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船都有人的时候碰在一起那是什么状态?大海里面没有标志,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那就吵起来,吵起来就会打架,甚至斗殴。我们人世间所有的矛盾是不是这样来的?
我经常跟大家分享一个思想,当你把自己变成一个个体,你就会跟另外一个个体产生分别、对比、矛盾,是非就出来了!觉得你没我的皮肤白,你没有我身材好,你没有我长得好看,反正就是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因为我总是在自己的这个个体里不断地维护、不断地自我分别,不断地跟别人产生对比和矛盾。所以,修行就要从这样的一个个体里面解脱出来。比如我只把佛教的道理研究得很透彻,而对世间的任何思想、理论、学术没有深入地去了解,那我也变成井底之蛙,就会被我原有的思想所框住,解脱不出来。那我就变成了一个团体。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我们要从个体、团体、国家、组织等任何的角色里面解脱出来。当你超越自我团体的格局、框架的时候,才能正确地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不然你连自己都了解不清楚,更没办法明白世间的一切。
所以,我们修行要学会自我超越。打开自己的格局,跳出这样的一个框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站在这里只能看到这个房间是什么样的;我们站在屋顶上就能看好几栋房子;我们站在飞机上,看到那个山、房子、河流都是很小的。如果我们哪一天能跳出宇宙之外的银河系去看待这个宇宙,那我们的认识,我们的境界,我们的眼光就会远远地超越现在的认识。智者是什么?智者就是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无所求实际上就是打破一个极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个角色里面,如果你把自己框在女人圈内,你就对男的有所分别,你把自己框成某一个团体的时候,你对另外一个团体就会有指责。所以,我们黄种人说白种人不好,黑种人说白种人不好。一个国家就会分别对待另外一个国家;你在哪一个地域的时候,你就会说其他地方的人不好。所有的分别、矛盾、是非、执着是不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虽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但我们永远做不到。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会暴跳如雷。所以我们很多人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活一生。到最终,眼睛闭上的那一刹那,什么叫快乐他还没弄懂。可能喝了酒,他会找到暂时的精神麻痹,认为那才是快乐。
所以诸位坐到这里来听佛法,来了解人生,从另外一种高度来看待我们的生命,说明,你们都是非常有福报的人。当然,这种宝贝要落实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话,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变成一种卖弄口才的本领,那是没用的。所以,无所求就要把我们对自我人生的那种执着打破,要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人生。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益。
第四个叫“随缘行”。缘就是缘分,一切东西它都有因缘相继而存在。我们不要逆缘而行,应该要顺缘而做。有一句话叫“水到渠成”。我经常打这样的一个比喻,那个鸭子不会上架,你想尽办法把它赶到架子上的时候,那是多么辛苦的事情?当你把它赶上去了,过一会那个鸭子又掉下来了,再把它赶上去,又掉下来了。你说累不累?很累的。这个人不适合干这个岗位,你拼命地想把他安在这个岗位上,你说能做好吗?这就是逆缘而行。所以我经常跟他们讲,做任何事情,你应该要把握一个事物的规则,即事物存在的规律。你们仔细想一想,你如果要你的家庭长久地幸福下去,你们说家庭幸福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就是要不断地创造幸福存在的可能性。不然你想幸福,脑子想到爆炸了,你也得不到幸福。
我打一个比方,很多女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人跟我结婚了,希望他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他晚上什么时间要回家,他不能和别的女人讲话,他不能做某某事情……给他规定了无数条要求。他是个人,你要把他变成一个物体随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他随时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说他能服气吗?他能得到幸福吗?这是违背事物规律的,这种幸福你永远得不到。但是,许多人从来不这么认为,他离开我的视线了,就被人家拐跑了,他离开我的视线的时候不知道偷偷做什么事情。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怎么样。
