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二入”与“四行”▪P2

  ..续本文上一页?直到把你的钱折腾光了,这个债主就会离开了。或者他就变好了,真的就是这样。如果你们身边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钱,抱怨没用。

  我们不要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别人造成的,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吸引过来的。这就是“业”的理念,事业的业,企业的业,就是那个业引过来的。不要认为这些东西好像讲得很迷信,真的不是这样。当我们起一个什么念头,相同频率的东西就会被我们所吸引。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改变我们的心念,去转变我们的思想,去转化我们的磁场。只有这样,慢慢地,我们身边很多东西就被你所改变。所以对我们的敌人,对我们的债主,对那些让我们不顺心的人,不要用敌对、对抗的心理去面对他,要学着去接纳、去包容、去理解、去转化。如果能这样去面对你的生活,所有的不顺心的事情都可能因为你这样一种思想而得到改变。你们想想看,有哪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事事顺心的。你要记住,天上的月亮几天是圆的?你们说说看几天圆的?十四、十五、十六?一个月里面只有三天是圆的。你们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想什么东西都很顺利是不可能,因为这个时间的任何东西都有缺陷的。你们仔细想一想看,我们很多的快乐是建立在极度的痛苦当中,让你饿上两天,突然间给你一碗饭吃,哇,这个饭菜真是天底下最最美味的。把你放到很热的地方,突然间给你一个冰块吃,哇,这个冰块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一块,是不是这样?

  我曾听到过易中天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人要想成功,要靠朋友,一个人要想大成功,要靠善待敌人,因为敌人才能让你成功”。所以佛家讲把这样的一种人叫做“逆增上缘”。他总是堵你门槛,总是刺激你,你有足够强大的时候,你就能在这样的挫折里面战胜自我。所以,我们的禅修就是练习我们这样的一种坚韧心。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每一时刻都要自我挑战。不断地挑战我们的身体,挑战我们的心灵,同时,更要挑战我们的观念。加

  我刚刚到桐乡的时候,有个局长说:“这个贤崇师父风一吹就倒了,到这里怎么做事情?”通过这么多年的印证,我的韧性特别好,风吹倒了我又会爬起来,实际上这就是禅修的力量,练习我们的韧性。所以“报怨行”,就是让我们在世间当中生活,碰到逆境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它。你如果有强大磁场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锻炼你的坚韧心。所以我们不要抱怨,面对它、接受它、挑战它。我今天晚上跟鲁居士在那里沟通的时候,我就跟她讲:“你在厨房里面工作,碰到每一个人让你不顺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你成长的机会。你不敢面对它你就是懦夫,你在这里就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为你在这里不能面对,你换一个工作岗位同样也是一样的,离开这个道场在另外一个道场你还是一样。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挑战逆境的时候,我们在哪里都是乐土,在哪里都是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成功的土壤。否则的话,你到处去找,永远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没有不顺心的东西。所以我们禅修就要学会去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对任何东西,我都能接受,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顺增上缘”。顺增上缘,逆增上缘这两个都是一种增上缘。

  第二个叫做“称法行”。就是让我们了解法的规则,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在运作。就像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树木到了春天它会发芽,到了秋天它会收获,到了冬天就会落叶。我们了解了这种规则以后就知道,人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死掉。你们有没有想过,会不会死掉?当我死掉的时候我要怎么办?

  我经常想这么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什么时候可以让我退休。

  第二件事情,对死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你每天都想到你会死掉的时候,你们会以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活着?今天就是最后的一天,有没有真正的把它当作最后一天?“没有”。真的是这样。当我们连死都敢于面对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放不下的?所以我觉得任何烦恼,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胀的心理,在死面前它都变得苍白无力。我在洗澡的时候就看自己的这个肉,死掉的时候变成什么样的?现在觉得它很好,但是你想想看它死掉了,最后变成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人从来不敢去面对它,不愿意去正确的认识它,认为自己生命还很长。佛法里面叫做直下承担,面对生死。当我们敢面对生死的时候,这个生活当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我们。我们的不快乐,我们跟别人的怨恨都解决了,我们的虚荣心、傲慢心、膨胀心都不产生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称法行,就是让我们能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运转规则。当我们的房子建起来的同时,它从那一天就开始慢慢地毁坏,变异的毁坏过程;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每天往死亡的方向迈进。所以,我经常跟人家讲,哪一天给你这个职务的时候就有一天让你下来。今天我们的公司开业,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让你倒闭。你开业的时候你就想到最终的结果是倒闭。你心理就很平衡地去面对它,能冷静地把它做好,我就希望它能存活得更久一点。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遥远的救世主》。有个电视剧叫《天道》,那个男主人公跟女主人公,从碰到一起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想着哪一天他们两个会分手。这种现象大家都不愿意认可,都想天长地久,都想白头偕老,都想海枯石烂。可能吗?这个世间今天我们能相聚在一起,明天我们就要分开。所以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刻。你家庭现在很好,就要让你的家庭创造更多幸福的可能性。因为这是事物的规则,法的规律。所以我们要享受每一个当下,要面对每一个存在的时刻。但是我们总是错误地认识它,认为我买了这个房子,我享受完了我儿子继承,儿子继承完了我的孙子继承,永远为自己所有,你说可能吗?这世界哪有永恒的东西?当我们能正确地面对事物,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了解世间,很多很多东西在你面前,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对它,智慧产生在哪里,就产生在这里,就产生在这样的认识状态里面。把短暂生命幻化的东西认为是持久永恒不变的,这就产生一种迷茫的人生,这种迷茫就是众生,当你哪一天悟透了事物是无常的,那你就成为一个智者。

