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我執”,保持正念
——賢崇法師在“止語禅”上的開示
各位同修:
大家晚上好!明天我有事要外出,所以提前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你們可以向我提很多問題,我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禅修在傳統的理念裏面,並不是不斷地給你們灌輸知識,而是讓你們把腿盤起來向內觀,而不是向外行,這就是禅修跟我們其他的學習最大的不同。我在佛學院的時候,一個老師跟我講,他說:“什麼叫修禅,就是把腿盤起來,你盤十年,每天最少四個小時以上,這就是禅修”。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本來都是智慧圓滿、圓融無礙的。你們的學識,你們的認知,你們的社會經驗遠遠地超過我,甚至別人也沒辦法給你建議很多人生的道理。我們本身就具備一切知識,不需要別人給我們。我們爲什麼不能把這些知識用來改變我們的命運,來創造我們的財富,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呢?我們很少這樣去反思過,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但做不起來,沒辦法在我們身上改變,所以這就是知識跟實踐的不同。
所以,我們禅修就要把所知道的東西轉換成行動,從我們的內心裏面滲透出來,這才是最關鍵的。禅修就是要起到這樣一種轉換作用。當我們把心放下來,當我們把眼睛閉上的時候,你就會感覺耳朵、眼睛、鼻子、心跳等等,你會感覺自己內心的每一個刹那。所以禅修不是老師教你什麼,而是你從內心裏面去覺醒什麼。這裏面是覺悟,這裏面是內察,這裏面是自我反思。在生活裏面我們不要不好意思,我還有這個缺點那個缺點,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不好意思對別人講。佛陀說過這個世界叫做五蘊雜居地,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的衆生都奔著相同的業力而來的,所以你們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頭都有眼睛都有鼻子都有耳朵,鼻子都是下面大上面小,沒有一個人鼻子反過來長的,這就是業力,共同的業力牽引著我們來到這個人世。你們看我的頭那麼小,慧海法師的頭那麼大,這就是別業。共業裏面有很多相似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這五個方面,財、色、名、食、睡,錢財、男女欲望、名望、地位、吃飯、睡覺。這些東西誰也離不開,有的人特別貪財,有的人特別貪名,有的人特別貪色,有的人特別貪睡,有的人貪食,輕重不同而已。所以我們不要去笑別人,哎喲!這個人貪名,這個人貪財,說白了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去反省,如何去覺察,如何去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把它修正過來。禅修就是一個覺察、修正、改變和提升的過程。
如果你對人生有所期待,想快樂地活著,那就要不斷地向內察,不要向外看,向外看所有的人都不同,向外看所有的事物都不一樣。你永遠沒辦法探出一個究竟。爲什麼這個人早上高興,晚上又不高興;爲什麼這個事物早上存在晚上就消失。事物的表象千變萬化,你永遠探究不到。所以我們人會越活越迷茫,越活越愚昧,越活越沒辦法明白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就是因爲我們不了解事物的變化、存在、變異的規律,以至于我們永遠把握不了它。禅修就是要我們不斷地向內察,通過內在觀察去升華自己。
我上次跟他們講到的幾點,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困惑,最大的恐懼,最大的愚癡和嗔恨,究其原因,就是一個“我”,就是這個“我”在你心裏翻天覆地。大家打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是誰?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爲什麼煩惱?爲什麼會恐懼?爲什麼會事事擔心?沒有錢擔心,有了一百萬也擔心,爲什麼?放在家裏覺得不安全呀,這些錢放這裏合適嗎?放那裏合適嗎?會不會被人看見呀,晚上會不會被人偷走?會想得很多很多。如果說你在這裏聽到旁邊一個人說到你的名字,你肯定突然間會把耳朵就豎起來,這個名字跟我有關系?他會說我什麼?真正的原因就是“我”在作怪。我們擁有的錢財、名望、地位等等,希望它永遠不會消失,永遠存在,不産生變化。因此我們生活當中所有的煩惱和困惑都是因爲這樣而産生的。你們仔細去了解一下看看,世界上那些成功人士和著名的企業家,他們有很多很多共性,唯一的共性就是他們的心打開了,什麼叫心打開了?就是不會被一個“小我”所捆綁住,當你的心打開的時候,你站的高度,你思考的寬度都遠遠超過于我們所有的格局、籬笆、框架,已經沒有籬笆、甚至沒有框架、甚至沒有了邊界。
當我們的心永遠執著于某一個方面的時候,這方面的東西就永遠地限製著我們。我們修行是修什麼?就是要把我們的心修到沒有邊界。當你圈一千公裏就是一千公裏的寬度,圈一萬公裏,就是一萬公裏的寬度,它還是有個數量可以選擇,如果沒有這個籬笆,沒有這個框架的時候,那是什麼概念?這就是“無盡量”的概念。所以佛教裏面喜歡用“無量”,沒有什麼可以限量一切。我們修行是什麼?就要修到這種境界,當你修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別人罵你什麼,你還會念念不忘嗎?別人踹你一下,你還會耿耿于懷嗎?修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你的企業倒閉了一樣可以重新站起來;當你企業賺到幾百個億的時候也不會得意忘形,這就是無量。當你具備這種心態和格局的時候,你的人生永遠是快樂的,你的思想境界不會受任何的限製。你今天睡五星級酒店,睡在天堂上,你也不覺得爲喜;你今天睡在橋墩底下的時候,你也不會爲之悲哀,因爲你的心理層次遠遠超越了物質範疇,甚至超越于精神了。這樣一種狀態怎麼修?當你貪婪的心剛起來的時候,你就要把那個苗頭給它滅掉。我們不要變成錢的奴隸,也不要變成名的奴隸,我們要永遠超越于錢和名這種世俗的東西,以便達到一種全新的高度。
當你是某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被這個角色所困擾,就好像我是出家人,就會跟其他宗教去比較,跟某個師父去比較,他長的比我莊嚴,他皮膚比我好,他學識比我高,他怎麼怎麼的,我就會不斷地跟他去比較,然後不斷地來審核自己。如果我哪點比他好,就會産生傲慢之心。我哪裏比他差,就會産生嫉妒的心理。有格局就有對比,有對比就會出現問題。一個宗教肯定會跟另外一個宗教對比;一個政黨也會跟另一個政黨對比。一個國家,更會跟另外一個國家對比。你們仔細想一下,生活當中所有的問題是不是這樣比出來的?你有公寓房,人家有別墅;你有別墅,人家天南地北到處都有他的房子;你有一個億,別人有一百個億。這個世間永遠比不完。我們需要好好地去反思一下,我們所有的問題是怎麼來的?
