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人往往這樣,等到果現形了才來抱怨、恐懼。實際上不用抱怨,因爲現在這個果就是你以前所種下的因造成的。未來你要達到什麼果,你現在就要種什麼因,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規律。但是我們人不相信這一點,所以往往都會背離事物的規律去做事情。
所以因果真的是一點都不會欺騙人的,我們不要把它想得很迷信,認爲去燒了多少高香我才有多少財富,今天燒了高香我未來才有什麼。我們單從現世因果就能發現,我們今天的起心動念就會影響到未來的果,如果我在這個人身上不斷去投入,不斷付出,不斷給予,不斷關照,那他就會越來越離不開我,這也是一種因果關系。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你只有這麼一點時間,你這個時間往哪裏投,哪裏就會回饋到你身上。時間付出去哪裏,哪裏就會給你這方面的回饋,真的,這也是一種因果。
如果你每天早早回家,把時間投入到家庭裏面去,你會發現你的家庭會特別的溫暖,和睦,有人情味。如果你幾個月都不回家一次,一天到晚在外面泡著,每天晚上回到家裏孩子也睡了,太太也睡了,家裏到處都冷冰冰的,早上他們還沒醒的時候你又爬起來走了。這樣孩子會對你有感情嗎?你對家人會有感覺嗎?沒感覺,你只不過是回去睡覺,睡醒就走了。所以在哪裏投入,哪裏就會給你回報。更不要說叁世因果,叁世因果有更宏偉的思維。
當然,這樣一種思想,這樣一種看待事物的基本規律,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懂,只是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們要修行。我們坐在這裏,大家把所有的心放下,去進行自我內在心智的提升,讓自己的身心不受外在的幹擾,安住在當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平常時候很多想不到的,平常時候沒注意的,平常不了解的,這個時候都出來了。這種出來是你的身心受到一定局限,或者說你的身心得到一種甯靜和自在的狀態裏面所産生出來跟平常不一樣的心智。
我們所說的禅修不是每個人都能體驗得到的,你如果說沒有安住這個過程裏面,你永遠體驗不到它的喜樂。所以我們照明法師前幾天在那裏講,當你得到禅定境界喜樂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間上任何東西的美都沒辦法跟它相比,你吃最好吃的東西,玩最好玩的東西,去體驗什麼樣的體驗,他說都沒辦法跟它相比。
你看佛教幾千年以來,那麼多師父爲什麼不想還俗,爲什麼不想結婚,正是因爲這種修行的快樂永遠超越名和利,超越金錢和財富,超越家庭的狀態,所以他們才能在深山老林的寺院裏面一輩子呆下去。但我們體驗體驗不到的時候,就永遠不明白它裏面的真谛。
所以如果我們通過每一次的禅修把自己的身心慢慢修煉成那種境界的時候,你就發現生活當中真的無處不充滿著快樂。這種快樂會影響你的生活,會影響你的心態,會影響你原來看待問題的那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養成之後,你的境界已經是超越一般人了。當然了,每個人的思想格局都不一樣,有的人只關注身體,有的人只關注家庭,有的人只關注事業,有的人可能關注的層面會更大,覺得他的人生使命跟這個行業,國家,整個人類,乃至整個地球都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那這種人不管把他放在什麼樣的位置裏面,他都能找到自身的地位。只要給他一個平臺,他會把這個平臺運用到極致,這種人他是沒有限製的,你給他多大平臺,他都能展現他多大的能力。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煉,不斷提升,不斷自我蛻變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人生就是一段路程,或者說一個過程。你今天在做這件事情,就把做這件事情的狀態修好,明天面對那樣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把那個問題解決好。但是要記住,任何東西都是有缺陷的,你不要把它想得十全十美。當你走那條路的時候,這條路你就忽略了,當你走這條路的時候,那條路你也沒辦法走,不可能全部顧及得到。這裏面就看你用什麼方法去運籌,有的人可能會把各方面都布點出來,這也是一種方法。
所以我覺得作爲企業家,或者說作爲一個企業的高管人士,要有這樣的一種思想格局,用這樣的一種人生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
第二個,我想講一講人和人之間的愛。一直以來,西方式的那種愛,我們自然就想到了夫妻之間的愛,子女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父母之間的愛,老板跟員工的愛,這都是一種愛。甚至我們愛自己的身體,愛世間的萬事萬物,實際上也是一種愛。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愛”跟佛教講的“慈悲”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當你把“愛”跟“慈悲”去比較的時候,就發現愛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錯綜複雜的關系在裏面,而慈悲給人的感覺更柔軟、更慈祥、更祥和,你們發現沒有?所以一直以來,在我的思想裏面我更喜歡慈悲。
