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坐禅三要▪P3

  ..续本文上一页体幻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

  佛教里面讲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而成,叫做色、受、想、行、识。色就是颜色,物质;受,就是感受,喜受、乐受;想就是你的想象力,了别、判断、分别事物。所以我们是由这些东西组合而成,当然你们要进一步了解你们自己去看书,我没办法给大家一一的解释。每一样如果要解释,真的是几天几夜都解释不完,大家很难接受得了,而且很枯燥。告诉我们人是由物质、感受、想象、行动变化和认识这几样东西所组合而成。所以我们所说的四大,还有成、住、坏、空,或者说生、住、异、灭,这样的一种状态组合成我们健全的身体。

  万事万物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执”,它是因缘相聚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生灭、变异、消失这样的一种状态。你看我们的凳子、我们的房子,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这样的。明白这样的一种状态后我们就知道,家庭的成立,现在有成立将来就会离散。事业今天会成功,不定哪一天就会失败。人生下来,最后注定会有死的一天。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明天就会分别。今天我们成为朋友,明天就可能不是朋友。当我们相聚的时候你就要明白接下来的离散。所以说,每一次相聚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每一次分别也不要去悲伤,这就是事物的规律,这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本性。所以佛教把这样的一种思想叫做空性。

  哦,时间到了,休息十分钟。

  我把最后的一个题目做个简单的总结吧!然后我们分享,我可能占用大家分享的时间了。对不起,我这个人讲话有的时候很罗嗦。刚讲到第三个小题目叫做“无上清净”,它有一个同义的名词,就叫“真如、本性”,或者说“佛性”,或者叫做“涅槃”也可以。当我们从调身到调心,然后再跨越一步破除“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心,“法执”就是正确认识世界,就是事物的这种成、住、坏、空的规律,“我执”就是认识到生、住、异、灭的这种过程。得到无上清净就是破除“我执”和“法执”之后,达到的“物”“我”两空的这样一种境界时,你就不再是某一种现象,或者说某个人,那我就会去评判这个人的是非标准去对比和衡量。面对人与物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环境漂亮,我喜欢,这个环境我不喜欢,当你变成一种角色的时候你就会去评判另一种角色。所以我们要从有相和无相,从黑跟白,真跟假,是跟非,这样的一种对比的角色里面解脱出来。佛教里面把这样的一种解脱叫做“毕竟空”或者我们叫做“无上清静”。“毕竟空”,你若执着一个空的存在的时候,那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把一切有相的东西全部破除殆尽,超出有相和无相,从是与非、染与净,这样的一种对比的格局里面解脱出来,你才能得到一种真正的超然的境界。

  如果有人说要自由,那从监狱里面走出来是自由,从某个城市中走出来可能也会得到自由,那种自由可能是相对的。当我们证到无上清静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相对的东西。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可能今天有十块钱你就做十块钱的事,明天给你一百块钱你可以做一百块钱的事,后天给你一个亿的时候你也可以做一个亿的事情,在你的人生境界里面没有篱笆,没有这样的一种局限。可能给你当一个村长的时候,你也可以把这个村治理好,给你一个国家的时候,你也可以把这个国家治理好,甚至给你一个宇宙的时候,你也能把这个宇宙治理好。那说明这样的一种人,他已经跨越这样的一种极限,这样的一种束缚,这样的一种有限的格局,他已经把所有的框架都打破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叫做“佛”。

  所以,我们禅修到最后就要修到这样的境界。如果没有达到时,别人骂你,你还会有烦恼,当然生烦恼这个很容易解决。当别人赞叹你,你还是心有喜悦的时候,说明你内心里面还有问题。所以要把所有的执着、在乎、恐惧,通通地打破,通通地放下,你要从这样一个极限里面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每天回去要坚持禅修,只有不断地禅修,不断地自我缓冲和提炼的时候,你会慢慢地发现,就如我们在剥洋葱,剥得最后,在你身上所形成的东西全部都剥开的时候——啥也没的时候,你就到了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不能用最高的方式去表达它,不能用有相的东西,也不能用执着的一种思想去看待它。所以佛学里面就希望我们证到这样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样的一种理想境界,不是说我今天告诉你就得到了,不是这么回事。而是要回去把禅修变成你生活的一个部分,通过自己去影响家人,通过家人去让你身边所有的人得到这样的一种升华,当你想一生当中所有的时刻里面都充满这种喜悦时,只有到这种境界你才能得到,不然所谓的喜悦都是相对的。

