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美的!所以他們不再需要這些。如果一個畫家,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這個畫的境界裏面去的時候,他也不覺得一定要有婚姻才能得到生命的圓滿。當然,我不是在這裏呼喚你們不要有家庭,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解讀生命的真谛不是只有我們大部分人所認爲的一種方式,這不是唯一的道路。
當我們內心當中得到圓滿的境界時,不一定要每天跟朋友去喝酒,每天要唱卡拉OK,每天要打牌,每天要聊天。對于很多人而言,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感覺。那是一種什麼狀態?那是因爲我們心裏浮躁,所以才需要這些更浮躁的東西來填塞自己。就像你的口味很重,今天吃一個辣椒,明天要吃兩個辣椒,後天要吃叁個辣椒,或者要吃口味更重的東西,這樣不斷增強,你吃起來才有味道,才能找到感覺。實際上我們人的欲望就是這樣。
所以真正的喜樂就是來自于你對自己內心的降服。在靜的狀態裏面去感受生命的真谛,那種境界不是我簡單告訴大家你就能感受到的,只有你自己去體驗它才有感覺。我這幾年當中感受最多的就是隨時隨地覺察自己處在什麼樣一個狀態裏,坐禅也好,喝茶也好,講課也好,跟別人聊天也好,永遠你的身體在哪裏,你的心就要在哪裏,心在哪裏,快樂就在哪裏找到。我們站在臺上,不是說人家給我們鮮花、掌聲就能找到快樂,不是的。站在臺上的鮮花掌聲只不過是幾秒鍾而已,真正的生活是在隨時隨地的行住坐臥,點點滴滴當中。爲什麼我們倒在床上會睡不著覺?爲什麼我們吃多了還不知道自己肚子飽了?爲什麼我們每天跟同事在一起,卻不了解他?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把心放在那裏。沒有把心放在那裏,你就沒辦法欣賞到生活各個方面的美好。你如果能把心放在那裏,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面,你都能找到一個很美妙的境界。
我前幾天看到一本書,裏面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它說“佛陀是慈悲的,他不跟任何東西産生抗爭,他只是慈悲地安住當下”。你們知道這句話的內涵嗎?不跟任何東西抗爭。大家想想看,生活當中所有讓我們受挫,所有讓我們難受的東西是怎麼樣來的?就是我們不斷在指責,不斷在抱怨,不斷跟外在的世界産生抗拒。當你抗拒,你會變成刺猬,你刺了別人,別人就會反過來刺你。當你接受的時候,那是一種包容,像大地一樣的包容萬物,像天空一樣的接納一切,那種狀態你就發現任何矛盾在你身上全部都能消解掉。
我經常打一個比喻,我說大海當中有兩艘船,如果兩艘船都沒有人碰在一起你們說有沒有事情?沒事,如果一艘船有人一艘船沒人還是沒事,因爲他找不到指責的對象。但是當兩艘船都有人的時候碰在一起會怎麼樣?就是你指責他,他指責你。你說誰對誰錯呢?況且大海當中不像馬路有斑馬線。我們生活當中是不是處處都是這樣?再怎麼樣,你也可以找出千萬般理由;你再對,他也可以找出你的不足。當你跟別人鬧別扭,産生矛盾的時候,無論如何你都會首先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去指責對方,是不是這樣?一個巴掌能拍得響嗎?一定要有一個對接口才能拍響。
我經常跟他們講,我說你走在馬路上,突然間被狗咬了一口,你會趴下去把狗咬一口回來嗎?有沒有這麼蠢的人?沒有吧。但實際上我們經常幹這樣的事情,就因爲別人罵你,你要還他,別人打你,我要報仇,要把他殺掉,是不是這樣的對接現象?就相當于被狗咬一口,又趴下去把狗咬一口回來。我們經常充當這種角色!所以有人說,我們人活著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己欺騙自己,欺騙別人,最後被人欺負。
真正的智者,能降服自己的內心,永遠能保持一個甯靜祥和的狀態。那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首先知見要正確。我們爲什麼會有迷惑和困擾?因爲我們不了解事物的真相,不了解事物存在的規律。因爲不了解,所以産生不正確的見解,産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認識就會引導我們錯誤地看待人的一席生命。那事物存在的規律到底是什麼?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組合而成。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東西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一個種子種到地裏面去要發芽需要水、土壤、陽光、空氣,四個條件是缺一不可。只有四個條件具備了,那個種子才能發芽。只要四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每一樣事物的生起都是由衆多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
所以我們要去思考,我想人生幸福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條件?我想事業成功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條件?我想身體健康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條件?每一樣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來到我們身邊,都是我們自己種下了因,才結出來今天的果。你如果想未來得到什麼果,就要看現在種的什麼因。佛教裏面講的因果關系,很多人都覺得是一種迷信,實際上這就是事物的規律。你違背了這種規律,種了不好的因,得到不好的果,你不能去抱怨別人,只能去接受它。同時,當你去接受,就會把這個果化小,當你不能接受的時候,它就會不斷再放大,最後遮住你的雙眼,讓你無法面對。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一種規則,你不相信都不行。
