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自然——賢崇法師在“止語禅”上的開示
大家早上好!我的咽喉炎已經有兩個禮拜了,本來感覺兩天就可以好的,因此又去講了兩次課,結果患上加患,這是我沒有去愛護它的緣故。所以,今天大家都坐近一點,使我的嗓子省點力氣,我們的溝通也會更親密一些!聽我的課不用那麼規矩,想躺著就躺著,想靠著就靠著,你覺得怎麼舒服,那就是最好的狀態。這兩天來,大家從原有的生活狀態裏面切換到現在的生活狀態,是不是感覺很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變的。不要到最後,你們一進到禅修中心就感覺到腿發麻,全身酸痛。我不希望香海禅寺給你們的心裏播種下“痛苦”的種子帶回去。
我是不喜歡寫提綱的,而今天進教室前寫了幾點。所以今天就依照這幾點給大家分享一下。實際上禅宗是沒什麼可分享的,有所圖、有所追求的時候,都是落于“有”,落于“有”的話,就不會究竟,不究竟就得不到徹底的解脫,得不到宇宙那種真正的智慧。禅宗是希望我們不著一切相,所以我這個提綱寫也是白寫。只是給大家一個啓發吧!我是這樣寫的:
禅寺是開啓世間最高智慧的一把鑰匙
禅寺能放下困擾得到一份清涼
禅寺能打開心量得到一份無限的世界
禅寺能放下我執得到一種超脫
禅寺能回歸本然得到一個真實的自我
禅寺能轉變觀點得到大自在的一種超然境界
對于你們做事業的人來講,這些東西都是一種期待,往往在你渴望得到這一份期待已久的東西時,卻總是離他很遠很遠,所以“禅”恰恰是打開我們這份期待的一扇門,達到願望的最佳鑰匙。就像我們現在的人認爲“空氣、水”一點都不值錢,但是我們要得到它確實不容易。我覺得禅就像新鮮的空氣和純淨的水一樣,當你得到的時候就是價值連城。我們的生活裏面碰到所有的問題通過禅修都能解決。我不是誇大其詞,確實需要我們全身心地去體驗和印證它,最後才能得到。我無數次在外面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教他們回去怎麼做,但實際上落實到行動的卻很少。我們看到自然界裏面很奇特的一種景觀,那真的要付出很艱苦的代價,雖然現在的交通各個方面都很方便,但想見到大家沒見過的那種奇特景觀,你一定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才行,所以禅修也是這樣。不是說大家來這裏體驗了兩天,好像我已經修過禅了,回去以後所有的事情都能解決了,我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那怎麼樣才能解決呢?回去以後不斷地修禅,那怕你再沒時間只修一刹那、一分鍾,你這一分鍾內,你那顆心得到清淨的時候,你就跟宇宙最直接的那種東西得到對接,只有對接了才能找到宇宙的規律,才能了解事物的發展,才能明白我如何活著、如何做事情,如何處理我們身邊各種各樣的問題,得到一個智慧的答案。當我們往往得不到對接的時候,就限製在自己所理解的世界裏面。
大家看過一本叫《秘密》的書嗎?它講了世界上從古至今的成功人士,包括那些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大政治家,實際都是明白了宇宙的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好像看看書就明白,別人跟你講你都知道,但跟我們的行動和思想相差十萬八千裏,因爲沒有這樣去做、沒有這樣去付出、沒有這樣去體驗和實踐,所以我們永遠跟這個事物成功的規律離得很遠很遠。
我們經常去抱怨“我學了那麼長時間的佛、看了那麼多的經書、我參加過那麼多次禅修,爲什麼我的事業一直都做不起來?”這個和你參加多少次禅修、念過多少經、蓋過多少廟都沒什麼關系。而是要把那種真正認識事物本質的規律掌握住了,這種掌握不是你認識到了,你了解到了就行。
我們在這兩天裏面,爲什麼要求大家時刻處于禅定的狀態裏面呢?實際上我們的“心”清淨下來,我們的意識、言行、五官等,所有的東西都能在感知當下的過程,去體驗這樣的一種生活境界,你沒有這樣去體驗的時候,你的心是分離的,你的心是挂礙的,你的心永遠是漂浮在外面的,你們看過張德芬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沒有?在這本書裏講到:如果一個人時刻能跟他的“真我”作對接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碰到所有的困惑都能迎刃而解。我經常打一個比方,中國在高度發展的過程當中,很多企業家由于偶然的機會成功了,得到第一桶金,他覺得這套方法很實用,然後一直用這個方法。當我們碰到加入世貿、遭遇金融風暴等的時候,然後就傻了。我經常把偶然成功的企業家叫做無頭的蒼蠅,被人家關到一個玻璃瓶裏面,亂撞撞到了洞口,當這樣成功的時候,他是不知道所謂的成功規律的。所以他總是認爲按他原來的方法做就能成功。世界上非常成功的那些大企業,他們的成功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松下幸之助他每隔一段時間都跑到寺院裏面去禅修,他會把公司所有的事情放下,當他把外面所有的東西都放下,去回想內心狀態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捕捉到的信息都比較真實。你們回去的時候我會送一本書給大家,是稻盛和夫的《活法》,這個人一生創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第一五百強企業創立好的時候,竟然出家了叁年,然後又回來創立了一個五百強企業。他就把自己一生當中這樣做事情的心得體會融彙成一本書,我發現這本書裏面講到叁個最重要的思想:
第一:心念的力量
第二:利他的精神
第叁:厚德載物
我看這些人總結自己的企業哲學思想,論證自己經營之道的時候,我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體驗,從中發現了一個道理,就是說這世間最簡單的道理,也就是最實用的東西,最實用的東西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但是我們往往把最簡單的方法抛在旁邊,一味地去索取很玄妙、很難懂、很不容易求到的東西,然後大家趨之若鹜地去仿效去求取,最後這些東西跟我們企業管理一點關系都沒有。所以我這幾年一直在勸告那些企業家,讓他們回到自我內心的狀態裏面去提升自己,然後以更清晰的狀態去面對你的事業和人際,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那天跟一個桐鄉的音樂家聊天,他現在古琴的彈奏方法被列爲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我跟他談起音樂的事情,我連基本的八個音符都不懂的人,但是我的頭腦當中有一種感覺,我自己認爲是正確的,然後跟他在那裏瞎侃。我就跟他說:“通過我們佛教的禅修會捕捉到一些語言、一些聲音、一些人心靈深處最渴望得到的那一種空靈的思想。把外在那種分別的狀態全部收回來的時候,用心去跟宇宙作對接的時候,你所得到的才是最正確的”。我和他說我也聽了很多音樂,比如國外那些語言我聽不懂,但是他們唱出來的那種聲音、那種感染力、那種震撼人心的音符,我的內心當中就會收到那種聲音,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這樣的一種境界實際上就是共鳴。雖然我這方面不懂,但是我總覺得很多東西它能找到一種共鳴,找到一種橫向的通達。
我們學禅修的時候如何通過一種表象得到一種事物共通的道?只有我們得到那種“道”的時候,發現我們不管什麼事情都能做成,都能找到那種本質和規律,從而去掌握它,最後你就發現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我發現那些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當我們明白不了這個道的時候,“金融風暴”來了,我到底做什麼好?找不到方法,不知道何去何從。所以,我們說禅修是開啓人類最高智慧的一把鑰匙,實際上它就是讓我們把那種迷茫、分別、表象、障礙,那種浮在表面的心,不斷地沈澱下來,沈澱到徹徹底底的時候,發現那時候張開眼睛、聽到聲音甚至嘗到的、摸到的各種東西,你就有一種入木叁分、透入水底的境界,就能把所有的問題想明白了。所以在我們做事業的過程當中,我們該如何去找到那一份“道”?如何通過這種道去透徹地了解,我認爲禅修就是最捷徑的方法。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做得很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通過一些方法,好像跟這個頻道有所相似,他們會去打高爾夫球、寫毛筆字、聽音樂、到深山裏面感受大自然的信息等,實際上他們也是想得到一種類似“道”的東西。就跟陳總一樣,我們不知道約過多少次,這次終于碰到了,我相信他這兩天的收獲一定很大,只有在禅修裏面才能找到那種道,我覺得他找對地方了。所以希望陳總回去也堅持禅修,每天拿二十分鍾出來禅修,其實我說的禅修很簡單,司機在開車的時候你也可以禅修,給自己一個信息全身放松,然後關注呼吸,這就是給自己禅修。很多人在等人的時候很不耐煩,他怎麼還沒到?他是不是堵車了?你一直挂礙很多事情,當我們把所有的問題都放下的時候,那也是一種禅修的境界。
所以,接下來我希望我們每個同修回去把自己的生活、起居、工作等,都當作一個禅修,不要讓自己焦慮,不要讓自己恐懼,不要讓自己有挂礙,不要讓自己懷疑。把所有負面的東西都從你身上、從你心靈當中清掃出去,不要造成你心靈當中一種負面的困惑。當我們困惑了,我們肉體裏面就會産生一種毒素,我們的思想裏面就有一塊地方是黑暗的。在我們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時,都會因爲這個困惑,考慮問題就會不究竟、不徹底。所以作爲一個企業家應該把自己的心修到非常光明和自在,非常的清淨和豁達。人的內心裏面對抗的東西很多很多,如“執著、貪心、金錢、名利、”等,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思維方式,會決定著你對一些問題的判斷,當我們時刻處于關注著自己的時候,很多東西就變成我們身上無形的困惑。我經常在不一樣的場合跟自己內心作對話,那時,我就發現很多問題:“我被別人重視了,被批評了,被贊歎了”,這個時候你的內心是什麼活動,當我們時刻關注這些東西的時候,那我們的思想考慮問題真的很受局限。
曾經有個宗教局的領導跟我說有個寺院的師父,總是從小師父他們身上扣很多各種各樣的費用,佛事的費用、工資的費用、補貼的費用。我當時怎麼想也想不明白,一個寺院的負責人你離開了…
《遵循自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