我們不快樂,都是執著于這個“小我”,執著于人和人之間的對比。這樣,我們永遠走不出自我。別人說你一句甚至罵你幾句,你就會耿耿于懷。一旦人的內心在乎很多東西,那說明他的內心還有很多問題。這倒並不是說不在乎一切東西的時候,一個人就消極了,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幹了,不是這個意思。不想並不等于不求;不想可能産生的那種能力就會更強。所以有人說無貪就是大貪。當然,這是一種貶義的說法。佛教裏面就要求我們做到 “叁輪體空”,你給別人東西的時候,要做到“沒有一個給別人東西的我,沒有我送東西的那個人,沒有我送的任何物”這樣一種狀態。當東西付出去就必須把它忘掉,別老想著我送過別人什麼東西,把這事整個都忘掉,這樣,你會活得很灑脫,很超然,很自在。所以我們禅修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把我們內在所在乎的一切東西,要把它修掉。如果留下一點點都是障礙,都是問題,都會成爲以後人生道路上的一個絆腳石。
古代有個禅師,他修“滅靜定”,他一旦入定,誰都找不到他,後來他的陽壽到了,這個閻羅王派了小鬼去捉他,第一次去找不到,第二次去又找不到,第叁次去還是找不到。最後,這個牛頭馬面回去跟閻羅王報告,閻羅王講不可能,這個人不可能找不到,你去找一些當地的土地爺好好問一下,這個人有什麼嗜好?後來,找到土地爺,土地爺想來想去,想到這個禅師只有一個嗜好,他入定的時候喜歡旁邊放一個玉杯,這個玉杯非常很漂亮,就像“和氏璧”一樣。土地爺說你把這個玉杯拿起來摔一下他就會出定的。結果小鬼照他的話去做了。果然,禅師聽到摔玉杯的聲音就出定了,那個小鬼就把他抓住。禅師跟那些小鬼商量,讓小鬼他們等一等。禅師發現自己就是因爲貪這個玉杯,當場把這個玉杯抓起來往石頭上一摔,然後又入定了,小鬼再也找不著他了。最後禅師做了一首偈子:若要拿我金品峰,就如鐵鏈鎖西空,鐵鏈鎖得西空住,方能拿我金品峰。禅師叫金品峰禅師。這個故事裏面說了一個什麼道理?佛教裏面講每一個修行的人都想解脫生死。“生死”是什麼?生死就是對世間的挂礙。你挂礙名、挂礙利、挂礙錢財挂礙一切的時候,這些東西都會造成你生死的負擔。有很多人不快樂,都來問我,我跟他講,你挂礙的東西太多,挂礙的東西越多,你的煩惱就會越大,你挂礙的東西越少,你的快樂就會越多。
所以我們要簡單生活,簡單思考,簡單處事,簡單做事。 “簡單”兩字說說容易做起來難。你們把簡單兩個字寫起來,天天貼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就是別人在你面前罵你,你也不要去想這個人是罵我,而是罵那個身體軀殼。我那天在碟片上看到這麼一句話,他說當你走出去被狗咬一口的時候怎麼辦呢?反咬狗一口嗎?很多人被別人罵一句,就會想回罵一句,被別人打一頓就想如何去報複人家。那跟我們被狗咬一口,然後你去把狗咬一口回來,是不是一樣?這個瘋子你也跟他對罵,你不也成爲瘋子了?我們很多人說這個人沒素質,這個人下賤,這個人什麼什麼的,罵別人都會說出很多理由,很少去想我跟他對罵的時候,我也跟他一樣沒有素質。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們絕不會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毛病,總覺得是別人不對。
禅修幹什麼?好好地反省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每天所思考的問題,通過內在去覺察自己、反思自己。說穿了,禅…
《破除“我執”,保持正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