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促使而成的?欲望!人家說欲望就像一堆燃燒的火,不斷炙烤著你自己,而且還燙傷著別人。
你看看電視劇《蝸居》裏面,那個人她就是拼了命想要房子。她老公吃快速面她都叫他不要吃,應該吃筒面,筒面放到開水裏燙燙就吃。她老公就說,他有好幾個月都沒吃快速面了,聞到那個面的肉香都會流口水!爲了那個房子就這樣去過生活,多麼無奈!我總覺得生活真的就看我們自己以什麼樣一個心念來解讀,你就會出現什麼樣一種生活狀態。
佛學的思想要求我們正確地解讀生活,正確地看待事物,正確地跟自己的內心産生對接。我們不能正確解讀生活的時候,就會被一切事物千差萬別的事相所困擾,不清楚自己處于什麼樣的一種狀態和位置。所以我們每天都活在遊離、失落當中。我們對這個世間到底了解多少?我們內心當中總是希望有一個永遠不變、固定存在的東西。就像兩個人交朋友,希望能夠結婚,結婚之後能夠白頭偕老,但最後剛剛結婚沒幾個月就鬧離婚了,這是怎麼産生的?跟我原來的理解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反差呢?爲什麼會這樣?這就要明白一個道理,就像這張桌子,剛開始做出來的時候,也是很漂亮的,但是在使用當中它慢慢的不斷在碰撞,不斷在幻滅,總有一天會整個都壞掉的。那你說是我的心對這個物質的解讀不對呢?還是這個物質展現在我面前的狀態不對呢?
關于這點,佛陀跟國王有一個對話。他跟佛陀講:“我60多歲了,發現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臉上的斑也越來越厚,身體都走不動了,死掉以後會往哪裏去呢?”佛陀就問他:“你10年前看到恒河和現在看到恒河的感覺有什麼區別呢?”國王說:“沒什麼大的不同。”佛陀又問:“那20年前呢?”他說:“也一樣的。”佛陀又問:“你最早見到恒河是什麼時候?”國王說:“我3歲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看恒河。”“那3歲時候看到的恒河跟你現在60歲看到的恒河有什麼不同?”他說:“是一樣的。”佛陀問:“你以前看到你自己的身體是什麼樣一個狀態?你現在看到自己的身體又是怎麼樣一個狀態?他說:“那老多了!”“那是你的身體在老呢?還是你的覺知性在變化?”我們都認爲自己老了,自己要死了,自己不行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産生恐懼。對死的恐懼,對這個世間的留戀,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放不下,但是真正解讀透我們內在的覺知性以後,你發現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們的覺知性沒有因爲某一個物體而産生變化,只不過我們的身體在變異而已,我們3歲跟現在不一樣,20歲跟現在也不一樣,爲什麼有那麼多不同?佛陀要解讀一個思想,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所接觸的物質也在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的覺知性。從這一點來看,即使我們老了,死掉了,我們的覺知還是不會變化,這就告訴我們生命是永恒的。
現在用物理學的實驗來講,水燒開了變成了霧,冷凍了變成冰,霧凝結了變成雪。這個雪、冰、霧和水,雖然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狀態不一樣,但實際上它的實質是沒有變化的,結構沒有變化。同樣的,我們的身體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內在的覺知是不會變的。就像前面那個國王講的,他3歲看到恒河的感覺和現在看到的感覺還是一樣的。60多年過去了爲什麼沒有變化,就是我們的覺知沒有變化。這就是禅宗裏面經常在解讀的:如何回歸到我們清淨的本性,如何提升我們清淨的如來性。這種如來性就是我們的覺知。
我們前面講過,睡覺的時候你感覺被東西壓住了,手動不了,身體動不了,你很恐懼,實際上那個不能動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攀緣心”,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對這個世間解讀的一種狀態。就像說我見到你,我覺得你的相貌很莊嚴,你的笑容很美,我很喜歡,那是我的攀緣心在解讀這個物體。攀緣心所展現出來的,它不是我們真正原本清淨的本性。我們要修行、要體驗、要回歸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原本清淨的境界。回歸了那種境界之後,你發現內心當中沒有恐懼,沒有障礙了。你內心當中那種清淨、自在、喜樂的狀態就像泉水一樣的隨時冒出來,你做什麼事情都能不違背事物的規則去運行它,而且很容易成功,就是因爲你對一切問題都産生一種喜樂的狀態。我自己就很有感覺,每一次站在講臺上,面對這麼多人,我該怎麼樣來解讀這個群體?比如他們對我的講話沒反應,他們在那裏打呼噜,他們老是跑出去接電話,他們有的人拿著包就走了。如果我老是看著這個場面負面的東西,那我後面的話就不想講了。可能本來講得激情澎湃的,後面都不想再說下去了。那是什麼?就是攀緣心在解讀東西,沒有回歸到自己原本清淨的本性。
