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教我們悟人生

  四念處教我們悟人生

  賢崇法師主講,同濟大學石瑩居士整理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結語

   四念處是出于佛教叁十七道品的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爲四念處觀。分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因爲它並不純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爲四念處觀。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達到破除我們所執著的淨、樂、常、我這四個顛倒的作用,衆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有各種貪瞋癡,就是執著常、樂、我、淨。破除四顛倒後,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了。

  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

  觀身不淨

  在佛教的思想裏身體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它只是一個借用的工具,今世我們要依靠這個身軀來行住坐臥和思考,以求達到悟佛法之真谛、解生命之輪回的境界;但在世間人的觀念裏身體就是一切,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爲了這個身體,希望它受用無窮、及時行樂。

  我們現在活著,從來不會去想自己的身體終有一天會幻滅,我們總是覺得生體和生命一樣會永遠存活于天地之間。所以人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活動都是爲了這個身體。殊不知生活和生存是不同的,生活是爲了自己的靈魂,而生存只是爲了身軀——這個臭皮囊。佛學的思想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在不斷變化、不斷生滅的。因爲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自身就處于一個無常的狀態之中。

  人活在這個世間,總覺得自己有很多不快樂、不如意,說到底,一切的煩惱和恐懼都是來自于自己執著于這個身體。本來是無常的東西,自己總認爲它不會變,那麼就會産生許多錯誤的想法和觀念,自然所有的煩惱就這樣産生了。總的來說,在佛教的思想裏迷惑或者是對事物的不正確的認識就是我們人生一切煩惱的原因。

  佛學的思想理念教導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對人生觀、處世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對待、正確的理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我們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都來源于對待問題的觀念不正確,從而使我們認知錯誤帶來的東西在內心裏造成很多毒素。這些毒素會影響我們的內分泌,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長時間的泡在這些毒素裏就容易得癌症。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正確地面對我們的身體,然後不斷的覺察它。

  在總的認識當中,我們知道身體是變化無常、流動生滅的。而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又是一番不淨的景象,比如我們的鼻涕、口水、耳屎等等。夏天裏,如果兩天不洗澡,那麼從你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味簡直讓人無法接受,可我們大多數人總覺得自己的身體如何如何好,永遠都不會去理會自己美麗的外表下都是些什麼垃圾。

  佛學的思想裏稱這個身體爲“移動的廁所”,這個提法真是精辟至極。人在一般情況下都不大會去排斥和厭惡自己,那是因爲自己總覺得自己是那麼潔淨無瑕。直到醫學解剖學對人體進行研究分析了以後,人才真真正正地認識清楚自己的軀體裏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整個身體被剖開了,看見了肌肉爲何物,清楚了靜動脈是怎麼樣的,血、骨骼以及我們內在的一些髒的東西全都一清二楚了。這下你沒辦法繼續自認爲自己是如何的潔淨、美麗了吧。但我們很少會去從身體內部去自我覺察或觀照,沒有去深層次地了解體內的一些東西。

  當我們深層次地了解了之後,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引以爲傲的身體是那麼的肮髒和不值一提,又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是在爲這個身體服務,而身體又根本不值得自己去珍惜,那麼活著到底是爲了什麼?

  用佛家觀點來說,我們是要借助自己的身體修行,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以及內在的德行。這樣說來,身體實際上就是我們用來輔助修行的對象了。

  當遇到別人罵賢崇的時候,我內心裏面就會難過;如果說人家對賢崇這兩個字吐口水,我會覺得侮辱了我;別人說賢崇怎麼怎麼不好,我也會有相應的反應……因爲起名的時候叫我賢崇,所以我就認爲我就是賢崇,賢崇就是我。每個人都有名字,其實那都不過是標志,我們在乎就是因爲把自己的身體當做標志去看待了。

  從古至今把自然界中的我們這種動物定義成“人”,我們就認爲人是最高貴的。可是如果開始的時候把我們不是定義做“人”,而是叫做“豬”,那麼我想現在的我們一定認爲豬是最好的。這就類似于名字,因爲你起了這個名字,所以你就把這個名字固定成是“我”。

  像這樣正確的來觀照,使自己漸漸清醒。禅修就要觀照自己的身體,觀照自己的血液,觀照自己的呼吸,以至覺察自己每一個心跳運轉的過程,通過這些來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覺察、自我超越。

