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这个世间的一切等同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原来狭小的思想,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一下子会全部都放开。所以我们上一次听到陈总给汶川大地震捐款的时候,我觉得陈总当时的心好像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那种精神,他从来没想过,我要从这笔款中得到多少利益,乃至于颁奖的时候都没去,完全不会因为想得到什么而去做这件事情。这么多人,受了这么大的灾难,碰到这么多问题,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能奉献多少,我就要奉献全部爱心,发出这么大的心,没有任何利益和得失在后面作为底线。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只问自己的付出,而不问在这个付出背后有什么回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梦想和工作都能让我们的内心里面得到圆满的结局。你想想看,对于任何事情,我们全身心地去把整个过程做得尽善尽美得到圆满的时候,后面的结果肯定超出你的期待。现在有很多教管理的课程,说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当你过程没走好的时候结果肯定不会好。所以佛家里面讲的修炼,一定要每一个过程都要我们用全身心口意的去感受去实行,才能因善果美。所以大家来到这里面,这几天我们的义工有没有跟大家讲过,当你打扫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跟你的心灵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心是不是在一起?睡觉的时候,你能不能把你的工作、家人、所有的问题放开,你安详地把这个觉睡好?我希望每一位来这里禅修的家人,回到你的工作当中,把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带回去,等于你每天都生活在禅院里面,每天你的工作生活就是你心灵的道场,不断的通过工作,通过处理各种事情能让我们内在得到升华。所以古代的禅师讲吃饭睡觉都是禅,行住坐卧都是禅。吃饭的时候我们觉得需要吃饭填饱肚子,是要医治身体的饥乏之病,这样就不会挑肥拣瘦,贪食好味、不吃劣味。睡觉的时候,你就会让自己安安静静地把觉睡好,明天有更好的精神去重新开始,这样的话,就不会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这里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从容地面对投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过程中去,所以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在自己内心中培养悲悯之心,培养对待万事万物慈悲的精神,我们需要以慈悲的心同体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包括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和家人,对每一个人都能有感同身受的心态去接纳。这就是佛学讲的慈悲。
三、劝修菩提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
实际上佛教的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一个方向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是圆满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誓愿,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慈悲、智慧之佛心。我们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这份菩提心,我们的生命和世界就会有质的改变。我们佛教里面要求每一个人皈依后,都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说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都要伸出悲悯之手去拉他们一把,我们有责任度他们到彼岸。所以,对每一个人我们以感恩之心、喜悦之心去面对他们,不要有憎恨、敌对、愤怒和报复之心,要给他们爱和慈悲,度他们到安乐解脱之地。“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要把我们心里面的所有黑暗、憎恨、傲慢的烦恼统统清除出去。就像一棵树里面生了很多虫子,这些虫子不断啃啮着这棵大树的根、树干、树叶,即使这一棵大树多少茁壮,终有一天会被这些虫子咬光,最后枯死。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心中的菩提树中的这些虫子找出来,不断地把我们内心当中的黑暗、烦恼、执着找出来,让它们远离我们清净的本性,这样我们的菩提之树才能茁壮成长。那么菩提之心的前提就是那种对万事万物感同身受的大悲之心。当我们对别人碰到困境熟视无睹的时候,在别人的心目当中就是一个冷漠的象征,没有慈悲。去年我们给大家发过一条飞信,内容是“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 其福亦厚,其泽也长”。你想想看,到冬天的时候万物箫条,只有到夏天的时候,蚊子也有了,鸟兽也有了,万物蓬勃生长。所以当我们对别人有包容、温暖、爱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跟他们走在一起,相互得到不断的提升。如果我们内心冷漠、消极、悲观,那他们就会慢慢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培养慈悲之心,实际上在团队合作建设中,销售中建立客户关系时都可以去感受,慈悲就是宽容,慈悲就是接纳,菩提之心就不断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培养这一品质,当我们把这种品质培养起来,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断地演示为行为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利益众生的很多心愿都能心想事成,所以菩提之心就是自利利他的成佛之心。成佛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了脱生死、断除烦恼得到的圆满境界。