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從內心當中燃燒、升華起來的,而不是外在給予我們的。只有從內在去自我挖掘,才能成爲自己真正的主人。如果總想尋找一個救世主,這個救世主永遠也找不到。人們常說“靠山山倒,靠牆牆塌”,所以我們只有靠自己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間。從自己內在裏面去挖掘,才能尋找到那股成功的力量,立足于天地之間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學會爲自己的生命尋找真谛,尋找永恒,尋找到自己心中期待的那個成果。
大家從早上起床到現在,可能已經經曆了很多匆忙、奔波。那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心隨時隨地找到那份從容和自在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什麼是禅修。大家就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一個很舒適的方式坐著,可以懶洋洋的靠在椅子上,可以盤腿,可以翹著二郎腿,也可以很恭敬挺直的坐著。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找到能讓自己身心安住的那份燦爛,找到自己本有的愉悅就可以。把眼睛閉上,把綁緊的腰帶放松,讓自己放松,告訴自己很舒服,告訴自己努力做到自在和愉悅,然後雙手放到臉部,耳朵,頸部做個推拿,捏捏耳朵,搓搓臉,揉揉頸部……(靜坐中)
當你用盡全力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就能從這件事情當中得到收獲。所以當我們碰到問題,或達不到我們理想的狀態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抱怨別人。因爲今天那個果,就是自己以前種下的因導致的,抱怨別人也沒用。就像剛才我教大家打坐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沒感覺,甚至沒有這樣去做,那是因爲你的心一直留在外面,不相信別人,所以你就不會有收獲!
有句話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有智慧的人,當他聽到一句有道理的話,就會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當中把它運用起來,最後得到很大的收獲。一般的人,聽到這個道理之後,做了兩天,然後就扔在一邊不去管它了。然後別人提起來,他又做兩天,之後又不做了,這叫若存若亡。那根基最低淺的人是什麼樣呢?他聽到這個道理要哈哈大笑,簡直是笑掉大牙!
今天有什麼樣的結果,取決于你以前種下什麼樣的因。同樣的,未來你想得到什麼樣的果,取決于你今天種下什麼因。今天,羅亞帝爲我們提供這麼好的條件,讓我們來聞道,那我們在這裏有沒有好好地聽課?如果你覺得是被老板叫來的,覺得無所謂的時候,那你的人生永遠不會改變。如果你永遠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做事情,那會産生什麼結果?人家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你以前的那種思想讓你走到今天,但也許今天之後讓你失敗的,也就是你那固有的思想。一個智者,他總是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孔子見到老子的時候,他說這個世界上如果要用一樣東西來比喻老子的話,那就是天上的龍。見到它頭的時候,你見不到它的尾;見到它爪的時候,你見不到它的身;見到它呼出的氣的時候,你卻不知道他在何處。也就是人家說的“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樣的一種姿態。你看那個時候孔子已經是功名成就之人,卻能用這樣謙卑的心來向老子學習。而我們在學習上,在交朋友中,我們的心打開了多少?放下了多少?專注了多少?如果你專注20%,最多只有10%的收獲,你專注50%,最多只有30%的收獲。真的,這是我自己很有感觸的!很多父母都在問該如何教孩子成長。我就經常跟他們講,讓孩子去了解偉人,了解偉大人物的一生是如何走過來的,他們碰到困難時是如何去面對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隨時隨地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就像現在,也許你坐在這裏腰酸背痛,也許你早飯還沒吃,也許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處理……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就像我昨天來到這裏,今天就有叁四批人約我。關鍵是你的心如何安住在當下,在各種各樣的選擇當中,你如何抉擇自己,決定著你未來的方向。如果你不能以這樣的一種心態來面對的時候,你就很難找到那個自己。決定我們未來的,不是天上的玉皇大帝,不是上帝,不是真主,也不是佛祖。那個人是誰呢?是自己!所以要相信自己,要從內在不斷挖掘自己的寶藏。禅修就是這樣一個從自我內在不斷挖掘寶藏的過程。
我記得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有一個乞丐,每天在街邊坐在他的一個破舊的箱子上,見到一位先生,就說先生可憐可憐我吧!見到一位女士,就說女士幫助幫助我吧!當他無數次伸出手之後,最後一句話都懶得說了,每次就把那個破盆子提一提,提一提。有一天,有個人問他:“你坐的那個是什麼箱子?”乞丐說:“一個破箱子,沒什麼稀奇的,我幾十年一直坐在這個箱子上。”這位先生又問:“你可不可以打開讓我看看?”當他把這個箱子打開的時候,發現裏面竟然裝滿著一箱寶藏,一箱金銀!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跟那個乞丐一樣,自身內在擁有無盡的資源,擁有豐富的寶藏,但是我們不相信自己,永遠拿著碗到外面乞討:給我一點錢吧!給我一點時間吧!給我一點健康吧!給我一點知識吧!給我一點能量吧……我們永遠伸著那個碗,在當那個貧窮的乞丐。實際上我們內在有無盡的寶藏。
