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六度”思想與企業家修煉

  佛教“六度”思想與企業家修煉

  當你的企業很小的時候,影響性不大,沒關系,社會責任考慮得少也不會給別人産生強大的沖擊;但企業做大,影響面很廣的時候,可能你不禁意的一個言行舉止都會造成整個社會的波動。這時你考慮問題就一定要用更大的格局去思考。就像我一樣,現在怎麼做怎麼講都沒有關系。但如果換成是胡主席,當他對某個東西存在自己的評判標准的時候,那整個世界都在關注他,這個影響就會很大。就像一個塔尖一樣,你越是頂端的人物,底下輻射的人就會越多;相反,越低的時候影響的人就會越少。所以爲什麼說企業越大的時候,你的德行就需要越厚,才能承載這麼大的一個事業,因爲你的輻射面很廣。就像你要造一艘萬噸遊輪,那下面就需要很深厚的水去承載它,這水就是我們的德行,我們的人格魅力,我們的文化修養,我們內在的素質和高瞻遠矚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承載這麼大一艘遊輪。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沒有考慮這樣一種高度,寬度,和廣度的時候,我們就會被局限在一個瓶頸裏面走不出來。

  現在我們浙江省的很多私營企業爲什麼會走入一個瓶頸?不是他們不聰明,也不是沒有魄力,更多的還是格局問題。他們不願意放開那個權利,不願意放開原有的管理模式,不願意讓企業面對整個社會,而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家族利益,個人得失上面,所以他們放不開。當然,私營企業也有它的好處,它賺得快,擁有得快等等的優點。那通過什麼方法能做得更好呢?就是要我們不斷的把思維格局打開。所以我建議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有空去讀一讀《孫子兵法》和《道德經》,我曾經讀過,有很大的收獲。帶兵打仗跟我們帶領企業真的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其實智慧在人類的曆史上是相通的。當然佛教還有很多經典,我在這裏就不一一說了,不然有人會覺得師父是在黃婆賣瓜了。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總結。我們普遍的思維方式都是通過學習,名師指點,古人的智慧,身邊人的影響而得到一些東西。初級的那種智慧通過這些方法去了解那是可以的,但真正的智慧應該是來自萬事萬物,所以我們不要把學的知識只停留在經驗與書本當中。就算《孫子兵法》上的那個人有多厲害,我們跟他學也根本不可能超越他。這位管理大師管理多厲害,你跟他學也不可能比他更優秀,你學到了就九分,可能他已經到二十分了。那如何才有可能超越他們呢?就是要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思考。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宇宙中存在的所有東西,我們都要不斷地總結、思考、自我超越。以前我們用那種方式去做事情,但現在可能就要把自己淘汰掉再成長。前幾天國家統戰部在複旦大學做了一個關于未來佛教的調研工作,複旦大學的系主任就在全國選了四個地方:北京的龍泉寺,蘇州的西園寺,東林寺,還有一個就是我們香海禅寺。爲什麼會選擇我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寺院呢?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原因就是我們提出的很多理念突破傳統,具有現代意義。

  就像前段時間,我們在上海成立了一個“義工銀行”。“義工銀行”的意義就是,我們現在年輕,可以去做些公益事業,比如幫政府做些事情、幫養老院做些事情、去一些災區做些事情。把時間存下來,等到我們老了,走不動了,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可以把時間拿出來讓別人來服務我們。“義工銀行”的成立就是幫助我們這一代人以後可以自主地解決養老問題,不需要別人來服侍我們。我們寺院旁邊有個敬老院,那些老人每天早上起來就搬張凳子坐在門口曬太陽。等到太陽下山後,他們又搬凳子回屋。其實他這一天是健康的,健康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爲什麼就沒有這個理念:只要身體健康就去幫助別人呢?這樣不但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還可以把時間存起來,萬一哪天生病了,不用花錢就可以雇別人來照顧自己。所以我們就想到了“義工銀行”, 只要我健康,我就是社會的一個資源,就不會浪費掉。它可以讓我們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解決自己以後的養老問題。當然,這件事情推動起來不一定那麼容易,但我想這個理念是正確的,後面所要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問答——

  學員:您剛剛說的義工銀行,我們如何去靠近它,實現它呢?

  賢崇法師:我們現在正在做策劃,還沒有做出具體的行動,我希望有更多的有緣人參與進來。因爲這不是某一個團體的事情,應該是整個社會所有人都加入進來,一起來把它完成。比如你在美國做義工,回中國來養老,也會有義工來幫助你。同樣的,我在中國做義工,去美國養老,也會有義工服務我。只要願意去付出,把時間奉獻出來,就有無窮無盡的人會成爲我們的後盾。其實我們人活著,做事情的時候是最快樂的。特別是老年人,如果不動的話毛病就會越來越多。當他找到一些事情做的時候,就會很開心,我們自己在做一些公益事業的時候也是最開心的。年紀大的人去掃掃地、拔拔草、幫人洗洗衣服、給人按摩,甚至識字的話可以給人念念報紙,等等。通過這樣的一個“義工銀行”,就可以將每個人每個點的優點展示出來,通過幫助別人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乃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刹那,都能通過自身的能力體現自己的價值,也會更快樂。不然在養老院就是等死,沒有任何意義。這就是我們的想法,謝謝!