  今天你穷得叮当响,给你一百万感觉到很快乐,你饿了两天突然间给你一碗饭吃,很快乐,这种喜悦都是相对存在的。我们叫做:证到毕竟空,得到宁静是自在的,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他不能用什么相对的东西来衬托它,衬托它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我们人生的经历里面你想达到所谓的人生理想境界,就要不断地往这方面修,你能打破多少你就能成就多少,你打破得越多,你以后的成就会越大。这不是师傅发明的,这是从古至今所有大成就者所历练总结出来的一句经典之言,记住这句话:“你打破多少你就能成就多少”。当你打破得越彻底,你的成就会无限量。当你局限在某一个点的时候,它就那么大,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用有限的眼光去看茫茫大海的时候觉得太大,但是哪一天你跑到太空去的时候,发现原来世界之外还有个无限宽广的空间。所以你这样去认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真的都不是问题,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正确的去处理好身边的事情而已。没有找到一个规律,没有找到事物成长的那种原则和轨道。所以我们总是困在里面,困得团团转,不知道怎么出去。就像这个房间所有的门关起来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哪里是门,东碰碰西碰碰总是出不去。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能出去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工作当中碰到困扰,生活当中碰到阻碍,人生碰到困惑等等,这些东西那是我们没有掌握好事物的一种规律。因为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动的,当你自己动,身边所有的事物都在动的时候,你真的是分不清楚。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一个狭小极限里面走出来。即使做不好又怎么样呢?我们在乎的东西太多了,你越在乎一样东西,他就会越成为你精神上的一种枷锁。你在乎你的先生,你就会在乎他今天身体好不好,他今天出去会不会碰到什么人,晚上回不回来,你就会胡思乱想,你越在乎你身上的困扰就会越多,越多的时候你就会给自己的压力就会越大。一个人你一天给他加一斤没关系,给他加十斤没关系,给他加一百斤的时候他能勉强承受,给他加两百斤一千斤的时候,他肯定承受不了,那时就要离你远去了。所以生活里面特别是你们这么有福报能接触禅修的人,真的是你们无始以来修行的功德,我们能相处在一起,可以说真的是非常有福报。所以我希望每一位来这里禅修的人回去能把它坚持下来。如果哪一天不行的时候,你就再回来复习。我们以后就给复习生定为星期六早上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人多一起共修的时候,才会产生大磁场,会产生一种互动。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大家分享吧。

  学员:我这两天道理都懂了,活了40多岁就是没想过呼吸的问题。

  贤崇法师:不知道怎么回事是吧,呵呵。

  学员:这是真的,没有感受到那么确切,也没注意过呼吸,就是说感觉到很舒服,以后想到这个寺院来常住。说白了,钱再多能怎样?现在这个社会是非常开放的,可以想象得到以后的皇帝是怎么样的,有钱这个社会确实什么都可以体验,最终却不会有禅修的快乐,这个是我这两天感受的。这个社会很放纵,花天酒地,有很多人沉湎于此,我们有的时候也受过污染。但是到这里感觉很好,自己也开始清静下来了。

  学员:最终能够成佛了,到时候你的弟子怎么办,不管了,那到最后还不是为了自己吗?不是高度自私吗?是不是极度自私才能成就自己?

  贤崇法师:“四宏四愿”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皈依的时候所发的誓言。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中有褒义词,有贬义词,如果说都把它变成褒义词的时候,那种大爱之人实际上就是大贪之人。你如果无私地奉献的时候,你所得到也是最多的,这里面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我们人有一点,你如果说抱着一种人性的自私,像我们所说的,每次付出都是想得到回报。只不过我用的方法是不断地去付出,等着未来得到回报,如有这种想法,你的付出永远是不会究竟的,它不是彻底的。

  学员反问:比如说我们修行,行禅,或者说出家也好,最终成佛,不是还是要让自己成佛吗?比如说我要宇宙秘密也好,或者说利他,利他这个实际上还是过程中的一个手段呀!说到底,我利他的最终目的是我普度众生,最终还是“我”成佛,最终这里还是有一个这样的追求的。当然最后你就空了,空了就没了,在这之前你还是要极度地追求的。

  贤崇法师:你说得非常正确,而且提出来的问题也很好。我们人看待问题永远是有执着的。我做这件事情,未来就是为了成佛,就是让自己解脱生死呀,还是用很多对比的东西去衬托出来。在佛教里面,有所对比、有所衬托、有所执着、有所得到都是“不究竟”,“不究竟”的东西最后都是不彻底。就像我们所讲到的空,身体的空、心灵的空、有相的空、无相的空,一直空空,空到最后的时候还要求我们所了解的那个“空”的“空”还要破除掉。这些理论现在我在这里讲,大家可能都觉得师父给大家讲“玄学”。不是这样的道理。他要求我们要得到究竟、彻底,完成没有挂碍的时候,你所证到的境界才是究竟的。

  学员又问:“你说的究竟的圆满的,在这个圆满之前还是要…

《坐禅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遵循自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