  當你可以將觀照貫穿于你的日常生活之後,你的思想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什麼問題能困擾你了,佛教把這種對世界的看透和對真相的清楚認識稱作是智慧。有些人認爲這是消極和頹廢的思想,其實是沒有了解其中的真谛。它旨在讓人可以置身于對事物更了解更深入的觀念和角度中去看世界,使自己得以正確地使用和對待自己的軀殼。同時,這樣的思想可以讓我們更加友善地去面對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麻雀、雞、狗這些原本覺得卑賤的生命我們都能用平等之心去對待。當我們的心達到這樣一種境界的時候,那麼在活著的每一天中,我們的心一定都是非常友善和平和的。

  我們常說佛教的智慧就是出世間的智慧,佛教的智慧是高遠和超越一切的智慧,這是因爲用這種智慧來看待事物的廣度遠遠超越了我們人類認識事物的境界。

  我們在認知事物時,如果無法將它們超越就爲之所局限。就像我們自己固有的觀念和判斷,以及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認識境界,而這種層面的認識都是很有限的。打一個比方,我們拿一根筷子插進去一杯清水中,看上去就像是筷子折斷了,可事實上筷子沒有變,只是光的折射欺騙了你的眼睛。物理學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所有事物都是因爲光線照射到了物體上,然後由物體表面將光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再通過一些成像過程進行分別,我們才看到了眼前的像。同樣的道理,耳根、鼻根、舌根等等都是如此,我們所感觸到的外在的世界就是這樣。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的認知一般都是局限在固有的思維定式裏,所以說我們的身體不是以前認爲的那樣亘古不變,而是一個變化、生滅、無常的暫時存在體。

  我們來禅修,就是要讓自己從內而外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更透徹的認識。當我們透徹的認識之後,我們再看待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清晰正確的判斷了。

  如果沒有這種判斷力,那麼我們每天産生的觀念都是錯誤的,渾渾噩噩地活著,以別人的成就爲成就,以別人的理想爲理想,以別人的價值觀爲價值觀。如果是這樣活著就完全沒有了自己,只會跟著人潮湧向一個塔尖,這樣被動的接受人生的目標,你就不會活得快樂。打個比方,房子裏就只有一蘋果,所有的人都要去搶那個蘋果,最後只有那個搶到蘋果的人會覺得快樂,剩下的人全都會難過。這裏,快不快樂取決于得沒得到蘋果,可是這種快樂又不會持久,爭到蘋果的那個人的快樂感很快就會過去,一段時間後他還是不快樂。這就是被價值觀誤導的不快樂人生。

  前幾天在甯波,一個朋友跟我分享他的感受。他說雖然現在他把企業做得很好,自己設定的理想也都實現了,可是一切好像都不太真實。即便是做到像秦始皇一樣的那麼偉大,像康熙皇帝一樣的那麼輝煌,幾百年之後又能怎麼樣?

  很多人認爲這種思想是消極的,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對待事物的認識深刻了,我們能過透過事物變化的過程看到事物的本質了。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定位自己生命的價值,這種價值又會引導我們進入光明快樂的人生,這難道是消極嗎?不見得吧。

  當我們錯誤的認識事物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追求的東西很多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就好像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很多人都不想讓歲月在臉上刻下烙印,爲了永葆青春,就不停地在臉上下功夫。當他們在自己那張臉上花掉的錢,可以用一厘米厚的黃金疊起來的時候,他們愕然地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還是躲不過衰老的一劫。他們下的功夫可能會讓衰老來得稍微比別人慢一些,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和別人一樣的。其實,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有什麼東西能讓你抓住呢?所以不要去執著于外表,需要的是你積極地去鍛煉自己,使自己擁有高雅的素質、快樂的心態、積極的人生,這些恰恰是歲月無法奪去的。

  我常常和那些熱衷于美容的朋友說,美容或許可以用藥物幫你達到外表所需要的狀態,但是你還是無法阻止老化的到來。可是,當你開始重視自己內在美的鍛造之後,你的內心生活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和安逸,這個時候,你的美容就會做到由內而外的滲透,如果再加上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調整,你會散發出自己從未體驗過的自然美,這種美無需任何化妝品的修飾。

  以前有個開美容院的朋友,聽完這些後就說:“人家禅學修好了,身體狀態什麼的都好了,就不會來我這美容了。” 做這個行業,就是要把將別人美容作爲自己的目標和責任,做到不僅是外在美,還有內在美也要對客戶負責的話,人家是不會不回來的。你看松下幸之助把他的電器做成了世界品牌,其管理哲學是:教育第一,第二才是做電器。也就是說,他對客戶、對員工、對社會承擔著一份責任,認爲將好的教育貫穿于品牌之中才是首要任務,他以教育這個人生的目標來做事業,事業自然能夠成功。所以說人們不去美容院是不可能的,因爲你負…

《四念處教我們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