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到把你的錢折騰光了,這個債主就會離開了。或者他就變好了,真的就是這樣。如果你們身邊碰到這樣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錢,抱怨沒用。
我們不要認爲很多東西都是別人造成的,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把它吸引過來的。這就是“業”的理念,事業的業,企業的業,就是那個業引過來的。不要認爲這些東西好像講得很迷信,真的不是這樣。當我們起一個什麼念頭,相同頻率的東西就會被我們所吸引。所以我們要改變的就是改變我們的心念,去轉變我們的思想,去轉化我們的磁場。只有這樣,慢慢地,我們身邊很多東西就被你所改變。所以對我們的敵人,對我們的債主,對那些讓我們不順心的人,不要用敵對、對抗的心理去面對他,要學著去接納、去包容、去理解、去轉化。如果能這樣去面對你的生活,所有的不順心的事情都可能因爲你這樣一種思想而得到改變。你們想想看,有哪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事事順心的。你要記住,天上的月亮幾天是圓的?你們說說看幾天圓的?十四、十五、十六?一個月裏面只有叁天是圓的。你們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想什麼東西都很順利是不可能,因爲這個時間的任何東西都有缺陷的。你們仔細想一想看,我們很多的快樂是建立在極度的痛苦當中,讓你餓上兩天,突然間給你一碗飯吃,哇,這個飯菜真是天底下最最美味的。把你放到很熱的地方,突然間給你一個冰塊吃,哇,這個冰塊是我有生以來吃到的最好吃的一塊,是不是這樣?
我曾聽到過易中天的一句話,他說“一個人要想成功,要靠朋友,一個人要想大成功,要靠善待敵人,因爲敵人才能讓你成功”。所以佛家講把這樣的一種人叫做“逆增上緣”。他總是堵你門檻,總是刺激你,你有足夠強大的時候,你就能在這樣的挫折裏面戰勝自我。所以,我們的禅修就是練習我們這樣的一種堅韌心。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每一時刻都要自我挑戰。不斷地挑戰我們的身體,挑戰我們的心靈,同時,更要挑戰我們的觀念。加
我剛剛到桐鄉的時候,有個局長說:“這個賢崇師父風一吹就倒了,到這裏怎麼做事情?”通過這麼多年的印證,我的韌性特別好,風吹倒了我又會爬起來,實際上這就是禅修的力量,練習我們的韌性。所以“報怨行”,就是讓我們在世間當中生活,碰到逆境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你如果有強大磁場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鍛煉你的堅韌心。所以我們不要抱怨,面對它、接受它、挑戰它。我今天晚上跟魯居士在那裏溝通的時候,我就跟她講:“你在廚房裏面工作,碰到每一個人讓你不順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你成長的機會。你不敢面對它你就是懦夫,你在這裏就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因爲你在這裏不能面對,你換一個工作崗位同樣也是一樣的,離開這個道場在另外一個道場你還是一樣。當我們敢于面對自己,敢于挑戰逆境的時候,我們在哪裏都是樂土,在哪裏都是極樂世界,在哪裏我們都能找到成功的土壤。否則的話,你到處去找,永遠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沒有不順心的東西。所以我們禅修就要學會去面對自己負面的情緒。對任何東西,我都能接受,這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順增上緣”。順增上緣,逆增上緣這兩個都是一種增上緣。
第二個叫做“稱法行”。就是讓我們了解法的規則,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在運作。就像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樹木到了春天它會發芽,到了秋天它會收獲,到了冬天就會落葉。我們了解了這種規則以後就知道,人生下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死掉。你們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死掉?當我死掉的時候我要怎麼辦?