大家仔细想想看,一生当中所碰到的不如意的问题,全都是由于我们强烈的执着烦恼在作祟,衍生愚痴、贪欲、嗔恨、傲慢、嫉妒、刚愎自用、意气用事等等,一切的不快乐、困扰、一切让我们放不开手脚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这样伟大的菩提之心。所以四弘誓愿里面讲到第二个要断除一切烦恼。然后“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要学习一切解脱法门。在传统上我们要跟老师学习,跟书本学习,跟长辈学习,佛教里面还加入跟万事万物学习,万法都是善知识的显现,所有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我们学习和参悟的对象。譬如我们看到冬雪中的枯树悄悄绽开新芽时,诗人就会说: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规律呀,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越艰难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过程你一跨过去,接下来就是柳暗花明,大家都很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是往往我们就是这个过程过不去,人家说一百分中走九十分才算走了一半,剩下的十分才是最后的一半,但接近成功的剩下的十分往往需要更大的毅力、坚强的忍耐力去坚持。我们以前在普陀山经常会带学生去拜山,一拜是四个小时或者是三个小时,我就发现快要到了,或者是剩下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考验耐力最强的时候,因为你的体力和精神已经达到极限了,所以有人说:坚持到最后才是最大的胜利。所以我对这句话很有感受,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有坚定的毅力到最后,你前面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白搭。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通过禅修来训练我们的忍耐力。大家可以每天拿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静心,让自己那种分散的心沉淀下来,然后好好思考要做的事情。当你每天有这么一点时间留给自己的话,你就会坦然面对很多问题,而且心中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会以更从容和开阔的心去面对生活,慈悲的力量会在我们心中不断地涌现,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拥有包容和开放,快乐与我们同在,看到每一个人都会很亲切,碰到任何事情都会随缘自在,这就是充满慈悲、宽容的菩提之心。
四、禅的修炼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尤须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佛教讲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不好的观念和行为。很多人总是认为修行跟他们生活搭不上边,以为修行只不过是一些隐士躲在深山里面去的一种行为而已。实际上只要你活得快乐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修行,想事业成功的人需要修行,想家庭幸福的人需要修行,想生活如意的人更需要修行。因为所有造成我们不能理想地生活的根本,就是没有认识到实现理想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如果有人打过高尔夫就会有体验,所有打不准的姿势千差万别,能打准的就一个姿势,是不是这样的?同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所有困扰我们,让我们不能如意的所有,都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负面思想的牵绊,我们要不断地从负面切换到正面,不断从黑暗切换到清净,不断地从无名的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得到无敌之心。所以修行就是自我更新,实际上禅修就是一个对照的过程。每天用镜子照一照自己:我今天讲的话、做的事情、思考的内容、为人处事等等,具不具足菩提心?有没有夹杂自私的污垢?如果你时刻具有菩提心,内心充满对众生对家人对眷属的悲悯、开阔和大度,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但是我们往往被欲望、烦恼、种种习气所捆绑,不能释然。事情顺你的心,你可能会快乐,不顺你的心,就你会产生逆反、敌对、排斥的心理,当你生起这种情绪的时候,要赶紧刹住。
大家想想看,阿弥陀佛是什么?无量光,无量寿,光寿无量是一种祝福,光代表光明、智慧,念阿弥陀佛就是要用光明、智慧来涤荡自心,用健康积极的理念去面对世界。念阿弥陀佛就是让你寿无量、光明智慧无量、健康积极无量,明白这个道理,多念阿弥陀佛,人生肯定会得到转变和升华。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很值得看看,书里面讲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人活着的过程,人存在这个世间如何去展现自己人格品质的那个过程,你看了以后就会豁然开悟,人活着、做事情和展现人生的意义。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是认为,工作是为了赚到钱来养活自己,很少去想,通过工作可以提升我们自己人格品质的那种高远境界。如果这样的思维观念打开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以后的工作特别是让你感觉到很困难的工作,能全身心地去接纳它而不会抱着一种排斥、敌对和逆反的心理去面对它。因为每一件让你困扰的事情都是你人生成长的最好的契机。我想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的每一位,都是在水火当中炼烤过来的人,对这方面你们会很有感触。只有逆境才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当我们所碰到都是顺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人生就像一潭平淡之水,没有任何意义。有很多人讲,你对这个寺院花那么多精力去做何苦呢,你觉得不觉得累?我说,如果拨了十个亿…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