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責任地服務于他,他的外在需求達標了,內在也得到了滿足,就會更加的認可你。做服務行業的就是這樣,只有不斷的創造出更多吸引對方的東西,客戶才不會離開你所營造的氛圍。
聽《學佛108條人生感悟》,說到當我們身體健全的時候要假想自己手腳殘廢了,這樣才會懂得珍惜自己當下的生活。
我們從來沒有設想過自己是如何的不幸,當我們真的這樣去設想的時候,就會會發現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沒有什麼東西是無法面對的。比如說,今天你和一個很好的朋友因爲什麼鬧得很僵,好像心裏的火總是熄不了,可是當你設想一下自己明天可能就死了,你會覺得今天發生的一切好像都不重要的,馬上你會和朋友和好如初。現在我們四肢健全、六根具備,可是說不定哪一天我們的眼睛會瞎,不能看到任何東西,生活狀態從此完全改變……這個時候你會用珍惜現在的態度來面對生命。想想我們的身體真的很脆弱,總是會出現很多毛病,所以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它,從而正確地面對別人,在這樣一種觀念裏去覺悟一些平常沒注意到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佛教的思想是在不斷地打擊人,說我們沒有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這不能稱之爲“打擊”,它是在教導我們,讓我們以正確地方式來認識自己。當我們可以正確認識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會更加透徹,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那些深層次的東西。
當觀照出身體的本質和認識事物的時候是持著正見的時候,萬事都不會難解決了。出家人如果進門不久,會碰到一些問題,比如說喜歡某一個異性,這個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觀這個人死掉了,最後皮膚發黑,七孔流血,甚至蟲子爬滿了整個身體,留下了血淋淋的一堆肉,肉發臭發黑發脹,蟲子從裏到外,從上到下,爬滿了,幾個月後這一堆臭肉就被吃光了,剩下一堆骨骼,這些東西在歲月中慢慢腐化,最後像塵土一樣消散了。當你把自己所心儀的對象用這樣的方法去觀的時候,問題就自然解開了,你的心就可以靜下來了。像這種如果出現了某些擾亂心智的又是明知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就可以采用這個方法來清除心魔。這是佛教裏觀的修行方法。
所以古代的出家師父在修不淨觀的時候,會找一個死掉了的人放在身邊,然後就每天觀察屍體的變化,看它變色的過程,看它腐爛的過程。那時候很多開始修這個的人飯也吃不下,一想到觀的屍體就會感到惡心,覺得無法接受。這就是針對我們自己的內心來修的,如果我們知道自己那些方面不足,就可以用對應的東西來觀照自己。你對誰有恨,你就觀照他,用你的愛、慈悲和悲天憫人的心來對待他,把他當做自己的父母或者當做自己最愛的人一樣去面對他,那麼你的那種仇恨,那種憎恨就會一掃而光。所以禅修就像USB一樣,有效的插進去就會有效果出來。
實際上,我們人活在世界上,碰到的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給自己強加的。當我們把錯誤的觀念和認識打開了,你就會發現開始的銅牆鐵壁已經變成了一張薄布,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在這裏,重要的是我們的觀念轉變了,再此之後落實到行動中,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所以我們要學會覺察當下的自己,反之,你學佛法就不會受用了。我們學習就是用知識來豐富自己,以此來豐富我們的人生。
我常和在校的學生們說,當你們把老師教導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以後,你的人生就會更加豐富多彩,所學到的知識都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自己理想的頂峰。所以千萬不要把學習當做應付考試的工具。要把它當做一個擴充自己、充實自己和使自己增值的有意義的事,這樣一來,你會滿懷熱情的去主動吸收知識,快樂的學習讓你每天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換到禅修上也是一樣。當你在禅修的時候懷著的是一顆甯靜、喜悅、快樂的心的時候,你就會非常地喜歡它,甚至會把它當做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而這種修行又可以使自己的爲人處事和解決問題的觀念看法進步,時間久了,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人生、你的觀念,你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有180度的轉變,而這樣的一種改變,就是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覺醒中悟出來境界,它不是靠任何人給予的,而是通過我們自身努力的自我覺悟得到的。覺悟又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的素質。長此良性循環下去,我們的生活就會與衆不同了。
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正確地認識事物內在的空性,理解空性的無常是事物暫時存在的規律的特性,是事物變化的原因。當我們這種意識逐漸成形了之後,我們的意念從此就會堅定不移,任何風吹雨打都不會影響我們快樂的本性了。
觀受是苦
受是感受,佛理裏講受有苦受、樂受、舍受。
苦,就是痛苦;樂,就是快樂;舍受就是不苦不樂的感受。人碰到順境就會覺得快樂,碰到逆境就會産生苦受,不苦不樂的時候就是舍受了。
仔細的去感受,在生活裏什麼會讓我快樂,什麼會讓我痛苦,什麼會讓我甯靜?然後問問自己,苦受是怎麼來的?樂受又是怎麼來的?它們是以什麼樣的過程升起的?仔細地去覺察,在我們內心的深處,爲什麼碰到挫折就會痛苦?爲什麼人家對我有意見的時候會痛苦?爲什麼追求不到我心儀的對象的時候會痛苦?爲什麼家人不依照我的意願行事時我還會痛苦?爲什麼別人和我有點摩擦的時候,我就會升起憎恨心,會充滿抱怨,讓自己的內心無法平靜,而且時刻在痛苦當中煎熬?員工不聽話我痛苦,孩子不聽話我痛苦,公公婆婆和我相處不好我痛苦,老師抱怨父母不理解我痛苦,今天身體不舒服我痛苦……這一切的一切的痛苦到底從何而來?
