。修氣脈明點與證悟空性,有著高效且直接的關系。在修完加行,灌了頂以後,就可以修氣脈明點的修法,從而比較快速地證悟空性。
第叁種方法,是最簡單卻要求最高的方法,是以心印心的頓悟方法。只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部分藏密修行人,以及一些印度的大成就者等根機非常成熟的利根者,才能使用這種方法。因爲他們過去世修行過很長時間,根機已經很成熟,所以一兩句話稍稍點撥,就能證悟空性。大圓滿就屬于這一類的方法,既不去推理,不會講很多理論和複雜的修法,只是通過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去證悟空性。
以上叁種方法相當于叁條不同的路,或叁種不同的交通工具,但最終都能達到目的地——證悟、成佛,只是時間上有一些差別而已。可見,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學密宗,即使最簡單、最基礎的第一個方法,也能消除執著,證悟空性。
叁、如何證明萬法空性
(一)總說
如何證明我們的執著,或對世界的認識是錯誤的呢?
我們判斷一個事物,首先是用感官去感知,之後再把感知到的信息,傳遞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分析這些信息之後,再得出結論。我們對事物的判斷過程都是這樣的,科學家們也只不過是多了些儀器而已。
判斷結果要准確,首先感官必須准確無誤。如果感官有錯,就會把錯誤的信息傳遞給意識,同時意識也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否則判斷結果自然就謬之千裏了。
在沒有學習中觀,修習般若空性的時候,我們會認爲,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實的。現在通過學習可以證明,萬事萬物都是空性。
中觀證明空性,有五種理由,也叫五大因。其中第一因,叫“破有無生因”。一個理由明白以後,其他理由也可以舉一反叁。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一個理由都可以證明,爲什麼還需要那麼多的理由呢?這是針對衆生的不同根器而幻化的不同方便。有些人比較容易了解第一個理由,有些人認爲第二個理由更爲適合……所以就推出了五種理由。下面著重爲大家介紹“破有無生因”。
(二)“破有無生因”
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生滅。如果不生不滅,永遠保持一種狀態,就根本無法變化,無法運動。就像一個人誕生了,才可以生存和死亡一樣。物質的存在,有著前面的誕生,中間的停留與最後的毀滅叁個階段。首先要有生,才會有住和滅。
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物質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不需要觀察,因爲宏觀世界只是我們的幻覺而已,爲了維持現實生活,就讓它繼續“存在”吧!真正實質上的誕生,只能發生在微觀世界當中。
在誕生一個新物質的時候,我…
《慧燈之光十 如何面對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