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人很貧窮,身上一無所有,然後他來求佛陀。他說,佛陀啊!我貧困潦倒,我沒有福德。佛陀跟他講,如果你想富有,就去布施呀,布施可以得到富有報!他說,可是我什麼都沒有如何去布施呢!佛陀說,你身上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布施。大家知道是什麼東西嗎?其實有很多很多,比如眼睛,當你的眼睛用柔和,善良,真誠,友善的眼神注視著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的時候,大家會感覺到怎麼樣?溫暖、誠意、理解、交流,是不是這樣?你們看別人時,是用什麼樣的眼神呢?是真誠的,還是躲閃的?眼神也是一個強有力的能量!當你有一個座位,你可以把座位讓給別人;你可以通過自己的手腳去幫助別人。比如我們課程結束了,你可以幫忙把桌子整理得非常有序,把凳子擺放得和我們走進來的時候一模一樣,這也是一種布施呀!甚至你走路的姿態都是一種布施。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東西可以布施,只要你有一顆布施的心,布施無處不在!大家想過沒有,當你通過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眼神和言語不斷地去實踐這樣的一種布施的時候,你身邊的那個磁場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我對你不斷地布施的是愛,不斷地想你所想,急你所急的時候,你還會排斥我嗎?你還會遠離我嗎?當我們用什麼樣的行爲往這個世界上,往這個土壤裏種種子,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種西瓜肯定長出西瓜,種南瓜肯定長出南瓜,種西瓜不可能長出南瓜,這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原理。但是我們往往不是這樣,我們往往是種西瓜想得到南瓜,種芝麻想收到地瓜,總是因果顛倒。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我們都期待身體健康這個果,但大部分人都在種什麼因呢?黑白顛倒,徹夜不眠,一群朋友帶著去狂歡,爆吃爆飲,不去運動,心態不好,等等。這樣我們怎麼會得到健康的果呢?得不到的!這種狀態所得到的是痛苦的果。也許現在我還年輕,我精力旺盛,我還可以讓自己透支,沒關系,但問題很快就會出現了。所以請大家用手捂住胸口,做一個深呼吸,告訴自己:我要得什麼果,就要種什麼因。深深記住這一點,當你未來想得那個果,現在就要種那個因,當你想讓這個朋友和你的關系很好地和諧下去,那你就要種和諧長久的因;如果我們和自己家裏人的關系不和諧,就是我們沒有從那個果去定那個因。當家庭碰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所有的問題都強加給別人,而沒有從自身去反省自己。
看過《亮劍》的都知道,李雲龍跟他太太就是因爲生活方式不同,社會層次不同,文化理解不同而産生很大的困擾。如果你很想得到你所期望的那個對象,覺得他很有修養,覺得他長得很帥或很漂亮,但是你們的文化,出生等等各方面沒法達成共識的時候,千萬不要追逐這樣的人。如果你欽慕對方的修養,那首先要提升自己內在的修養。如果不想去提升,又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暫時得到了也很快會失去。爲什麼古代強調“門當戶對”?就是因爲雙方的生活狀態決定著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只有兩個人的生活狀態越靠近的時候,這個家庭才會越和諧,各自才會找到內心當中最清涼自在的狀態。現在我們生活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內心都很躁動,這躁動源于壓力過大又無處排解。我們每天都像老牛一樣,拉著磨辛苦地往前走,但是我們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理想。我們都希望人生當中心想事成,時時吉祥,萬事如意。但最後發現什麼都不如意,不吉祥,也什麼都得不到,我們活得很辛苦!如何從這樣的辛苦狀態裏去調適自己呢?那就需要一份情調,一份自在、安住、開闊、理解和珍重。要做到這點,就要我們懂得如何去付出,如何去給予,如何舍棄,如何去關注。
禅是什麼?禅也叫禅那,或冥想,就讓我們煩躁的心安住下來,讓自己融入當下去感受。也許我們的身體在跑,在不斷勞作,但我們那份心永遠是清涼的。有很多著名的詩句都可以說明這一點,禅宗有句話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想像我們在山路上走到水的盡頭時,坐在山上看著雲從山底慢慢升上來,可以看到天地之間的萬物,感覺到很舒服很自在;“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爲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在田埂采菊花的時候,把頭擡起來,看到悠然的南山高高地聳立在天的邊境,看到雲朵在南山中間飄揚;“手把青秧插滿田,擡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插秧的時候是往後退的,在太陽照射下,水裏面看到倒影的太陽印在水上面。以上這些都告訴我們,要用一種超然自在,享受當下,隨時隨地接受當下的心去做每件事。我們有…
《成爲自己生命的主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