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船都有人的時候碰在一起那是什麼狀態?大海裏面沒有標志,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那就吵起來,吵起來就會打架,甚至鬥毆。我們人世間所有的矛盾是不是這樣來的?
我經常跟大家分享一個思想,當你把自己變成一個個體,你就會跟另外一個個體産生分別、對比、矛盾,是非就出來了!覺得你沒我的皮膚白,你沒有我身材好,你沒有我長得好看,反正就是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因爲我總是在自己的這個個體裏不斷地維護、不斷地自我分別,不斷地跟別人産生對比和矛盾。所以,修行就要從這樣的一個個體裏面解脫出來。比如我只把佛教的道理研究得很透徹,而對世間的任何思想、理論、學術沒有深入地去了解,那我也變成井底之蛙,就會被我原有的思想所框住,解脫不出來。那我就變成了一個團體。所以在我們的人生裏面,我們要從個體、團體、國家、組織等任何的角色裏面解脫出來。當你超越自我團體的格局、框架的時候,才能正確地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不然你連自己都了解不清楚,更沒辦法明白世間的一切。
所以,我們修行要學會自我超越。打開自己的格局,跳出這樣的一個框框,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站在這裏只能看到這個房間是什麼樣的;我們站在屋頂上就能看好幾棟房子;我們站在飛機上,看到那個山、房子、河流都是很小的。如果我們哪一天能跳出宇宙之外的銀河系去看待這個宇宙,那我們的認識,我們的境界,我們的眼光就會遠遠地超越現在的認識。智者是什麼?智者就是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無所求實際上就是打破一個極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個角色裏面,如果你把自己框在女人圈內,你就對男的有所分別,你把自己框成某一個團體的時候,你對另外一個團體就會有指責。所以,我們黃種人說白種人不好,黑種人說白種人不好。一個國家就會分別對待另外一個國家;你在哪一個地域的時候,你就會說其他地方的人不好。所有的分別、矛盾、是非、執著是不是這樣産生出來的?雖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永遠做不到。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會暴跳如雷。所以我們很多人就這樣糊裏糊塗的活一生。到最終,眼睛閉上的那一刹那,什麼叫快樂他還沒弄懂。可能喝了酒,他會找到暫時的精神麻痹,認爲那才是快樂。
所以諸位坐到這裏來聽佛法,來了解人生,從另外一種高度來看待我們的生命,說明,你們都是非常有福報的人。當然,這種寶貝要落實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話,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變成一種賣弄口才的本領,那是沒用的。所以,無所求就要把我們對自我人生的那種執著打破,要從更高的角度來理解人生。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益。
第四個叫“隨緣行”。緣就是緣分,一切東西它都有因緣相繼而存在。我們不要逆緣而行,應該要順緣而做。有一句話叫“水到渠成”。我經常打這樣的一個比喻,那個鴨子不會上架,你想盡辦法把它趕到架子上的時候,那是多麼辛苦的事情?當你把它趕上去了,過一會那個鴨子又掉下來了,再把它趕上去,又掉下來了。你說累不累?很累的。這個人不適合幹這個崗位,你拼命地想把他安在這個崗位上,你說能做好嗎?這就是逆緣而行。所以我經常跟他們講,做任何事情,你應該要把握一個事物的規則,即事物存在的規律。你們仔細想一想,你如果要你的家庭長久地幸福下去,你們說家庭幸福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就是要不斷地創造幸福存在的可能性。不然你想幸福,腦子想到爆炸了,你也得不到幸福。
我打一個比方,很多女孩子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人跟我結婚了,希望他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他晚上什麼時間要回家,他不能和別的女人講話,他不能做某某事情……給他規定了無數條要求。他是個人,你要把他變成一個物體隨時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讓他隨時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說他能服氣嗎?他能得到幸福嗎?這是違背事物規律的,這種幸福你永遠得不到。但是,許多人從來不這麼認爲,他離開我的視線了,就被人家拐跑了,他離開我的視線的時候不知道偷偷做什麼事情。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怎麼樣。
