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王老吉加多宝公司的禅修絮语

  贤崇法师 主讲,悟妙法师整理

  我们可以把自己看成已经觉醒的人,把这个世界看成圣境,将所有生起的事物都视为智慧的能量。 —————香海禅心

  首先感谢这次杨总让我们加多宝的家人走到寺院里面来,来感受佛家智慧禅与生活。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历史长河之中,佛教的思想一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智慧的象征。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人家把这种思想叫做般若学,般若是什么?智慧,而且不是世间一般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超级智慧。这种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了解佛教学习佛教和体验佛教的生活的过程之中,一定要以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佛教的精神。我们知道佛教的禅宗,特别注重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就是说把最简单的佛学思想,如何落实在我们的行动当中,从心灵深处延展到外在去展现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感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的过程之中自我觉察,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像镜子一样的不断地反观自己。当我们人不能清晰关照自我的时候,就会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框限,所以“迷即众生,悟即佛陀”。因为我们迷就看不清事物,无法了解自己,没有辨析智慧,导致错误的认知,由此造成很多很多迷惑和烦恼。所以佛教导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深观自己内在烦恼起灭的根源,更透彻地解悟自身及外在世界。当把所有现象层层剥析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世间、认识人生、认识宇宙,此归于我们能站在一个什么样的思想高度来看待世间,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很多思想和方法。以下我主要从几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放下的智慧

