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禅叁要▪P3

  ..續本文上一頁體幻滅的時候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

  佛教裏面講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和合而成,叫做色、受、想、行、識。色就是顔色,物質;受,就是感受,喜受、樂受;想就是你的想象力,了別、判斷、分別事物。所以我們是由這些東西組合而成,當然你們要進一步了解你們自己去看書,我沒辦法給大家一一的解釋。每一樣如果要解釋,真的是幾天幾夜都解釋不完,大家很難接受得了,而且很枯燥。告訴我們人是由物質、感受、想象、行動變化和認識這幾樣東西所組合而成。所以我們所說的四大,還有成、住、壞、空,或者說生、住、異、滅,這樣的一種狀態組合成我們健全的身體。

  萬事萬物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執”,它是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每一樣事物都有它存在、生滅、變異、消失這樣的一種狀態。你看我們的凳子、我們的房子,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這樣的。明白這樣的一種狀態後我們就知道,家庭的成立,現在有成立將來就會離散。事業今天會成功,不定哪一天就會失敗。人生下來,最後注定會有死的一天。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明天就會分別。今天我們成爲朋友,明天就可能不是朋友。當我們相聚的時候你就要明白接下來的離散。所以說,每一次相聚我們都要好好珍惜。每一次分別也不要去悲傷,這就是事物的規律,這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則、本性。所以佛教把這樣的一種思想叫做空性。

  哦,時間到了,休息十分鍾。

  我把最後的一個題目做個簡單的總結吧!然後我們分享,我可能占用大家分享的時間了。對不起,我這個人講話有的時候很羅嗦。剛講到第叁個小題目叫做“無上清淨”,它有一個同義的名詞,就叫“真如、本性”,或者說“佛性”,或者叫做“涅槃”也可以。當我們從調身到調心,然後再跨越一步破除“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身心,“法執”就是正確認識世界,就是事物的這種成、住、壞、空的規律,“我執”就是認識到生、住、異、滅的這種過程。得到無上清淨就是破除“我執”和“法執”之後,達到的“物”“我”兩空的這樣一種境界時,你就不再是某一種現象,或者說某個人,那我就會去評判這個人的是非標准去對比和衡量。面對人與物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環境漂亮,我喜歡,這個環境我不喜歡,當你變成一種角色的時候你就會去評判另一種角色。所以我們要從有相和無相,從黑跟白,真跟假,是跟非,這樣的一種對比的角色裏面解脫出來。佛教裏面把這樣的一種解脫叫做“畢竟空”或者我們叫做“無上清靜”。“畢竟空”,你若執著一個空的存在的時候,那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把一切有相的東西全部破除殆盡,超出有相和無相,從是與非、染與淨,這樣的一種對比的格局裏面解脫出來,你才能得到一種真正的超然的境界。

  如果有人說要自由,那從監獄裏面走出來是自由,從某個城市中走出來可能也會得到自由,那種自由可能是相對的。當我們證到無上清靜的時候,我們就沒有相對的東西。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你可能今天有十塊錢你就做十塊錢的事,明天給你一百塊錢你可以做一百塊錢的事,後天給你一個億的時候你也可以做一個億的事情,在你的人生境界裏面沒有籬笆,沒有這樣的一種局限。可能給你當一個村長的時候,你也可以把這個村治理好,給你一個國家的時候,你也可以把這個國家治理好,甚至給你一個宇宙的時候,你也能把這個宇宙治理好。那說明這樣的一種人,他已經跨越這樣的一種極限,這樣的一種束縛,這樣的一種有限的格局,他已經把所有的框架都打破了,這樣的一種境界我們叫做“佛”。

  所以,我們禅修到最後就要修到這樣的境界。如果沒有達到時,別人罵你,你還會有煩惱,當然生煩惱這個很容易解決。當別人贊歎你,你還是心有喜悅的時候,說明你內心裏面還有問題。所以要把所有的執著、在乎、恐懼,通通地打破,通通地放下,你要從這樣一個極限裏面解脫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每天回去要堅持禅修,只有不斷地禅修,不斷地自我緩沖和提煉的時候,你會慢慢地發現,就如我們在剝洋蔥,剝得最後,在你身上所形成的東西全部都剝開的時候——啥也沒的時候,你就到了最高境界。當然,我們不能用最高的方式去表達它,不能用有相的東西,也不能用執著的一種思想去看待它。所以佛學裏面就希望我們證到這樣的一種理想境界。這樣的一種理想境界,不是說我今天告訴你就得到了,不是這麼回事。而是要回去把禅修變成你生活的一個部分,通過自己去影響家人,通過家人去讓你身邊所有的人得到這樣的一種升華,當你想一生當中所有的時刻裏面都充滿這種喜悅時,只有到這種境界你才能得到,不然所謂的喜悅都是相對的。

