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容世間之事 化寰宇之大▪P2

  ..續本文上一頁們容大的品牌叫做金納斯。我們的觀音菩薩被稱爲“東方維納斯”,聽上去還挺有淵源。”爲什麼觀音菩薩被稱爲“東方維納斯”呢?因爲她在西方人眼中象征著東方女性的圓滿境界。不管是哪個寺裏的觀音菩薩都非常漂亮,這種漂亮讓我們不敢亵渎,使我們內心中升起一種崇敬的情愫,使我們願意屈膝而跪。這種漂亮並不是來源于表象,而是來自于一種難以言說的攝受力。如果尋根問底,這種力又是來自于哪裏呢?

  我們知道,觀音菩薩有一部經叫做《普門品》,經中說道,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我們仔細揣摩一下這句話:如果要度化的人是個農夫,她就現身化作農夫;如果是個讀書人,她也會化作讀書人的樣子來度化他。也就是說,他度化別人的方式是按照被度化的對象能夠得度的條件而進行變化的。你們在跟客戶對接的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別人跟你說,我的企業遇到什麼問題,你是不是會說我以前也有過這樣的問題,然後再告訴他用怎樣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其實溝通的藝術就是那麼簡單,爲什麼我們還會常常找不到對接的點呢?爲什麼會感到自己和別人生活在兩個世界中呢?爲什麼不能試著了解別人的思想觀念呢?因爲很多人都習慣了自行其道,各掃門前雪的思維和行爲模式。心理學家研究說,在普通人的日常對話中,有70%左右的內容都是在自說自話,對方的內容你根本都不會去顧及的,那就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了。

  昨天,我聽了稻盛和夫講課的視頻,他說到婚姻時這樣形容:“婚姻,是毫無理由地接受。”是不是這樣的呢?無論你的另一半做出什麼過分的事情,你都要接受。這是什麼?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完全放棄自我觀點和執見的愛。因爲愛在開始的第一刻就充滿了盲目性和不可知性,如果能夠把這樣的包容綿延下去,婚姻才能夠得到幸福。但凡我們有所要求,我們的婚姻就不會理想。

  西方就曾經有人說過:“愛情就是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包容。”對于喜歡探求愛的本質的人而言,無條件地付出就是其本質。當你的愛情、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你就把這句話設定在自己的手機屏幕上就行了。天天看著它,你家庭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爲什麼會不幸福?就是因爲我們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不一致,所以兩者才會矛盾重重。如果你本身的觀點是包容,是忍讓,即便對方有再多的觀點,兩個人也吵不起來。

  我有一次在某地遇到一位婦聯主席。她外表看起來好像很陽光,很積極,但實際上八年以來天天失眠,都是借助安眠藥在維持睡眠。仔細看,她的臉都是青黑的。我就和她分享了一則關于“空船理論”的寓言故事。從前,有一個年輕的農夫,性子暴躁。一天,他劃著小船,去鄰村運送貨物。那天烈日當頭、酷暑難熬,農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劃著小船,希望趕緊完成任務,以便能在日落之前回家。突然,農夫發現,對面駛來另外一只小船,溯流而下,向著自己快速駛來。眼看兩只船就要撞上了,但對方絲毫沒有避讓的意思,徑直撞了上來。農夫大發雷霆,跺著腳斥罵、詛咒、喊叫,但是任他怎樣叫囂,對面的船依舊沒有避讓,終于兩船重重地撞在了一起。此時,農夫徹底被激怒了,他厲聲呵斥道:“你會不會開船,這麼寬的河面,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當農夫定下神來,仔細審視對面的小船時,他吃驚地發現,船上空無一人。他斥責、嗔怒的對象,僅僅是一條被人遺棄的空船而已。

  很多時候,你總是覺得自己說什麼都是對的,對方也認爲自己是對的,對和對碰在一起,爭執就産生了。這世間的種種矛盾,歸結到一點是什麼?就是“不容”,不容就産生了種種不和諧的聲音,不容就産生了種種矛盾,不容就沒有辦法把事業做大、家庭經營好。所以,我們是“容大人”,就要用容大的思想去思考,要打開自己的心量,有容乃大。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了一個空間,你就只能在這個有限的世界裏去思考、實踐,自然而然的,你就會畫地爲牢。

  爲什麼我們的客戶不能與我們長期合作?爲什麼我們的員工總是流動,總是留不住人才?就是因爲施舍、奉獻的意識還不夠。你想想,如果這個房間裏已經放滿了家具,再讓你重新設計,難度不是比設計空房間要大嗎?如果你要布置一個會場,就必須先要把與會議無關的東西給搬出去。

