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教我们悟人生
贤崇法师主讲,同济大学石莹居士整理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结语
四念处是出于佛教三十七道品的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分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所执著的净、乐、常、我这四个颠倒的作用,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了。
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
观身不净
在佛教的思想里身体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它只是一个借用的工具,今世我们要依靠这个身躯来行住坐卧和思考,以求达到悟佛法之真谛、解生命之轮回的境界;但在世间人的观念里身体就是一切,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为了这个身体,希望它受用无穷、及时行乐。
我们现在活着,从来不会去想自己的身体终有一天会幻灭,我们总是觉得生体和生命一样会永远存活于天地之间。所以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身体。殊不知生活和生存是不同的,生活是为了自己的灵魂,而生存只是为了身躯——这个臭皮囊。佛学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在不断变化、不断生灭的。因为变化无常,所以我们自身就处于一个无常的状态之中。
人活在这个世间,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不快乐、不如意,说到底,一切的烦恼和恐惧都是来自于自己执着于这个身体。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自己总认为它不会变,那么就会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和观念,自然所有的烦恼就这样产生了。总的来说,在佛教的思想里迷惑或者是对事物的不正确的认识就是我们人生一切烦恼的原因。
佛学的思想理念教导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对人生观、处世观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对待、正确的理解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来源于对待问题的观念不正确,从而使我们认知错误带来的东西在内心里造成很多毒素。这些毒素会影响我们的内分泌,影响我们的新陈代谢,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长时间的泡在这些毒素里就容易得癌症。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面对我们的身体,然后不断的觉察它。
在总的认识当中,我们知道身体是变化无常、流动生灭的。而在我们身体的内部,又是一番不净的景象,比如我们的鼻涕、口水、耳屎等等。夏天里,如果两天不洗澡,那么从你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简直让人无法接受,可我们大多数人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如何如何好,永远都不会去理会自己美丽的外表下都是些什么垃圾。
佛学的思想里称这个身体为“移动的厕所”,这个提法真是精辟至极。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大会去排斥和厌恶自己,那是因为自己总觉得自己是那么洁净无瑕。直到医学解剖学对人体进行研究分析了以后,人才真真正正地认识清楚自己的躯体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整个身体被剖开了,看见了肌肉为何物,清楚了静动脉是怎么样的,血、骨骼以及我们内在的一些脏的东西全都一清二楚了。这下你没办法继续自认为自己是如何的洁净、美丽了吧。但我们很少会去从身体内部去自我觉察或观照,没有去深层次地了解体内的一些东西。
当我们深层次地了解了之后,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身体是那么的肮脏和不值一提,又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在为这个身体服务,而身体又根本不值得自己去珍惜,那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用佛家观点来说,我们是要借助自己的身体修行,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以及内在的德行。这样说来,身体实际上就是我们用来辅助修行的对象了。
当遇到别人骂贤崇的时候,我内心里面就会难过;如果说人家对贤崇这两个字吐口水,我会觉得侮辱了我;别人说贤崇怎么怎么不好,我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因为起名的时候叫我贤崇,所以我就认为我就是贤崇,贤崇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名字,其实那都不过是标志,我们在乎就是因为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标志去看待了。
从古至今把自然界中的我们这种动物定义成“人”,我们就认为人是最高贵的。可是如果开始的时候把我们不是定义做“人”,而是叫做“猪”,那么我想现在的我们一定认为猪是最好的。这就类似于名字,因为你起了这个名字,所以你就把这个名字固定成是“我”。
像这样正确的来观照,使自己渐渐清醒。禅修就要观照自己的身体,观照自己的血液,观照自己的呼吸,以至觉察自己每一个心跳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些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察、自我超越。