  學員:師父,我們很想知道,怎麼才能做到像您那樣笑得那麼燦爛,讓人看著那麼舒服?

  賢崇法師:呵呵,首先我要申明一下,我不是什麼大師,只是一個出家師父。當你覺得身邊每個人都像你最親的人,父母、家人,你最欣賞的人,那麼你看到他們,心靈就像被融化了,就會柔軟了。當你這個心念一起來的時候,你的表情自然而然的就會像花朵般燦爛。

  學員: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賢崇法師:信仰可以分爲很多種,對公司的文化認同其實也是一種信仰。世界上很多的信仰,特別是幾千年傳下來的宗教,它基本上不會有很多負面的東西,所以可以作爲我們全身心的信仰。如果是剛剛生起的一個組織或一種思想,很可能會是受某人個人欲望左右的。就像中國的李洪志,日本的真理教,他們的行爲從某個角度看也是一種信仰,但這是一個邪惡的信仰,會帶領我們走入毀滅。所以如果你要選擇信仰,就要去選時間比較長的,有世界性影響的,這樣的宗教團體作爲你信仰的主體比較好。謝謝!

  學員:師父想請問您收徒弟嗎?想拜您爲師。

  賢崇法師:收啊,大量地收。其實在佛教中,師父只不過是一個中介人,他不是你皈依的對象,你皈依的對象是佛陀。佛陀是位智者,他所發現的宇宙真理,可以讓你得到智慧的啓示。因此,我們皈依佛陀,就是跟他學習這樣一種智慧的人生,這就是佛教。所以皈依不是拜我爲師,是拜佛陀爲師。

  學員: 一個人學了很多的課程之後,再怎麼去提升自己的境界呢?

  賢崇法師:古代有位畫家,他自己的畫已經畫得非常好了,于是他就想找一位各個方面都比自己強的著名大師,跟他學習,然後讓自己成爲跨世界的大師。所以他就到處去找,一位位登門拜訪。但當這些大師展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都能發現他們的不足,有的用布不到位,有的設計不到位,等等,這才發現每位大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很失望,背著行李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有天晚上他看到一座寺院,就跑進去借宿,並把一肚子的苦水都倒給那位接待他的師父。然後師父就問他:“你會不會畫茶壺?”他說:“會啊。”然後拿起筆很快就畫了一個茶壺,這個茶壺正往下向周圍的四個杯子倒水。師父就說:“你茶壺放那麼高,倒水的方法不對啊!”畫家問:“哪裏不對,不都是大茶壺倒水到小茶杯嗎?”師父說:“不是,應該是小茶杯的水倒在大茶壺裏。”畫家被他這麼一說就愣在那裏,似乎突然悟到什麼了。大家知道嗎,我們爲什麼要學習?因爲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只有你去向每個人學習他最優秀的一面,最後才可能成爲一個最圓滿的人。如果認爲每個人都有缺點就不向他學習,是不可能成爲偉大的人的。謝謝!

  

  佛教的思想能給我們一種智慧的啓示,就是我們在頭腦中不斷的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結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不斷地去總結,自我超越。

  接下來,我想講講企業家如何學習六度。我們平常在反思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提升自己。不斷地用“六度”來修正自己,從而不斷地提升和成長。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當我們有一個願望,或者有一種理想的時候,如何從這一念開始達到目的地呢?走到目的地的過程中就要修這六個方面,然後就能達成。佛教中說,一個人從發心要成佛開始,直至最終達到覺悟這樣一種境界,這中間就是做這麼六件事情。

  第一個是“布施”。不只是平常我們講的把錢和物給人家。佛教中說物質的布施力量是最小的。力量最大的是什麼呢?知識、精神、理念、技術這些東西。所以我們要學會把愛,包容,智慧,把更多你所知道的知識傳播給他人。古人說,給人以魚,還不如教會他釣魚。那樣你自己也會得到更多。佛教的思想就是教你用怎麼樣的心念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然後你未來的人生就會是怎麼一個樣子。要想達到目的,就要去付出,把你的一生都當做一個付出的過程。中國有兩個字叫“舍得”,你舍掉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多。如果是一個吝啬的人,得到的就會很少,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奉獻自己。剛剛我也跟幾位提到幾個詞,“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這也是我曾經在交大跟他們分享時的一個主題。我們的心要打開到像虛空一樣的沒有局限,不管是醜、惡、染汙、清淨,任何東西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都能包容、接納,都能在你的範圍裏存活。作爲一個有願景,…

《佛教“六度”思想與企業家修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