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智慧的力量
——王老吉加多寶公司的禅修絮語
賢崇法師 主講,悟妙法師整理
我們可以把自己看成已經覺醒的人,把這個世界看成聖境,將所有生起的事物都視爲智慧的能量。 —————香海禅心
首先感謝這次楊總讓我們加多寶的家人走到寺院裏面來,來感受佛家智慧禅與生活。在兩千多年的佛教曆史長河之中,佛教的思想一直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智慧的象征。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人家把這種思想叫做般若學,般若是什麼?智慧,而且不是世間一般的智慧,是出世間的超級智慧。這種話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它的整個思想體系展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在了解佛教學習佛教和體驗佛教的生活的過程之中,一定要以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去理解佛教的精神。我們知道佛教的禅宗,特別注重的是實踐而不是理論,就是說把最簡單的佛學思想,如何落實在我們的行動當中,從心靈深處延展到外在去展現它。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不斷地去感悟,在不斷地自我反思的過程之中自我覺察,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像鏡子一樣的不斷地反觀自己。當我們人不能清晰關照自我的時候,就會被傳統思維方式所框限,所以“迷即衆生,悟即佛陀”。因爲我們迷就看不清事物,無法了解自己,沒有辨析智慧,導致錯誤的認知,由此造成很多很多迷惑和煩惱。所以佛教導我們撥開重重迷霧,深觀自己內在煩惱起滅的根源,更透徹地解悟自身及外在世界。當把所有現象層層剝析的時候,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世間、認識人生、認識宇宙,此歸于我們能站在一個什麼樣的思想高度來看待世間,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很多思想和方法。以下我主要從幾個方面與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
一、放下的智慧
智慧的具體體現是:高遠的眼界及開闊的心量。眼界高遠決定見識及思維長遠,心量開闊對人間事物才有深刻的覺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放下並不等于放棄,也不是讓我們消極逃避世間,而是讓我們把內心對事物的那份執著,那一種想要滿足欲望的貪婪之心,要學會把它看淡看輕,輕輕地放下來。如果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只是金錢、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對于佛法所說的這些生滅無常、短暫存在的萬事萬物,不能看透其本質反而斤斤計較、耿耿于懷,我們的心就會被這些枷鎖緊緊地束縛,無法放開手腳、開闊心胸去展現圓滿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佛教裏的放下絕對不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而是打開自我心量,從而放下無謂的執著,然後以更大的智慧去實現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境界,這就是放下,只有放下執著我們的內心才能快樂,只有放下煩惱我們的人生境界才會幸福圓滿。但很多人不會理解,放下不就是不幹了嗎?不是的。就好像我們做一件事情,我們很希望做成功,所以就天天策劃著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如果未達預期效果,那麼各個方面的壓力就會紛至而來,公司給我們的壓力,團隊給我們的壓力,家庭給我們的壓力,朋友的期盼等等,這些壓力窮窮無盡地強壓在你的精神深處,當我們在運作這件事情的過程中,跟別人談話做事情時,都會報著極大的渴望和焦灼,做事情就很難做得圓滿。就像一個體育健兒,如果他時刻想著那個金牌,我想他在比賽的過程當中可能手都會發抖,最後金牌都會跟他擦肩而過。如果他完全放開,完全放下,全身心地去展現這個過程的時候,或許他心中渴望的榮譽就能圓滿地得到實現。所以放下就是要我們以更從容開闊的心,放下名利欲望的包袱,輕裝上陣,帶領我們的團隊去實現我們的目標,不要把這個目標看得太重,而要感受整個過程的美麗。當我們把每一步走好,每一步都走得快樂的時候,我們人生的這一期生命就會非常地喜樂、輕安、幸福。想想看,在我們剛走出校門時,我們對人生有著這樣和那樣種種想象中“不凡”的期待和渴望,但是之後人生的路慢慢地在焦灼的期望中走過來,我們往往都不能實現自己原來的夢想,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對目標的那種強烈的執著,會影響到我們,不能放松心情,無法敏銳地思考問題、坦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爲什麼佛教裏講真正的布施要做到叁輪體空?當我布施別人時,我沒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這就是要我們淡化乃至于放下所有的執著,才能超凡脫俗、潇灑自在。當我們學習這樣布施的時候,就是在學習放下。你覺得我把東西送了就送了,不會再去想著要得到什麼回報,心中沒有什麼挂礙。如果一開始有所期待,則天天會想,明天他見到我要怎麼怎麼對我,會不會過段時間該打個電話問候問候我,有這樣和那樣的期待和要求在你內心裏面,那你的布施做得越多,你身上的包袱就會背得越大,你的身心就會越不自在和快樂。同樣,如果我們對公司對團隊如果有這樣的認識,認真做事、不計得失,不會把所有的付出老是記在自己心中,而是把惜緣、感恩、感謝的心念深埋在心中,通過工作提升自我的能力,升華生命的品質。