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人生▪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東西提不起來的時候,你可以幫他提,也是一個布施。只要我們有布施的心,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如果我們企業的老總有一顆布施的心,並帶動大家布施,財富就會彙集到你這裏,你們相信不相信?只要你不斷地付出,所有的東西都會回到你身邊,你的産品質量、品質也是一個布施,你知道嗎?你超出消費者的期待就是一個布施。你給予別人最好的服務,那種微笑,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是一個布施。你對你的工人真正做到把他當作你的父母一樣對待,也是布施。你們看過《喬家大院》嗎?那個喬致庸對他的掌櫃,到年終的時候,把他請到最重要的椅子說,然後給他磕叁個頭,那是磕什麼?祖宗才能這樣磕的。他把他最重要的,業績做得最好的掌櫃當成祖宗來跪拜,那也是一種布施知道嗎?

  很多人經常講,企業做不好,企業沒有人才,産品研發不起來,什麼東西做不好,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就是因爲我們沒有布施的心。別人給我們創造財富,我們卻希望所有的錢都裝在自己的口袋裏,買別墅、買好車、買金銀項鏈、買LV的包,什麼東西都要把它裝在自己的身上,不願意對你的員工做一點點的付出,他們能誠心誠意的在你這裏幫你做事情嗎?不行的。

  我前幾年去學BSE,在學遊泳的時候我發現一個道理,當你想把水湧到你身上的時候,那個水是往外流的;當你把水推出去的時候,水卻是往內湧的。真的是這樣,我們人世間的很多規律就是這樣背離的。當你把錢財撒出去的時候,人才就會彙集在你身邊,幫你創造更多更多的財富,這也是企業文化的一個核心的理念。你讀透了這個道理,你就能大富。所以人生的道路上,所有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抉擇。你事情做不好,你家庭不幸福,你人際關系不和諧,你身體不健康,你所碰到所有不幸都是誰把它們吸引來的?我們第一個要反思的就是自己。不是師父在這裏說教,實際上我每天每時每刻,當我們寺院碰到問題的時候,我第一個就是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好。只有反思,你才能找到根源,只有反思,你才能更好地成長。你不能反思自己的問題,你永遠找不到根源。

  雖然我們講人生是一個過程,不管你現在多年輕,不管你現在多漂亮,不管你現在過得生不如死,都是一個過程。但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走好,就像今天我在這裏跟大家上課,可能在無數次的課程裏面,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點。當我專注在這裏跟大家分享的時候,不但你們得到收獲,同時在跟大家分享的過程當中,我自己也能找到一種快。這種快樂來自于此時此刻我的心有沒有跟我的身體在一起,把身心放下來跟大家進行沒有約束的分享。只有這樣你的身體才處于解放的狀態,佛教裏面叫做“解脫”的狀態。當你在生活,工作,每時每刻都能處于解脫狀態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只有解脫,你晚上才能睡得好;只有解脫,你才能欣賞生命的品質;只有解脫,你每天才能活在天堂裏面;只有解脫,我們才能欣賞生命存在的價值。

  你如果每天把自己綁得死死的,你就成爲一個柱子,成爲一個僵屍,手腳放不開,那就很難受。當一個人難受的時候,會吸引什麼樣的環境?吸引難受的人,吸引難受的事情,吸引難受的事業,難受的一切的一切,都會跟著來。負面的人就會吸引負面的東西,正向的人就會吸引陽光的東西。成功的人大都是正向的人,不成功的人大都是負面的人。這個世間永遠是這樣,正面和反面永遠是相輔相成。當我站在你們面前,你們看到的是我的前面,但你知道嗎?當你看到我前面的時候,我的背後是不是跟著來了?當我的手伸到前面的時候,你們看到我的手心,手心下面是手背;當你坐在凳子的上面,凳子翻過來是不是凳子的背面?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的,你不要認爲你選擇了正面就沒有負面,負面是跟著正面來的,就看你正面的力量夠不夠大。今天看到大雪紛飛,有人會想,我明天不能去幹活了。但你想想看,很快雪會融化,冬天來臨春天就即將不遠。所以人生就是這樣一種抉擇,你積極樂觀,就能看到正面的東西。

  我們如何調服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人生想要的境界?不是別人給我們,是我們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我們禅修中的第一個“靜中禅”,首先就要我們從這樣的一種思想狀態裏面去覺醒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我們要從什麼樣一個角度去進行思考呢?我們普通人只看我的職務如何能升一級。我覺得那個眼界太低了;今天賺一千萬,明天如果能賺到兩千萬,那我就能心滿意足了。我說這種思維還是太局限了。站在這裏的這個和尚,可能你們會認爲他只是在管一個寺廟。當初我來到桐鄉,設計我們大殿的時候,我到臺灣去考察了很多寺院。因爲臺灣的寺院走在我們大陸的前面,他們的弘法很現代。到那以後我頭腦裏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假如我的寺院在臺灣,我如何找到自己與衆不同的模式?雖然現在兩岸還沒有統一,我們還不會碰在一起。但我想十年之後,很可能就會碰在一起。如果我沒有自己獨特的模式,那就沒有立足之地。