  今天你窮得叮當響,給你一百萬感覺到很快樂,你餓了兩天突然間給你一碗飯吃,很快樂,這種喜悅都是相對存在的。我們叫做:證到畢竟空,得到甯靜是自在的,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他不能用什麼相對的東西來襯托它,襯托它的東西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我們人生的經曆裏面你想達到所謂的人生理想境界,就要不斷地往這方面修,你能打破多少你就能成就多少,你打破得越多,你以後的成就會越大。這不是師傅發明的,這是從古至今所有大成就者所曆練總結出來的一句經典之言,記住這句話:“你打破多少你就能成就多少”。當你打破得越徹底,你的成就會無限量。當你局限在某一個點的時候,它就那麼大,它總是有限的。當我們用有限的眼光去看茫茫大海的時候覺得太大,但是哪一天你跑到太空去的時候,發現原來世界之外還有個無限寬廣的空間。所以你這樣去認識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的問題真的都不是問題,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正確的去處理好身邊的事情而已。沒有找到一個規律,沒有找到事物成長的那種原則和軌道。所以我們總是困在裏面,困得團團轉,不知道怎麼出去。就像這個房間所有的門關起來的時候你就不知道哪裏是門,東碰碰西碰碰總是出不去。因爲我們沒有找到能出去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們工作當中碰到困擾,生活當中碰到阻礙,人生碰到困惑等等,這些東西那是我們沒有掌握好事物的一種規律。因爲我們看到的一切東西都是動的,當你自己動,身邊所有的事物都在動的時候,你真的是分不清楚。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樣的一個狹小極限裏面走出來。即使做不好又怎麼樣呢?我們在乎的東西太多了,你越在乎一樣東西,他就會越成爲你精神上的一種枷鎖。你在乎你的先生,你就會在乎他今天身體好不好,他今天出去會不會碰到什麼人,晚上回不回來,你就會胡思亂想,你越在乎你身上的困擾就會越多,越多的時候你就會給自己的壓力就會越大。一個人你一天給他加一斤沒關系,給他加十斤沒關系,給他加一百斤的時候他能勉強承受,給他加兩百斤一千斤的時候,他肯定承受不了,那時就要離你遠去了。所以生活裏面特別是你們這麼有福報能接觸禅修的人,真的是你們無始以來修行的功德,我們能相處在一起,可以說真的是非常有福報。所以我希望每一位來這裏禅修的人回去能把它堅持下來。如果哪一天不行的時候,你就再回來複習。我們以後就給複習生定爲星期六早上過來。爲什麼呢?因爲人多一起共修的時候,才會産生大磁場,會産生一種互動。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接下來大家分享吧。

  學員:我這兩天道理都懂了,活了40多歲就是沒想過呼吸的問題。

  賢崇法師:不知道怎麼回事是吧,呵呵。

  學員:這是真的,沒有感受到那麼確切,也沒注意過呼吸,就是說感覺到很舒服,以後想到這個寺院來常住。說白了,錢再多能怎樣?現在這個社會是非常開放的,可以想象得到以後的皇帝是怎麼樣的,有錢這個社會確實什麼都可以體驗,最終卻不會有禅修的快樂,這個是我這兩天感受的。這個社會很放縱,花天酒地,有很多人沈湎于此,我們有的時候也受過汙染。但是到這裏感覺很好,自己也開始清靜下來了。

  學員:最終能夠成佛了,到時候你的弟子怎麼辦,不管了,那到最後還不是爲了自己嗎?不是高度自私嗎?是不是極度自私才能成就自己?

  賢崇法師:“四宏四願”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皈依的時候所發的誓言。因爲我們這個世界中有褒義詞,有貶義詞,如果說都把它變成褒義詞的時候,那種大愛之人實際上就是大貪之人。你如果無私地奉獻的時候,你所得到也是最多的,這裏面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但是,我們人有一點,你如果說抱著一種人性的自私,像我們所說的,每次付出都是想得到回報。只不過我用的方法是不斷地去付出,等著未來得到回報,如有這種想法,你的付出永遠是不會究竟的,它不是徹底的。

  學員反問:比如說我們修行,行禅,或者說出家也好,最終成佛,不是還是要讓自己成佛嗎?比如說我要宇宙秘密也好,或者說利他,利他這個實際上還是過程中的一個手段呀!說到底,我利他的最終目的是我普度衆生,最終還是“我”成佛,最終這裏還是有一個這樣的追求的。當然最後你就空了,空了就沒了,在這之前你還是要極度地追求的。

  賢崇法師:你說得非常正確,而且提出來的問題也很好。我們人看待問題永遠是有執著的。我做這件事情,未來就是爲了成佛,就是讓自己解脫生死呀,還是用很多對比的東西去襯托出來。在佛教裏面,有所對比、有所襯托、有所執著、有所得到都是“不究竟”,“不究竟”的東西最後都是不徹底。就像我們所講到的空,身體的空、心靈的空、有相的空、無相的空,一直空空,空到最後的時候還要求我們所了解的那個“空”的“空”還要破除掉。這些理論現在我在這裏講,大家可能都覺得師父給大家講“玄學”。不是這樣的道理。他要求我們要得到究竟、徹底,完成沒有挂礙的時候,你所證到的境界才是究竟的。

  學員又問:“你說的究竟的圓滿的,在這個圓滿之前還是要…

《坐禅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遵循自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