以上都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大家在生活當中有沒有認真的考慮過其原因呢?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常常是抱怨。在讀書的時候抱怨老師,在工作的時候抱怨上司,在生活中抱怨妻子,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抱怨自己的朋友和同事,甚至交通不好的時候抱怨這個社會。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我們對世界錯誤的認知,以致我們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面對世界。
痛苦從何處來,就從自己的心裏來。
想要在生活當中成爲一個快樂、積極的能量體,你就要對世界有本質的認識。當我們不能對事物有本質認識的時候,我們永遠都在受事物表象的影響,心情就在被它們左右,所遇到的一切就都是集聚負面能量的,那麼你的感受就是苦。
佛陀認爲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苦。生老病死都是苦,每一個剛剛降臨人世間的嬰孩都是哭著來的,等到年歲大了就老了,身體狀態每況愈下會生病,最後等到油盡燈枯就死了。當我們身體好的時候還沒多大感覺,可是等到牙齒疼了,肚子疼了,頭疼了,感冒了……這些時候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太痛苦了。當然以上還是些小病,如果是大病,比如要開刀,有的開刀還不能打麻藥,直接在身上用刀割,那這些時候就會有深刻受苦的體驗了。佛教描述的人在死亡的時候,感覺就像無數把刀把你的肉割掉一樣,就好像 “五馬分屍”。這樣說來,人死掉是非常痛苦的。將死之人在病榻上的樣子,苦不堪言的呻吟,那真是一種煎熬,看的人都會覺得很難受。
當我們對苦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後,煩惱就少多了。就算某人因爲一點小事不和你聯系了,你也不會因此耿耿于懷;和某人發生了爭執,也不會記恨別人;某個員工不聽你的話,甚至用很惡毒的語言來威脅你,你也不會將它放在心上。我也曾經被人家威脅過,他說你如果這樣做以後會出現什麼事你自己看著辦,甚至還有人說要把我告上法庭,我都無所謂。當我們連死都無所畏懼的時候,這樣的一兩句威脅真的沒什麼關系,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人生在世,最大的困擾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當我們無法戰勝自己,就不能面對自己,那麼你自己才是你最大的障礙。你對事情的看法、對事情的評判標准、對問題所産生的喜怒哀樂,都印證了這一點。
今天我們很幸運的走進了寺廟來進行我們的禅修,我們就要致力于把修行的結果融入我們的生活,又能在生活中感悟修行的境界,讓自己在自我困惑中超脫出來。這樣的覺醒就可以幫助你解決所有的事情,反之,你將永遠活在困惑之中,被別人的評判和觀念左右,使你永遠得不到快樂。
佛學是智慧之學,智慧之學對問題的看法一定是入木叁分,不會光停留在表面上,佛教得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傳播開去也正是由于它的智慧。儒家講的是治世,教我們如何提高自己道德水平,如何提升人和人相處的境界;而道家思想講了長壽,教人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延長得更久一點。儒和道都沒有佛講得深刻,不過也不是儒、道就不好,儒家的治世、治國、治家,道家的養生修煉法,佛家的超脫是各有長處的,只是佛法重在修心。
修心就是讓我們觀照自己的本心,以更深入的層次來察覺事物,然後再得到深刻的認識和體驗。簡而言之,所謂的觀受是苦,就是讓我們在“人”活著的這個過程中加以自我反思和覺察,進而從裏面解脫出來。
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就是觀察我們內心的思想活動狀態。心、意識、潛意識就是佛教裏常提的叁種遞進的層次。
心,是我們血液循環系統中的主要器官。無形的心又是神主生成的非物質活體 。
意識,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征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物理感知系統就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等。簡單的說就是眼睛看到的東西,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氣味,舌頭嘗到的味道綜合起來,然後由我們的內心意識進行審判進而得出結論。比如說,我們看一個人長得莊不莊嚴,看一個人五官正不正常,看環境潔不潔淨……這就是我們的六根反應出來産生的六識,六識通過分別就會對它進行審判。其實,我們對世界的一切執著、妄想都是這樣産生出來…
《四念處教我們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