我經常想這麼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什麼時候可以讓我退休。
第二件事情,對死我有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
當你每天都想到你會死掉的時候,你們會以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活著?今天就是最後的一天,有沒有真正的把它當作最後一天?“沒有”。真的是這樣。當我們連死都敢于面對的時候,還有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放不下的?所以我覺得任何煩惱,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脹的心理,在死面前它都變得蒼白無力。我在洗澡的時候就看自己的這個肉,死掉的時候變成什麼樣的?現在覺得它很好,但是你想想看它死掉了,最後變成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人從來不敢去面對它,不願意去正確的認識它,認爲自己生命還很長。佛法裏面叫做直下承擔,面對生死。當我們敢面對生死的時候,這個生活當中沒有什麼東西能困擾我們。我們的不快樂,我們跟別人的怨恨都解決了,我們的虛榮心、傲慢心、膨脹心都不産生的時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
稱法行,就是讓我們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的運轉規則。當我們的房子建起來的同時,它從那一天就開始慢慢地毀壞,變異的毀壞過程;當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注定每天往死亡的方向邁進。所以,我經常跟人家講,哪一天給你這個職務的時候就有一天讓你下來。今天我們的公司開業,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讓你倒閉。你開業的時候你就想到最終的結果是倒閉。你心理就很平衡地去面對它,能冷靜地把它做好,我就希望它能存活得更久一點。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叫做《遙遠的救世主》。有個電視劇叫《天道》,那個男主人公跟女主人公,從碰到一起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想著哪一天他們兩個會分手。這種現象大家都不願意認可,都想天長地久,都想白頭偕老,都想海枯石爛。可能嗎?這個世間今天我們能相聚在一起,明天我們就要分開。所以我們要珍惜在一起的每時每刻。你家庭現在很好,就要讓你的家庭創造更多幸福的可能性。因爲這是事物的規則,法的規律。所以我們要享受每一個當下,要面對每一個存在的時刻。但是我們總是錯誤地認識它,認爲我買了這個房子,我享受完了我兒子繼承,兒子繼承完了我的孫子繼承,永遠爲自己所有,你說可能嗎?這世界哪有永恒的東西?當我們能正確地面對事物,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了解世間,很多很多東西在你面前,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對它,智慧産生在哪裏,就産生在這裏,就産生在這樣的認識狀態裏面。把短暫生命幻化的東西認爲是持久永恒不變的,這就産生一種迷茫的人生,這種迷茫就是衆生,當你哪一天悟透了事物是無常的,那你就成爲一個智者。
當然了,這一種認識還不能體現一個智者,你要把這種認識,印到你的這種潛意識裏面去,在你的思維和行動裏面展現出來,你才能成爲一個真正大智慧的人。大智慧不是那麼難的,但是要我們不斷地去體證它。佛教裏面只有一個理論,剩下的都是行動。所以大家非常有福報,能走到這樣的一個場所,能得到我們慧海法師的指引,給大家帶來佛法的智慧。這種智慧要我們用心去接納,要我們的行動不斷地去印證,當我們把禅修落實到生活,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刷牙、洗臉一樣,每天都離不開的時候,那你們的人生就會有180度的轉變。接下來你就能成爲生活的智者,因爲你了解了人生,了解了事物,了解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規則。也就沒有事情能困擾你了,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想不開。智慧從哪裏來?就從這裏得來。所以我們要學會透視生死,透視人生,透視萬物的規則、變化和原理。
無所求,很多人都會理解爲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其實,無所求是一種境界,而不是說叫我們什麼都不要做。就是把我們對物欲的那種執著之心放下,只要放得下,你就能更好地提起來。身上背負太多的東西,你就不能輕裝上陣,就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說你在這裏掃地,你的心又一直挂念著電話沒打,什麼事情沒做,心總是挂礙著另外一個事情,你掃地就掃不好,也掃得不幹淨。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心有挂礙,就不能從容地去面對。所以佛教講:有求皆苦。有求就會讓我們的心存在太多的挂礙,就不能把眼前所要做的事情全心地做好。所以我們禅修就是練習我們的心專注、聚焦,全身心地去把某一件事情做好。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富豪之子娶了一個媳婦,這個媳婦受過高等教育,知書達禮,懂得接人待物。這個家裏有一個保姆,是從農村過來的,很純樸。那個婆婆是一個很懂得人間世故的人,把生死看透的人。當保姆將進一個要脫鞋的房間,正好門口有一雙鞋子倒過來了,保姆進去的時候看到鞋子倒了沒在意它,出來的時候又看到了,也沒去理它。她做她的事情,就這樣一直進進出出。那個媳婦看到了,手裏端著碗,又不好意思去把那個鞋反過來。有一個人突然間向她要一個什麼東西,她根本就沒心思理她,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心理又一直挂著這個鞋什麼時候把它轉回來。她的婆婆進來的候,看到鞋子反了就隨手把它翻過來了。這裏面說明了什麼境界?你們都不好意思說。就是當下,碰到問題就趕緊把它解決了,不要在那裏挂礙。她的媳婦實際上就是一個挂礙的人,像我們平常一樣做這件事情時想著那件事情,做那件事情又挂礙這件事情。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後天,甚至把自己有史以來所做的事情都放在心裏。你生活得越久,你身上的包袱背著就越大。所以我們要學會放下,學那個婆婆一樣的,看到事情就把它解決了,解決了就放下了。不要去顧忌太多的禮節。
第叁個叫做“無所求”行。就要求我們把自己騰空,把自己放下,用全身心去感受當下的那種境界。我跟廚房的魯居士在溝通一個東西,我說你在這裏工作是最難做的。因爲,北方人喜歡吃辣的,南方人喜歡吃甜的。有的人喜歡吃鹹的,有的人喜歡吃淡的,衆口難調。我說你怎麼做,你聽誰的都不對。只有你能做好什麼你就掌握什麼,別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你自己把它變成一個空。所以我經常講到的一個比喻,大海上有兩艘船,兩艘船都是空的時候,碰在一起有沒有事情?沒事的。如果一艘船有人,一艘船沒人,碰在一起有沒有事情?還是沒事情。如果兩艘…
《什麼是“二入”與“四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