当你可以将观照贯穿于你的日常生活之后,你的思想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什么问题能困扰你了,佛教把这种对世界的看透和对真相的清楚认识称作是智慧。有些人认为这是消极和颓废的思想,其实是没有了解其中的真谛。它旨在让人可以置身于对事物更了解更深入的观念和角度中去看世界,使自己得以正确地使用和对待自己的躯壳。同时,这样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加友善地去面对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麻雀、鸡、狗这些原本觉得卑贱的生命我们都能用平等之心去对待。当我们的心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那么在活着的每一天中,我们的心一定都是非常友善和平和的。
我们常说佛教的智慧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佛教的智慧是高远和超越一切的智慧,这是因为用这种智慧来看待事物的广度远远超越了我们人类认识事物的境界。
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如果无法将它们超越就为之所局限。就像我们自己固有的观念和判断,以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境界,而这种层面的认识都是很有限的。打一个比方,我们拿一根筷子插进去一杯清水中,看上去就像是筷子折断了,可事实上筷子没有变,只是光的折射欺骗了你的眼睛。物理学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所有事物都是因为光线照射到了物体上,然后由物体表面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再通过一些成像过程进行分别,我们才看到了眼前的像。同样的道理,耳根、鼻根、舌根等等都是如此,我们所感触到的外在的世界就是这样。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一般都是局限在固有的思维定式里,所以说我们的身体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亘古不变,而是一个变化、生灭、无常的暂时存在体。
我们来禅修,就是要让自己从内而外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当我们透彻的认识之后,我们再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判断了。
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力,那么我们每天产生的观念都是错误的,浑浑噩噩地活着,以别人的成就为成就,以别人的理想为理想,以别人的价值观为价值观。如果是这样活着就完全没有了自己,只会跟着人潮涌向一个塔尖,这样被动的接受人生的目标,你就不会活得快乐。打个比方,房子里就只有一苹果,所有的人都要去抢那个苹果,最后只有那个抢到苹果的人会觉得快乐,剩下的人全都会难过。这里,快不快乐取决于得没得到苹果,可是这种快乐又不会持久,争到苹果的那个人的快乐感很快就会过去,一段时间后他还是不快乐。这就是被价值观误导的不快乐人生。
前几天在宁波,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他的感受。他说虽然现在他把企业做得很好,自己设定的理想也都实现了,可是一切好像都不太真实。即便是做到像秦始皇一样的那么伟大,像康熙皇帝一样的那么辉煌,几百年之后又能怎么样?
很多人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对待事物的认识深刻了,我们能过透过事物变化的过程看到事物的本质了。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定位自己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又会引导我们进入光明快乐的人生,这难道是消极吗?不见得吧。
当我们错误的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追求的东西很多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就好像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态度,很多人都不想让岁月在脸上刻下烙印,为了永葆青春,就不停地在脸上下功夫。当他们在自己那张脸上花掉的钱,可以用一厘米厚的黄金叠起来的时候,他们愕然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还是躲不过衰老的一劫。他们下的功夫可能会让衰老来得稍微比别人慢一些,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和别人一样的。其实,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抓住呢?所以不要去执着于外表,需要的是你积极地去锻炼自己,使自己拥有高雅的素质、快乐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这些恰恰是岁月无法夺去的。
我常常和那些热衷于美容的朋友说,美容或许可以用药物帮你达到外表所需要的状态,但是你还是无法阻止老化的到来。可是,当你开始重视自己内在美的锻造之后,你的内心生活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安逸,这个时候,你的美容就会做到由内而外的渗透,如果再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调整,你会散发出自己从未体验过的自然美,这种美无需任何化妆品的修饰。
以前有个开美容院的朋友,听完这些后就说:“人家禅学修好了,身体状态什么的都好了,就不会来我这美容了。” 做这个行业,就是要把将别人美容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做到不仅是外在美,还有内在美也要对客户负责的话,人家是不会不回来的。你看松下幸之助把他的电器做成了世界品牌,其管理哲学是:教育第一,第二才是做电器。也就是说,他对客户、对员工、对社会承担着一份责任,认为将好的教育贯穿于品牌之中才是首要任务,他以教育这个人生的目标来做事业,事业自然能够成功。所以说人们不去美容院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负…
《四念处教我们悟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