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這個世間的一切等同爲一體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自己原來狹小的思想,原來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一下子會全部都放開。所以我們上一次聽到陳總給汶川大地震捐款的時候,我覺得陳總當時的心好像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那種精神,他從來沒想過,我要從這筆款中得到多少利益,乃至于頒獎的時候都沒去,完全不會因爲想得到什麼而去做這件事情。這麼多人,受了這麼大的災難,碰到這麼多問題,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能奉獻多少,我就要奉獻全部愛心,發出這麼大的心,沒有任何利益和得失在後面作爲底線。如果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只問自己的付出,而不問在這個付出背後有什麼回報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夢想和工作都能讓我們的內心裏面得到圓滿的結局。你想想看,對于任何事情,我們全身心地去把整個過程做得盡善盡美得到圓滿的時候,後面的結果肯定超出你的期待。現在有很多教管理的課程,說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當你過程沒走好的時候結果肯定不會好。所以佛家裏面講的修煉,一定要每一個過程都要我們用全身心口意的去感受去實行,才能因善果美。所以大家來到這裏面,這幾天我們的義工有沒有跟大家講過,當你打掃的時候,你的身體是不是跟你的心靈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你的味覺、你的視覺、你的心是不是在一起?睡覺的時候,你能不能把你的工作、家人、所有的問題放開,你安詳地把這個覺睡好?我希望每一位來這裏禅修的家人,回到你的工作當中,把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帶回去,等于你每天都生活在禅院裏面,每天你的工作生活就是你心靈的道場,不斷的通過工作,通過處理各種事情能讓我們內在得到升華。所以古代的禅師講吃飯睡覺都是禅,行住坐臥都是禅。吃飯的時候我們覺得需要吃飯填飽肚子,是要醫治身體的饑乏之病,這樣就不會挑肥揀瘦,貪食好味、不吃劣味。睡覺的時候,你就會讓自己安安靜靜地把覺睡好,明天有更好的精神去重新開始,這樣的話,就不會輾轉反側睡不著覺。這裏面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從容地面對投入到生活的每一個過程中去,所以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在自己內心中培養悲憫之心,培養對待萬事萬物慈悲的精神,我們需要以慈悲的心同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每一個衆生,包括每一個同事、每一個朋友和家人,對每一個人都能有感同身受的心態去接納。這就是佛學講的慈悲。
叁、勸修菩提心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
實際上佛教的所有的修行都是爲一個方向作爲終極目標,那就是圓滿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也就是“上求佛果,下化衆生”之誓願,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清淨、慈悲、智慧之佛心。我們一個人如果認識到這份菩提心,我們的生命和世界就會有質的改變。我們佛教裏面要求每一個人皈依後,都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說對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都要伸出悲憫之手去拉他們一把,我們有責任度他們到彼岸。所以,對每一個人我們以感恩之心、喜悅之心去面對他們,不要有憎恨、敵對、憤怒和報複之心,要給他們愛和慈悲,度他們到安樂解脫之地。“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要把我們心裏面的所有黑暗、憎恨、傲慢的煩惱統統清除出去。就像一棵樹裏面生了很多蟲子,這些蟲子不斷啃齧著這棵大樹的根、樹幹、樹葉,即使這一棵大樹多少茁壯,終有一天會被這些蟲子咬光,最後枯死。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把心中的菩提樹中的這些蟲子找出來,不斷地把我們內心當中的黑暗、煩惱、執著找出來,讓它們遠離我們清淨的本性,這樣我們的菩提之樹才能茁壯成長。那麼菩提之心的前提就是那種對萬事萬物感同身受的大悲之心。當我們對別人碰到困境熟視無睹的時候,在別人的心目當中就是一個冷漠的象征,沒有慈悲。去年我們給大家發過一條飛信,內容是“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 其福亦厚,其澤也長”。你想想看,到冬天的時候萬物箫條,只有到夏天的時候,蚊子也有了,鳥獸也有了,萬物蓬勃生長。所以當我們對別人有包容、溫暖、愛心的時候,我們就會跟他們走在一起,相互得到不斷的提升。如果我們內心冷漠、消極、悲觀,那他們就會慢慢離我們遠去。所以我們培養慈悲之心,實際上在團隊合作建設中,銷售中建立客戶關系時都可以去感受,慈悲就是寬容,慈悲就是接納,菩提之心就不斷地在這樣的基礎上去培養這一品質,當我們把這種品質培養起來,在我們內心深處不斷地演示爲行爲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利益衆生的很多心願都能心想事成,所以菩提之心就是自利利他的成佛之心。成佛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了脫生死、斷除煩惱得到的圓滿境界。