打一个比方:如果说两个人过不下去了,我就教他们一个推理方式:离婚了。离婚了接下来会怎么样,接下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你一直推下去,你去想一想那个结果是什么样的。如果说两个人不离婚,正常在生活,你也这样推下去,在这样一种状态里面往后推延,以及未来的那个结果你不想接受,那为什么不能改变现在的那种状态,然后去面对它呢?就是说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有很多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用不正确的那种心态去面对的,所以才会活得不开心,事业做得不成功,很多东西不顺心,都是由此而来的。我来到这里建这个道场的时候,我就给自己一个定位:在这个周围,这边的百姓,这边的环境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我就怎么去做,我就这样定位自己的。就像《活法》里面的稻盛和夫一样,他每做一件事情,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我做这件事情有多少人需要?我能帮助到多少人?当他帮助的人越多,他企业的产品接受人群就会越大,他的东西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他就有更大的市场。道理就是这样的。所以我经常跟我一些身边的朋友讲,我说,你所定位的方向就是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你利益到更多的人,才有你存在的价值。你利益一个人你就只有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你利益两个人就只有两个人存在的价值,你利益于一亿人,你就有一亿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我们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在我们的人生经历里面,没有门槛,没有篱笆,只是一片的空。今天给你一个帝国你就能统治好,今天给你一个全球你也能驾驭它。因为你的心远远超越这样的一种高度和认识。所以心量决定我们的人生舞台,我们要修行的是什么?就是要面对我们那个极限的自我,那颗“心”。
缘呢?就是告诉我们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所以我经常讲,你如果要获得更多的人喜欢,那你的身上就要创造出更多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你的相貌啊!你的言谈啊!你有钞票啊!大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就能为更多的人所喜爱。这就是缘。所以你们要想摄受更多的人,就要创造更多的东西让别人喜欢你,离不开你,你就有大的舞台,那就是缘。所以很多人说:这个朋友跟我交往了两个月,后来就不理我了。这个朋友原来我对他那么好,他后来竟然用卑鄙的手段来报复我。你记住,每一个人到了一定程度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从他人性的角度里出发的。你不要认为这些不可能,什么都有可能。所以,夫妻也好,朋友也好,团队也好,都是这样的。你做个老板,你的公司就要创造出更多的东西让他们离不开你。这就是缘。你身上有他们需要的缘,他们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没有了,那他们怎么会凝聚在你身边呢?所以,我们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你就明白了这些人为什么离开你。所以不要去抱怨别人忘恩负义,什么以怨报德,都不要去讲他。
我们今天晚上从“理入”到“行入”,从报怨行、称法行、无所求行、随缘行,实际上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思想来透视我们人生的一切现象。当我们了解了就能正确地去面对它。能正确地面对它,我们就能超然的,以智者的那种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命,看待宇宙间存在的万事万物的那种规律和原则。这样我们就不会活得迷茫,就不会活得黑暗。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如此。万事万物就是这样的一种规律。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接下来大家分享吧。
学员:请法师用一句话解释禅,描述佛教与禅的关系。
贤崇法师:“禅”是没有语言可以讲的。所以一个字也不行,一句话也不行。任何描述在禅面前都是空白。佛在灵山把禅传给他弟子的时候,就拈起一朵花,然后微笑,谁对我笑谁就得到禅,他是这样传过来的。所以古代有多少祖师大德开悟的那一刹那,哦,就是我明白了。这个明白,是说不清楚的。只有你不断的通过禅修自我去感悟,我们打一个比方。《明朝的那些事儿》里面讲到王守仁在贵州的时候悟到这么一首句子,给大家做一个分享:“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谷长空,一朝风月”,这首诗做出来以后,他悟到了。这个诗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一切东西本来如此。水照流,花照开,早上起来太阳从东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人会生出来,小人会长大,再到老人,最后死掉,本来如此,这就是禅。
然后是“佛教与禅的关系”,这里面要从什么角度来看,佛教里面的禅有很多种,有凡夫禅、外道禅、声闻禅、小乘禅、大乘禅、无上禅、上乘禅。
凡夫禅,就是我们一般的人突然间坐在那里,感觉到很舒服。比如一个农夫在劳动的时候,突然间把那个锄头往田边一放,坐到那里,感觉到清风,听闻鸟语花香,突然间的那种放下,那种专注,那种享受,那一刻就是禅。可以把这样的一种短暂的心灵得到安宁,这个状态也可以叫做禅,这就叫凡夫禅。
外道禅,佛教里面讲的外道,就是除了佛教之外的所有的这些禅法。比如我在上帝面前祷告,突然间上帝跟我“神我合一”的那种状态,感觉到上帝跟我同在的那个感觉,实际上也是一种禅的境界。所以说禅修在印度的时候不单单是佛教有,很多外道也在修禅,像现代瑜珈的冥想也是一种初步的禅。太极拳,练到最后也是一种禅。只不过是他们都是不究竟的。佛法是感悟到那种禅的喜悦以后,从那种喜悦里面解脱出来,走出来,然后去面对你的生死和本性。你在你的内心里面有任何执着挂碍的东西存在,都是不究竟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上清净禅,就要修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小乘禅,通过禅修让自己解脱,了生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度,我们叫做“自了汉“,罗汉修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禅。
大乘禅,通…
《什么是“二入”与“四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