我們前段時間推薦大家看了一本書,裏面就講到:“佛陀是慈悲的,他不和世間的任何事物抗爭,他只是安住地接納一切萬物。”從某一個角度來講,“愛”就應該是一種接納,一種包容,一種對待事物的喜悅欣賞的狀態所産生的一種行爲。所以我覺得愛是讓人家感覺到一種幸福,是一種微笑,是一種看待問題、欣賞問題和接納問題時從內心裏面發出來的喜悅。你們有沒有發現,當你想到一個你愛的對象,或者說想到一個你欣賞的物體,想到一個你曾經開心的過程,你就會從內心裏面升華出一種非常柔和的心境,然後你就會因爲這樣的一種心境而産生一種從容自在的祥和的微笑,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就是愛。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包容。理解,從來不會指責;理解,而不會去抱怨;理解,不會産生恐懼;理解,他就不會怨恨。真的,人和人的關系當中,你都能用這樣一種思想去思考和看待問題的時候,你所碰到的所有的矛盾和沖突都會化成一弘清涼的泉水,讓你感覺到內心從裏到外得到洗滌。當我們有恐懼的時候,我們看到問題都會受到限製。“愛”這個字眼是很美的!爲什麼當初我們能跟另一半走在一起,一起生活,我們曾經是有愛的。但爲什麼走到後面就沒有愛了,只剩下彼此之間的矛盾,只剩下互相指責,甚至只剩下仇恨?爲什麼我們不會去想想曾經有過的美好?這就是因爲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少用愛去關注對方,用愛去看待我們的長輩,用愛去看我們的子女,也沒有用愛的心態和觀念去看我們身邊跟我們一起奮鬥的家人,包括我們的員工,我們身邊的客戶。一個公司有愛,裏面就充滿著喜樂;沒愛,就只剩下利益和鬥爭。
當這種愛從內心當中升華起來的時候,會在你的相貌上直接表現出來。當你有愛的時候,你的眼神看待人家時的那種柔軟,就會讓人家感覺很舒服;當你沒有愛的時候,你眼神看到別人身上都是那種赤裸裸的利益關系。你今天對我好,我明天會對你好一點,或者你今天爲我幹活,我明天就多發一點工資給你。就是那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那不是愛。我給你多少錢獎勵,那不是愛,只是因爲你爲我們公司付出,因爲你爲我們做了多少業績,然後我給予你這樣的一種獎勵,那不是愛。所以愛是身體跟身體的對接,是心跟心的碰撞,那是一種沒辦法用言語表達的。可能我看著你的時候,我能接觸到你的心靈,然後彼此之間的那種會心一笑。就像佛陀把禅宗的心法傳給迦葉尊者時一樣,佛陀拈著一朵花在那笑的時候,迦葉尊者也對著他微微一笑,他那個心法就傳過去了。就像我們所說的“心有靈犀一點通”。
你們有沒有發現,當你在別人面前展現那種心態和神情時,人家不用語言多問,直接就能感覺得到。所以我們講愛是無處不在的,包括你的一個眼神,包括你全身那種柔軟和放松的狀態,都能體現愛的境界。想想看,如果一個公司裏面很和睦,大家相處在一起,一起工作,就像天天在春遊一樣,或者說天天在做一些非常開心的事情的時候,那大家會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很多人都講,我的員工老是被人家挖走。當然,首先很多人都是以利益爲基本前提,但是如果相同的工資,人家能把你的員工挖走的話,那說明你這個公司裏面沒有愛。沒有愛的時候,人家在相同的報酬裏面就能把你的人挖走。甚至有一些人甯願到別人那裏去拿少一點工資,也不願意呆在這裏,那說明我們這裏的人際關系很緊張,或者說是非鬥爭很嚴重,呆在這裏很難受。這樣的一種氛圍人家就不願意呆。如果你是女士的話,有沒有想一想爲什麼老公老不願意回家?因爲家不溫暖,因爲家裏養了一只母老虎,老是要咬他,他不舒服,不舒服他就不想回家。
我們有一個BSE的同學,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她有兩個孩子。她說,兩年前她老公一到晚上10點沒回家,她就不斷打電話,不斷追問,不斷找他問題。有一次他老公10點鍾就回到樓下了,但他甯願呆在車上一直呆到12點才上樓去。這個事情給了她一個深刻的教訓。然後她就跟她老公攤牌,她說從現在開始,不管你到外面去做什麼,我再也不過問,甚至你在外面彩旗飄揚,我這個家裏的紅旗也不會倒。她這個心態和思想一改變了之後,她先生每天只要把事情一處理完之後老早就趕回家,因爲他覺得家裏很舒服。
所以你們有沒有發現,當你在家裏不斷指責對方,不斷抱怨對方的時候,那個家是不溫暖的,不溫暖,他是不願意回家的。本來在外面應酬很累,做事情很辛苦,就想回到家裏能找到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甯靜的場所,能找到一份溫馨和和諧,但回到家又被伴侶不斷指責,不斷抱怨,不斷找各種問題,那你想想看,那他還願意回去嗎?所以甯願在卡拉OK,甯願在娛樂場所泡到他沒辦法泡下去了,才回家,真的就是這樣的。
我們上次在杭州參加了一個關于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分享會,裏面就講到,他說愛是什麼?是沒有條件的。沒有條件到什麼程度?就算對方給你戴綠帽子你也要愛他;把你家裏所有的財産賭光了你也要愛他;把你的房子賣掉只能住草棚你還是要愛他。那種愛才是持久的。你們把自己身邊的人審查一遍看看,如果真的是這樣你還能愛對方嗎?如…
《用開闊的心經營事業,用簡單的思維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