  所以我在探尋的時候不是只看佛教,我看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甚至我們中國革命史,西方哲學,都在了解。西方心理學我也在讀,我現在還是上海交大EMBA的學生。爲什麼我要了解這麼多東西呢?實際上就是要打開自己的思維局限,不斷從更高、更遠、更大的角度去思考。你如果沒有站在一千步的那個位置,你就很難了解五百步的狀態;沒有站在五百步,就很難了解到一百步。未來願景的實現與否,永遠是跟你方向遠大與否息息相關的。

  所以作爲一個企業的掌舵人,你的思想格局要遠遠超越這個行業的現狀。我經常推薦他們去看一本書,叫做《2050年》,推到50年之後,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當人類曆史跨入50年之後,我們這個行業會變成什麼樣?作爲一個企業的掌舵人,如果你沒有這樣一個遠大的願景的時候,你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好今天的事情。

  作爲佛教,很多人都覺得佛教的思想是最好的,只要了解這個就已經足夠了。我說不行,除了了解佛教,你還要了解其它宗教,還要了解各種各樣的人文知識,科學知識。我發現現在管理思想最優秀的就是企業文化,所以我們看《基業常青》,我們看《卓越的領導人》,我們讀各種各樣的企業管理。所以我們成立了讀書會,讀書會讀各種各樣的書,這個月我們就在讀《日本最優秀的叁個企業》這本書。這裏面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你沒有遠大的目標和方向,你現在就不知道如何去走。

  所以我們要經常問自己叁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第二個問題是:我在哪裏?第叁個問題是:我往哪裏去?當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處于什麼樣狀態的時候,你就很難知道你現在在什麼位置;當你不知道現在在什麼位置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你的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去走。企業也是一樣的,你不了解你的企業,你就不知道你企業現在的位置;不知道現在的位置,你就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願景。一個人也像一個品牌,一個企業也像一個人。

  今天早上,我跟幾個老師在那裏聊什麼叫平衡,我說平衡就是一種製衡。就是這個世間任何事物存在的一種相輔相成、相互製約的狀態。有個老板跟我講,他下面的員工很難管理,有的人心態很不好,有的人這樣那樣。我就跟他講,你不能糾結于“好”和“不好”,也不能糾結于“善”和“惡”,不能糾結于這樣的一種是非觀念裏面,不能糾結于你對某一個角色的感覺。我說你的公司這麼大,你就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大家仔細想想看,這個社會的生態如果失去平衡,就會災禍連連。我上次在海口,有個公司開年會的時候,他們的一個營養師跟我講,他說如果生産出來的洗面奶會把我們臉上所有壞的細菌都洗掉的時候,好的細菌也無法存活,因爲沒有壞的細菌跟它抗衡,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養藏獒,但其實藏獒離開了西藏,沒有了它的天敵狼和豹,它就不叫藏獒了。

  古代那些王朝出現暴動,大都是因爲失去製衡,要麼是奸的太突出了,要麼就是忠的太突出了,所以失去製衡,失去製衡就會産生暴亂。

  你看清朝末年的時候爲什麼出現那種狀態呢?就是因爲所有的錢財,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上。很多人沒有土地,沒有飯吃,他們就會起來鬧革命。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的,如果將來走下去,所有的資金、所有的錢財、所有的財富都集中在極個別人手上的時候,社會不安定就會産生。

  所以如果我們手上擁有很多財富,那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學會如何把它施舍出去,讓這個世間保持一個平衡,我們才有能力享受這個財富。這種思想我們平常很少去想,但是在生活當中它處處存在。

  接下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內容,叫“動中禅”。禅修是讓我們通過六根去了解自己的內心,去解讀生命真谛的存在規律。而動中禅就是讓我們在行住坐臥、飲食起居、言談舉止,時時處處都處在禅定當中去感受它。就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聽課,等一下回去睡覺,吃飯等等都能感受那個過程。當你在吃一根蘿蔔的時候,你有沒有聞到蘿蔔的香味。當那個蘿蔔放到嘴裏,你的上牙齒跟下牙齒咬住它的時候,它所流出來的汁我們有沒有感覺到?如果你沒有感覺到,即使到現在你吃了無數個蘿蔔,你還是沒有真正品味到那個蘿蔔的味道。我們很多人活了這麼久還是白活,因爲我們沒有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

  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你每天也只能睡一個床,不管你擁有多少的産業,你只能每天吃叁餐飯,甚至有時候什麼都不吃。也有人只有一碗稀飯,一碟鹹菜,就覺得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味的。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能消費多少東西?這個理念明白之後,你就知道如何去定位自己的人生。我們很多東西都是被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所推動著走,最後我們就失去了自己。

  有個朋友打了一個比方,他說…

《禅修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