打一個比方:如果說兩個人過不下去了,我就教他們一個推理方式:離婚了。離婚了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第二步、第叁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你一直推下去,你去想一想那個結果是什麼樣的。如果說兩個人不離婚,正常在生活,你也這樣推下去,在這樣一種狀態裏面往後推延,以及未來的那個結果你不想接受,那爲什麼不能改變現在的那種狀態,然後去面對它呢?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很多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用不正確的那種心態去面對的,所以才會活得不開心,事業做得不成功,很多東西不順心,都是由此而來的。我來到這裏建這個道場的時候,我就給自己一個定位:在這個周圍,這邊的百姓,這邊的環境需要我提供什麼樣的支持?我就怎麼去做,我就這樣定位自己的。就像《活法》裏面的稻盛和夫一樣,他每做一件事情,第一個考慮的就是我做這件事情有多少人需要?我能幫助到多少人?當他幫助的人越多,他企業的産品接受人群就會越大,他的東西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歡,他就有更大的市場。道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經常跟我一些身邊的朋友講,我說,你所定位的方向就是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你利益到更多的人,才有你存在的價值。你利益一個人你就只有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你利益兩個人就只有兩個人存在的價值,你利益于一億人,你就有一億個人的存在價值。所以在我們的人生裏面,我們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在我們的人生經曆裏面,沒有門檻,沒有籬笆,只是一片的空。今天給你一個帝國你就能統治好,今天給你一個全球你也能駕馭它。因爲你的心遠遠超越這樣的一種高度和認識。所以心量決定我們的人生舞臺,我們要修行的是什麼?就是要面對我們那個極限的自我,那顆“心”。
緣呢?就是告訴我們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規律。所以我經常講,你如果要獲得更多的人喜歡,那你的身上就要創造出更多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或者你的相貌啊!你的言談啊!你有鈔票啊!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能爲更多的人所喜愛。這就是緣。所以你們要想攝受更多的人,就要創造更多的東西讓別人喜歡你,離不開你,你就有大的舞臺,那就是緣。所以很多人說:這個朋友跟我交往了兩個月,後來就不理我了。這個朋友原來我對他那麼好,他後來竟然用卑鄙的手段來報複我。你記住,每一個人到了一定程度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從他人性的角度裏出發的。你不要認爲這些不可能,什麼都有可能。所以,夫妻也好,朋友也好,團隊也好,都是這樣的。你做個老板,你的公司就要創造出更多的東西讓他們離不開你。這就是緣。你身上有他們需要的緣,他們就會不斷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沒有了,那他們怎麼會凝聚在你身邊呢?所以,我們理解了這些東西以後,你就明白了這些人爲什麼離開你。所以不要去抱怨別人忘恩負義,什麼以怨報德,都不要去講他。
我們今天晚上從“理入”到“行入”,從報怨行、稱法行、無所求行、隨緣行,實際上就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思想來透視我們人生的一切現象。當我們了解了就能正確地去面對它。能正確地面對它,我們就能超然的,以智者的那種眼光來看待我們的生命,看待宇宙間存在的萬事萬物的那種規律和原則。這樣我們就不會活得迷茫,就不會活得黑暗。生活就是這樣,人生就是如此。萬事萬物就是這樣的一種規律。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接下來大家分享吧。
學員:請法師用一句話解釋禅,描述佛教與禅的關系。
賢崇法師:“禅”是沒有語言可以講的。所以一個字也不行,一句話也不行。任何描述在禅面前都是空白。佛在靈山把禅傳給他弟子的時候,就拈起一朵花,然後微笑,誰對我笑誰就得到禅,他是這樣傳過來的。所以古代有多少祖師大德開悟的那一刹那,哦,就是我明白了。這個明白,是說不清楚的。只有你不斷的通過禅修自我去感悟,我們打一個比方。《明朝的那些事兒》裏面講到王守仁在貴州的時候悟到這麼一首句子,給大家做一個分享:“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谷長空,一朝風月”,這首詩做出來以後,他悟到了。這個詩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一切東西本來如此。水照流,花照開,早上起來太陽從東邊升起,晚上從西邊落下。人會生出來,小人會長大,再到老人,最後死掉,本來如此,這就是禅。
然後是“佛教與禅的關系”,這裏面要從什麼角度來看,佛教裏面的禅有很多種,有凡夫禅、外道禅、聲聞禅、小乘禅、大乘禅、無上禅、上乘禅。
凡夫禅,就是我們一般的人突然間坐在那裏,感覺到很舒服。比如一個農夫在勞動的時候,突然間把那個鋤頭往田邊一放,坐到那裏,感覺到清風,聽聞鳥語花香,突然間的那種放下,那種專注,那種享受,那一刻就是禅。可以把這樣的一種短暫的心靈得到安甯,這個狀態也可以叫做禅,這就叫凡夫禅。
外道禅,佛教裏面講的外道,就是除了佛教之外的所有的這些禅法。比如我在上帝面前禱告,突然間上帝跟我“神我合一”的那種狀態,感覺到上帝跟我同在的那個感覺,實際上也是一種禅的境界。所以說禅修在印度的時候不單單是佛教有,很多外道也在修禅,像現代瑜珈的冥想也是一種初步的禅。太極拳,練到最後也是一種禅。只不過是他們都是不究竟的。佛法是感悟到那種禅的喜悅以後,從那種喜悅裏面解脫出來,走出來,然後去面對你的生死和本性。你在你的內心裏面有任何執著挂礙的東西存在,都是不究竟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上清淨禅,就要修到這樣的一種境界。
小乘禅,通過禅修讓自己解脫,了生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度,我們叫做“自了漢“,羅漢修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禅。
大乘禅,通…
《什麼是“二入”與“四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