  当然了,这一种认识还不能体现一个智者,你要把这种认识,印到你的这种潜意识里面去,在你的思维和行动里面展现出来,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智慧的人。大智慧不是那么难的,但是要我们不断地去体证它。佛教里面只有一个理论,剩下的都是行动。所以大家非常有福报,能走到这样的一个场所,能得到我们慧海法师的指引,给大家带来佛法的智慧。这种智慧要我们用心去接纳,要我们的行动不断地去印证,当我们把禅修落实到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每天都离不开的时候,那你们的人生就会有180度的转变。接下来你就能成为生活的智者,因为你了解了人生,了解了事物,了解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规则。也就没有事情能困扰你了,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想不开。智慧从哪里来?就从这里得来。所以我们要学会透视生死,透视人生,透视万物的规则、变化和原理。

  无所求,很多人都会理解为什么事都不要做了。其实,无所求是一种境界,而不是说叫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就是把我们对物欲的那种执着之心放下,只要放得下,你就能更好地提起来。身上背负太多的东西,你就不能轻装上阵,就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说你在这里扫地,你的心又一直挂念着电话没打,什么事情没做,心总是挂碍着另外一个事情,你扫地就扫不好,也扫得不干净。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心有挂碍,就不能从容地去面对。所以佛教讲:有求皆苦。有求就会让我们的心存在太多的挂碍,就不能把眼前所要做的事情全心地做好。所以我们禅修就是练习我们的心专注、聚焦,全身心地去把某一件事情做好。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豪之子娶了一个媳妇,这个媳妇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礼,懂得接人待物。这个家里有一个保姆,是从农村过来的,很纯朴。那个婆婆是一个很懂得人间世故的人,把生死看透的人。当保姆将进一个要脱鞋的房间,正好门口有一双鞋子倒过来了,保姆进去的时候看到鞋子倒了没在意它,出来的时候又看到了,也没去理它。她做她的事情,就这样一直进进出出。那个媳妇看到了,手里端着碗,又不好意思去把那个鞋反过来。有一个人突然间向她要一个什么东西,她根本就没心思理她,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心理又一直挂着这个鞋什么时候把它转回来。她的婆婆进来的候,看到鞋子反了就随手把它翻过来了。这里面说明了什么境界?你们都不好意思说。就是当下,碰到问题就赶紧把它解决了,不要在那里挂碍。她的媳妇实际上就是一个挂碍的人,像我们平常一样做这件事情时想着那件事情,做那件事情又挂碍这件事情。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后天,甚至把自己有史以来所做的事情都放在心里。你生活得越久,你身上的包袱背着就越大。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学那个婆婆一样的,看到事情就把它解决了,解决了就放下了。不要去顾忌太多的礼节。

  第三个叫做“无所求”行。就要求我们把自己腾空,把自己放下,用全身心去感受当下的那种境界。我跟厨房的鲁居士在沟通一个东西,我说你在这里工作是最难做的。因为,北方人喜欢吃辣的,南方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咸的,有的人喜欢吃淡的,众口难调。我说你怎么做,你听谁的都不对。只有你能做好什么你就掌握什么,别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你自己把它变成一个空。所以我经常讲到的一个比喻,大海上有两艘船,两艘船都是空的时候,碰在一起有没有事情?没事的。如果一艘船有人,一艘船没人,碰在一起有没有事情?还是没事情。如果两艘…

《什么是“二入”与“四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