  智慧的具体体现是:高远的眼界及开阔的心量。眼界高远决定见识及思维长远,心量开阔对人间事物才有深刻的觉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放下并不等于放弃,也不是让我们消极逃避世间,而是让我们把内心对事物的那份执着,那一种想要满足欲望的贪婪之心,要学会把它看淡看轻,轻轻地放下来。如果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只是金钱、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对于佛法所说的这些生灭无常、短暂存在的万事万物,不能看透其本质反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我们的心就会被这些枷锁紧紧地束缚,无法放开手脚、开阔心胸去展现圆满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佛教里的放下绝对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而是打开自我心量,从而放下无谓的执着,然后以更大的智慧去实现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就是放下,只有放下执着我们的内心才能快乐,只有放下烦恼我们的人生境界才会幸福圆满。但很多人不会理解,放下不就是不干了吗?不是的。就好像我们做一件事情,我们很希望做成功,所以就天天策划着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未达预期效果,那么各个方面的压力就会纷至而来,公司给我们的压力,团队给我们的压力,家庭给我们的压力,朋友的期盼等等,这些压力穷穷无尽地强压在你的精神深处,当我们在运作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跟别人谈话做事情时,都会报着极大的渴望和焦灼,做事情就很难做得圆满。就像一个体育健儿,如果他时刻想着那个金牌,我想他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可能手都会发抖,最后金牌都会跟他擦肩而过。如果他完全放开,完全放下,全身心地去展现这个过程的时候,或许他心中渴望的荣誉就能圆满地得到实现。所以放下就是要我们以更从容开阔的心,放下名利欲望的包袱,轻装上阵,带领我们的团队去实现我们的目标,不要把这个目标看得太重,而要感受整个过程的美丽。当我们把每一步走好,每一步都走得快乐的时候,我们人生的这一期生命就会非常地喜乐、轻安、幸福。想想看,在我们刚走出校门时,我们对人生有着这样和那样种种想象中“不凡”的期待和渴望,但是之后人生的路慢慢地在焦灼的期望中走过来,我们往往都不能实现自己原来的梦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对目标的那种强烈的执着,会影响到我们,不能放松心情,无法敏锐地思考问题、坦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佛教里讲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当我布施别人时,我没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这就是要我们淡化乃至于放下所有的执着,才能超凡脱俗、潇洒自在。当我们学习这样布施的时候,就是在学习放下。你觉得我把东西送了就送了,不会再去想着要得到什么回报,心中没有什么挂碍。如果一开始有所期待,则天天会想,明天他见到我要怎么怎么对我,会不会过段时间该打个电话问候问候我,有这样和那样的期待和要求在你内心里面,那你的布施做得越多,你身上的包袱就会背得越大,你的身心就会越不自在和快乐。同样,如果我们对公司对团队如果有这样的认识,认真做事、不计得失,不会把所有的付出老是记在自己心中,而是把惜缘、感恩、感谢的心念深埋在心中,通过工作提升自我的能力,升华生命的品质。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面讲到一个思想,他说人活着不是把生意做得多大,不是你的一生当中赚了多少钱,而是要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影响延续到你下一期生命出现时的质量和高度。所以佛教里面讲三世因果是绝对有道理的。我们国家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师,显现上不识一个字,但仅仅别人给他念一遍金刚经他就可以从头到尾给讲出来,跟佛陀所说一毫不差。这样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说今世学了一点你就能做到,如果别人给我念一百遍我也讲不出来,因为我没有前世的那种善根,就没有今世这样的结果,如果今世还不努力种植善种,那来世还是茫茫然,所以这就是三世因果。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学习,实际上这是为来生学习。我们在这一期生命做各种各样事情,实际上也是不断地升华道德的修养和提升生命的高度。所以当我们能把生命中的执着和牵挂等等能放淡放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天活着都是一种快乐,包括吃饭、睡觉、走路、开车,都是如此。你就觉得每天都活在一个喜悦和轻安的状态里面,从容自在地展现自己的生命历程,那一种状态我们大家都是很渴望的。有美国人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在我的一生里面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工作,然后这份工作又能养活自己,这一生就是最理想的人生。很多人经常会跟我抱怨,他说我对这份工作不喜欢,我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我的父母都不支持我。我就跟他讲,我说当你已经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了,譬如说你的出生不能改变,你的父母不能改变,你的先生不能改变,你的儿子不能改变的时候,你怎么办呢?接受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去尊重和包容。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那种敌对的心理慢慢地变得柔和起来,以前总是抵触的那种情绪慢慢会就转变成接纳了,然后从原来枯燥的生活里面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方面。中国人常说“无为”,无为是什么?无为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如果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断地在你内心深处去提醒自己,在未来的人生状态里面,就会越来越达到自己理想中设定的那一种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快乐与幸福,完全是我们观念的改变。虽然需要物质基础,但实际上物质需求很简单。我经常跟大家讲:古代原始的人,生活简单到只要三件事情,冬天冷了他能找一个兽皮能围住自己的身体抵御寒冷,白天睁开眼睛肚子饿了能找一个果实能填饱肚子,下雨烈日晒的时候晚上能找一个山洞能躲在那里,就是生存和生活,实际上人单纯从生存而言,活着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么三件事情。现在的人内心膨胀着无限量的欲望,每天都为着某些邪恶知识所标榜的所谓的生活标准、所谓的价值观、所谓的那种狗命人生态度奋斗目标而奔波苦求,但当耗尽心机健康将这些追求变成现实的时候,你才发现你不快乐、不健康、不成功,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落幕的老渔妇。原来想要有别墅,现在别墅有了,但爱情没了,你还是不快乐;原来想要有很多的金钱,你现在有了,但亲情没了,你还是不快乐;原来要有地位名望,现在有了但真情没了,你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那种强烈占有欲的贪婪之心无法得到满足,所谓的获得以更大的失去作为回报。所以我们的人生就找不到快乐,常言道“知足常乐”,要想常乐,必须首先用知足充实自我。在团队里面很多人无法与人和谐融洽,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我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不容侵犯,别人的都只能是错误的,这样很多很多问题矛盾冲突都会接踵而来。所以佛学的思想要我们学会放下,放下实际是打开宽度、提升高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生命,它不是消极的。

  二、慈悲的力量

  慈悲的锻炼,本来就是由近而远,从小而大,从浅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广。——圣严法师

  常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才能度己及人。如人要用两条腿走路,佛教的整个思想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慈悲要以智慧为指导,智慧要用慈悲去贯彻。大家知道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慈就给予众生快乐,悲就救拔众生痛苦。看到任何众生痛苦时,会想尽办法让他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所以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菩萨已全然远离痛苦和痛苦之因,但为救众生脱离苦海,以众生之苦为己苦,愿以众生之苦替代己之乐,就是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的快乐我也以之为乐,这就是慈悲。当我们能感受到别人痛苦,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我们就能以同体大悲的精神跟别人去相处,我们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因为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而得到升华。所以范仲淹讲过一句话:“先天下之乐为乐,后天下之忧为忧”。如果说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人生价值,…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