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裏面講到一個思想,他說人活著不是把生意做得多大,不是你的一生當中賺了多少錢,而是要在這個過程裏面,不斷地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這種品質會影響延續到你下一期生命出現時的質量和高度。所以佛教裏面講叁世因果是絕對有道理的。我們國家佛教曆史上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師,顯現上不識一個字,但僅僅別人給他念一遍金剛經他就可以從頭到尾給講出來,跟佛陀所說一毫不差。這樣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說今世學了一點你就能做到,如果別人給我念一百遍我也講不出來,因爲我沒有前世的那種善根,就沒有今世這樣的結果,如果今世還不努力種植善種,那來世還是茫茫然,所以這就是叁世因果。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到老的時候還在學習,實際上這是爲來生學習。我們在這一期生命做各種各樣事情,實際上也是不斷地升華道德的修養和提升生命的高度。所以當我們能把生命中的執著和牽挂等等能放淡放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每天活著都是一種快樂,包括吃飯、睡覺、走路、開車,都是如此。你就覺得每天都活在一個喜悅和輕安的狀態裏面,從容自在地展現自己的生命曆程,那一種狀態我們大家都是很渴望的。有美國人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在我的一生裏面找到一個我喜歡的工作,然後這份工作又能養活自己,這一生就是最理想的人生。很多人經常會跟我抱怨,他說我對這份工作不喜歡,我的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我的父母都不支持我。我就跟他講,我說當你已經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了,譬如說你的出生不能改變,你的父母不能改變,你的先生不能改變,你的兒子不能改變的時候,你怎麼辦呢?接受它,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去尊重和包容。如果這樣的話,你就會發現原來那種敵對的心理慢慢地變得柔和起來,以前總是抵觸的那種情緒慢慢會就轉變成接納了,然後從原來枯燥的生活裏面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方面。中國人常說“無爲”,無爲是什麼?無爲就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在我們的人生裏面我們做任何事情時,如果有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不斷地在你內心深處去提醒自己,在未來的人生狀態裏面,就會越來越達到自己理想中設定的那一種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快樂與幸福,完全是我們觀念的改變。雖然需要物質基礎,但實際上物質需求很簡單。我經常跟大家講:古代原始的人,生活簡單到只要叁件事情,冬天冷了他能找一個獸皮能圍住自己的身體抵禦寒冷,白天睜開眼睛肚子餓了能找一個果實能填飽肚子,下雨烈日曬的時候晚上能找一個山洞能躲在那裏,就是生存和生活,實際上人單純從生存而言,活著的整個過程就是這麼叁件事情。現在的人內心膨脹著無限量的欲望,每天都爲著某些邪惡知識所標榜的所謂的生活標准、所謂的價值觀、所謂的那種狗命人生態度奮鬥目標而奔波苦求,但當耗盡心機健康將這些追求變成現實的時候,你才發現你不快樂、不健康、不成功,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落幕的老漁婦。原來想要有別墅,現在別墅有了,但愛情沒了,你還是不快樂;原來想要有很多的金錢,你現在有了,但親情沒了,你還是不快樂;原來要有地位名望,現在有了但真情沒了,你還是不快樂,爲什麼?因爲我們那種強烈占有欲的貪婪之心無法得到滿足,所謂的獲得以更大的失去作爲回報。所以我們的人生就找不到快樂,常言道“知足常樂”,要想常樂,必須首先用知足充實自我。在團隊裏面很多人無法與人和諧融洽,就是因爲自己永遠守住自己那一畝叁分地,認爲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我的想法都是正確的不容侵犯,別人的都只能是錯誤的,這樣很多很多問題矛盾沖突都會接踵而來。所以佛學的思想要我們學會放下,放下實際是打開寬度、提升高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延展我們的生命,它不是消極的。
二、慈悲的力量
慈悲的鍛煉,本來就是由近而遠,從小而大,從淺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廣。——聖嚴法師
常懷著一顆悲憫之心才能度己及人。如人要用兩條腿走路,佛教的整個思想涵蓋兩個方面,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慈悲要以智慧爲指導,智慧要用慈悲去貫徹。大家知道普陀山的觀音菩薩是慈悲的象征,慈就給予衆生快樂,悲就救拔衆生痛苦。看到任何衆生痛苦時,會想盡辦法讓他遠離痛苦、獲得快樂,所以這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菩薩已全然遠離痛苦和痛苦之因,但爲救衆生脫離苦海,以衆生之苦爲己苦,願以衆生之苦替代己之樂,就是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的快樂我也以之爲樂,這就是慈悲。當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痛苦,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的時候,我們就能以同體大悲的精神跟別人去相處,我們人際之間的和諧就會因爲這種同體大悲的精神而得到升華。所以範仲淹講過一句話:“先天下之樂爲樂,後天下之憂爲憂”。如果說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人生價值,…
《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