佛教裏面講到的因果規律,就告訴我們人生當中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我們了解之後,就知道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這種智慧如何去産生?我們要先降服自己的內心,能夠冷靜地思考我們存在的規律,然後看清問題發展的方向,該如何去把握它。你如果不能從這樣的一種思維裏面解脫出來,那你永遠活在迷惑之中。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規則。你背離了這種規則,最後得到了報應就只能怨自己。
所以禅定當中的第一個修法,叫做“靜中禅”,就是將自己的六根封住,好好地安定下來,去降服你自己的身心,你就能找到自己未來想要的東西。實際上這樣的一種身心靈的降服,就能讓我們人生在各種各樣的十字路口,你都能抉擇一個最佳的方案去面對它。
但是我們要記住一點,不管你今天在什麼樣的位置,叱咤風雲,呼風喚雨,你有多大的權力,那只是一個過程;不管你今天多麼卑微,多麼不起眼,還是一個過程。我們今天長得再莊嚴,我或者長得再醜陋,都會過去。明白這種思想之後,我們就不會因爲今天我得到了,就爲之狂喜,明天失去了,就爲之憔悴,因爲一切的存在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當明白這個理之後,我們就能非常自在灑脫地立足于天地之間,不然的話,我們每天都會活得患得患失。今天領導要來,我要怎麼樣准備讓領導對我誇獎多一點,明天那個領導來了,我怎麼樣去巴結他,以後讓我升官。
當你追求名的時候,你就成爲名的奴隸;當你追求錢的時候,你就成爲錢的奴隸。被名利、錢財所驅趕著走,你永遠不是你自己的主人。所以我們活得很累,我們活得很苦,我們做什麼都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就是因爲我們內在的欲望太強大了,驅趕著我們的身體沒有了自己。所以要活出自己,要成爲自己靈性的主人,就必須要時刻反省自己每做一件事到底爲了什麼。
我就是經常這樣去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今天做得再好,隨著時間它都可以過去。不管你今天做得再不好,隨著時間也會過去。真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今天讓你升官,你就在那個位置上好好把事情做好;今天如果你不能上去,那你也在這個位置安心下來把它做好。當你的心安住下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時候,接下來有更多位置等著你。
做生意也一樣的,你如果隨時隨地都能讓你的客戶得到更好的服務,更多驚喜的時候,他就成爲你忠實的客戶。實際上在生意場上真的就是這麼回事。我們平常都在想,我錢投進去如何才能得到更多。這裏一個最基本的方面,只要把你的服務對象服務好之後,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來到你身邊。
我在五年前來到桐鄉濮院香海禅寺,當時我們叫叁輪車到香海禅寺,連濮院鎮的叁輪車司機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但在短短的五年內,我們投放了六千多萬的資金把香海禅寺的第一期工程完成,我們又沒有産品賣,沒有銷售,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實際上就是不斷用心去服務,去付出。對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不斷地滿足他們,給予他們的東西不斷超出他們的期待。可能他來到這裏想得到兩分的收獲,但我們給他五分的驚喜。所以他們一個人回去就會帶十個人過來,十個人回去就會帶一百個人過來。2007年,我們舉辦了一次亞布力佛商論壇,當時全國各地來了有1500多個企業家。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就是靠不斷去付出。我們平常都會産生一種誤解,總覺得付出就是失去,不是的。當你在不斷付出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會來到你身邊。
有這麼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陰間有兩個小鬼要來到人間投胎,閻羅王就把它們叫到面前,他說人世間有兩個重要的崗位,第一個崗位,你不用付出就可以不斷得到東西。第二個崗位,你永遠在付出。你們知道第一個崗位是什麼嗎?在這個世間只有拿到沒有付出得是什麼人?就是窮得一無所有的人,所以他只能得到不可能付出。第一個小鬼就跳起來,說我要永遠得到,結果他來到這個世間就當乞丐。第二個崗位是什麼?就是富翁,他東西多到不能再多了,他不需要得到了,所以就不斷地施舍。你要知道,當你能夠施舍的時候,你不但是一個物質的富翁,也是一個精神的富翁。只有能施舍的人他才能得到更多。一個貪婪,永遠要想得到的這種人,即使他物質上很富有,他的內心也是很貧窮的。你們仔細想想看,在這個世間能把企業做到很大的集團公司,他都是不斷地給予。只有這樣的人,他的名望,他的事業才能遍布全球,這是一個事物最基本的規律。
我記得有一期的《讀者》上有一篇文章,裏面說你如果想變成世界級的富翁,第一個要修煉的是什麼知道嗎?布施。就算今天你窮得一無所有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布施。用什麼東西布施你知道嗎?微笑!你可以把你的座位讓給別人坐,也是布施。當別人提…
《禅修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