實際上禅宗裏面講的“開悟”就是要打開這樣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打開了之後,你發現你身上的能量千百萬億倍地增強。像佛教史上著名的兩位詩僧:寒山和拾得,原來是個文盲,但開悟之後,竟然可以作詩,詩作得很好!很多禅宗的祖師大德原來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人,但當他開悟之後,那種境界別人根本是無法達到的。就是因爲他把內在潛在的湧泉穴給打開了,所以生命之水就從那裏迸發出來,這種現象太多了。還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他原本只不過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就像當地的一個農民一樣的,一字不識,天天勞作,贍養他的老母親,這樣的一個人。但最後中國佛教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甚至現在影響世界,就是慧能大師的影響。這是什麼狀態!實際上我們要想真正體現強大的能動力,就需要開發我們自己內在這個層面的東西。
像現在很多成功學,他們也想開發這些東西,但是他們用什麼方法?一天到晚教你我要錢,我要車,我要房子老是教大家去想我要我要。結果要了半天最後學費被老師賺走了,自己什麼也沒要到。這裏面我們就要明白一個道理,當我們沒有從內在去開發潛在的自我覺知的本來面目的時候,我們身上展現出來的能量肯定是有限的。
經常跟很多藝術家在一起對話的時候,我就在想,爲什麼有的藝術品在經過曆史長河的淘汰之後,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能解讀它,沒有人能超越它?他們是在怎樣的一種狀態裏面去完成這個作品的?大家有沒有到法國看到那個微笑的蒙娜麗莎?現在很多人去模仿,但要達到那種逼真的境界做不出來。它永遠那麼微笑,永遠那麼安詳。是靠什麼做出來的?就是用生命去解讀。當你內心當中産生這樣一種靈知之後,用你的身體去體現這種狀態。你看梵高作畫的時候,他哥哥給他一點錢,他把生活費留下之後,剩下的就全部用來買塗料。沒錢買塗料的時候,就憋,憋,憋到錢一到,他就到塗料店裏去買很多很多,連筆都不用,直接用手去塗寫!那種生命內在的爆發,一切東西都可以作爲他的工具去體現,這是什麼境界?真正好的藝術品是沒辦法用手、用眼睛、用頭腦去分別的,那些能分別的東西都是垃圾知道嗎!
爲什麼現在很多人寫出來的東西我們不願意看?因爲裏面沒有靈魂;爲什麼我們一件事情做不好?因爲我們沒有用心;爲什麼我們生活不快樂?因爲我們永遠徘徊在外面,不會去欣賞生活;爲什麼一篇詩,一篇文章會讓那麼多人流淚?因爲他用心去創作的,當你對接上的時候,你的心跟他的心是呼應的。你看一些好的作品,我們看了就會深深的受到裏面所解讀出來的那樣一種境界所震撼。
我以前講課的時候也想做PPT,也想要准備什麼什麼,最後這些東西做出來了你就發現你都不想講。你如果越往下講,後面的人聽得就越昏昏欲睡。因爲你在賣弄,不是你生命內在裏面體驗和解讀出來的東西,人家聽得肯定要睡覺,因爲不是他想要的。你們有沒有理解到這樣一個層面?我上次去交大的時候,他們一個老師叫李濤,他是南京大學商學院的一個教授。我在交大講課,他也在交大講課。他說師父你賜我一個名字,我也要一個法名。我說你這麼聰明,就叫慧海,智慧如海。他經常跟我打電話一起分享,他說:“我這麼多年來,還被清華大學列爲十大講師之一,但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當你完全沒有拘束,從內心當中流露出來的東西,才是最能感動人的。”你如果打個PPT告訴大家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人家沒感覺,人家只不過是用耳朵和眼睛來了解它,不會用心去感受。可能我拿筆記本記了下來,但回去以後把筆記本往那一撂,生活還是照常不變,所以這種狀態就沒有感覺。
我這幾年在各種場合都一直從內在去訓練自己這樣的一個層面,講出來的東西一定是自己很有感覺、很有體驗,而且自己很受用的一面。這樣去跟大家分享的時候,真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的解讀、心靈的碰撞、心跟心的交流。這樣的一種交流才會産生共鳴,這樣才會有收獲。也只有這樣去交流的時候,我們這個過程才會有意義。
我們在生活當中如何去貫徹禅修?實際上只要你隨時隨地時刻用心去察覺自己,你就發現你每時每刻都能保持很良好的狀態。你吃飯吃得很香,睡覺睡得很甜,做事情時也能專注地把它做好。如果說碰到哪一些緣分沒有成熟,或者我們沒有做好的時候,你也會在那個場合把它放下。然後把新的東西拿起來,又可以把它做好。這樣我們就不會每天活在惶恐、障礙、恐懼、不安之中。真的,生活就是這樣,你用什麼樣一顆心來解讀,你的世界就變成什麼樣的世界。
當我們家庭碰到問題,企業碰到問題,生活碰到問題,身體碰到問題,朋友碰到問題,平常人第一個反應都會把所有的問題強加給別人。好像說我們禅修班沒辦好,這是慧雲的事,這是慧安的事,就是你們沒弄好,或者說是他們廚房不配合,把所有的問題都強加于別人。但仔細想一想,所有問題的根源都在于我自己。林敏跟我講,師父啊,在甯波有人說香海禅寺壞話,說香海禅寺衣服怎麼怎麼不好,說香海禅寺做的什麼什麼不對。我說那很正常啊,因爲我自己不是佛,不是一個圓滿的人。不是圓滿的人肯定就有弱點…
《行住坐臥悟禅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