大家仔細想想看,一生當中所碰到的不如意的問題,全都是由于我們強烈的執著煩惱在作祟,衍生愚癡、貪欲、嗔恨、傲慢、嫉妒、剛愎自用、意氣用事等等,一切的不快樂、困擾、一切讓我們放不開手腳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根源,都是因爲我們這樣偉大的菩提之心。所以四弘誓願裏面講到第二個要斷除一切煩惱。然後“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要學習一切解脫法門。在傳統上我們要跟老師學習,跟書本學習,跟長輩學習,佛教裏面還加入跟萬事萬物學習,萬法都是善知識的顯現,所有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我們學習和參悟的對象。譬如我們看到冬雪中的枯樹悄悄綻開新芽時,詩人就會說:冬天已經來到,春天還會遠嗎?這就是規律呀,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你發現越艱難的時候,實際上這個過程你一跨過去,接下來就是柳暗花明,大家都很有這方面的體驗。但是往往我們就是這個過程過不去,人家說一百分中走九十分才算走了一半,剩下的十分才是最後的一半,但接近成功的剩下的十分往往需要更大的毅力、堅強的忍耐力去堅持。我們以前在普陀山經常會帶學生去拜山,一拜是四個小時或者是叁個小時,我就發現快要到了,或者是剩下十分鍾二十分鍾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考驗耐力最強的時候,因爲你的體力和精神已經達到極限了,所以有人說:堅持到最後才是最大的勝利。所以我對這句話很有感受,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有堅定的毅力到最後,你前面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白搭。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通過禅修來訓練我們的忍耐力。大家可以每天拿十到二十分鍾的時間靜心,讓自己那種分散的心沈澱下來,然後好好思考要做的事情。當你每天有這麼一點時間留給自己的話,你就會坦然面對很多問題,而且心中會産生強大的力量,會以更從容和開闊的心去面對生活,慈悲的力量會在我們心中不斷地湧現,讓我們每時每刻都擁有包容和開放,快樂與我們同在,看到每一個人都會很親切,碰到任何事情都會隨緣自在,這就是充滿慈悲、寬容的菩提之心。
四、禅的修煉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尤須化爲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佛教講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不好的觀念和行爲。很多人總是認爲修行跟他們生活搭不上邊,以爲修行只不過是一些隱士躲在深山裏面去的一種行爲而已。實際上只要你活得快樂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修行,想事業成功的人需要修行,想家庭幸福的人需要修行,想生活如意的人更需要修行。因爲所有造成我們不能理想地生活的根本,就是沒有認識到實現理想幸福生活的正確道路。如果有人打過高爾夫就會有體驗,所有打不准的姿勢千差萬別,能打准的就一個姿勢,是不是這樣的?同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所有困擾我們,讓我們不能如意的所有,都是因爲我們自身的負面思想的牽絆,我們要不斷地從負面切換到正面,不斷從黑暗切換到清淨,不斷地從無名的煩惱當中解脫出來,得到無敵之心。所以修行就是自我更新,實際上禅修就是一個對照的過程。每天用鏡子照一照自己:我今天講的話、做的事情、思考的內容、爲人處事等等,具不具足菩提心?有沒有夾雜自私的汙垢?如果你時刻具有菩提心,內心充滿對衆生對家人對眷屬的悲憫、開闊和大度,到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時候,你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好呢?但是我們往往被欲望、煩惱、種種習氣所捆綁,不能釋然。事情順你的心,你可能會快樂,不順你的心,就你會産生逆反、敵對、排斥的心理,當你生起這種情緒的時候,要趕緊刹住。
大家想想看,阿彌陀佛是什麼?無量光,無量壽,光壽無量是一種祝福,光代表光明、智慧,念阿彌陀佛就是要用光明、智慧來滌蕩自心,用健康積極的理念去面對世界。念阿彌陀佛就是讓你壽無量、光明智慧無量、健康積極無量,明白這個道理,多念阿彌陀佛,人生肯定會得到轉變和升華。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著》這本書很值得看看,書裏面講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人活著的過程,人存在這個世間如何去展現自己人格品質的那個過程,你看了以後就會豁然開悟,人活著、做事情和展現人生的意義。我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總是認爲,工作是爲了賺到錢來養活自己,很少去想,通過工作可以提升我們自己人格品質的那種高遠境界。如果這樣的思維觀念打開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對以後的工作特別是讓你感覺到很困難的工作,能全身心地去接納它而不會抱著一種排斥、敵對和逆反的心理去面對它。因爲每一件讓你困擾的事情都是你人生成長的最好的契機。我想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裏的每一位,都是在水火當中煉烤過來的人,對這方面你們會很有感觸。只有逆境才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當我們所碰到都是順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人生就像一潭平淡之水,沒有任何意義。有很多人講,你對這個寺院花那麼多精力去做何苦呢,你覺得不覺得累?我說,如果撥了十個億…
《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