  我們遇到種種瓶頸,就是因爲原先你的心裏、腦裏已經裝滿了東西,思維的成見、習慣、作風、行爲模式,這些東西一直左右著我們,限製了我們的發展。

  所以,要幸福,要成功,關鍵的因素就是容大提出的這個“容”字。“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高度,是與佛相遇的必經之路,也是走向無限的不二法門。

  那個婦聯主席聽了我這個比喻之後,我又跟她聊了幾次,困擾她八年的失眠竟然不藥而愈。這不是我給她下了什麼藥,我只是將她自己引向“容”的開闊,“空”的自由而已。

  這也就是我們禅修中經常提到的“內察”,或者說是“觀照”、“覺知”。就是向內去了解自己,療救自己的心靈。爲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有些物質會導電,有些則不會?這就取決于物質自身了。一塊塑料導電了,它去問木頭自己通電的原因,木頭是不能夠告訴它的。所以一個人幸福與否、成功與否,終究要向內察。別人責罵、譏諷我們的內容,如果恰恰是自己所缺少的東西,那麼你就會感到特別的難受、不平;如果你的內心是豐足的,那什麼言辭、問題都不會影響到你,你會一直感到非常快樂。

  十年前,別人說我長得像一只長頸鹿,我照照鏡子,發現自己確實長得就像長頸鹿,所以不是很開心。但是今天別人無論說我像長頸鹿還是竹竿,我都只會付之一笑。自尊心強的人,別人只要稍加指責,就會很容易動怒,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不斷地修行。修行是什麼?就是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行爲、思想、言語。

  比方說,我們要讓顧客買東西,就要不斷地讓你的員工在你的面前做産品銷售的練習。這個人這樣銷售,那個人那樣說,在互相的對比與學習中修正自己的銷售模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這種練習是什麼?就是修行。

  我時時都會提醒自己,我不是賢者,也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一個有缺陷的人。既然有缺陷,就要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地努力。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說自己是一個聖人,是一個完美的人,我也會在自己的心裏打下一個問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只不過他有一個特長或者是品質值得我們向他去學習,這就是“見賢思齊”。不要把任何一個人想成是毫無瑕疵的人,否則終歸會讓你大跌眼鏡。但是,我們的人生道路中,應該要有無數個老師。他的表情很安然,是我的老師;他很有慈悲心,也是我的老師;他善于灑掃庭除,更是我的老師。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叁人行必有我師”了。

  叁、依法養己生 緣空修禅行

  當你的思維能夠對于萬事萬物做最圓滿的理解與思考時,這就是你幸福人生的開端了。爲什麼不圓滿呢?因爲我們習慣把局限的東西視爲完美的,把生滅的東西視爲是永恒的。在這裏,大家恰恰忽視了一個事物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運動、變化、無常、生滅得原理。把世間的事物視爲是永恒、不變、靜止、常住的,那就如同是指鹿爲馬一樣地可笑了。

  那麼事物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好比說你今天買了一個很漂亮的木雕,拿在手裏把玩,感到愛不釋手,想要把它一直傳承下去。你似乎認定它會永遠像你今天看到的那麼新,那麼吸引人。你根本不會去想,有一天,它可能會被蟲子蛀壞,有一天它可能會被小偷偷走,有一天它可能會被沒收。當那一天真的來臨的時候,你就會感到非常傷心、失落,甚至像猩猩一樣地捶胸頓足。殊不知你在看到它的第一刻它就已經在壞滅的過程之中了。異、滅是每一個具體物質的最終宿命,人也好,物也好,都是一樣的。

  傅大士寫過一首有名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四句看起來像是大反話,卻真正在提醒我們生與滅之間、有與無之間、動與靜之間無時無刻不在轉變。手裏拿著的鋤頭會永遠都在嗎?身下騎著的水牛會永遠都行走嗎?在你的眼中,可能橋梁比水流要堅固得多,因爲水似乎總是在流動的,而究其本質呢?百年以後,水不是還在那裏流淌,而橋梁早已壞滅了嗎?

  事物並不像我們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單一。正反兩方面都是同時存在的。你的先生如果不追求美的東西,那麼怎麼會被你的美貌所吸引呢?他既然追求美的東西,那當你衰老以後,他是不是會有不忠誠的可能性呢?你看到一個男士幽默風趣,其他的女人也一樣感受得到,一樣會被他吸引啊。如果你只是想接受其中的一面,而不接受另一面,那你怎麼會幸福呢?所以,要怎樣經營自己的婚姻,怎樣獲得幸福呢?還是要將自己的心打開,讓它看清這個世界的基本原理,而不要注目于自己的甜蜜或者苦痛之中不可自拔。我在這裏,就推薦《平凡的世界》、《絕對的隱私》、《合理的出軌》這幾本書給大家看,書裏面對于婚姻的本質以及婚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分析都比較透徹。

  我爲什麼要給大家推薦這些書呢?無非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一定有一些根本的至理是要靠自己去參悟的,悟透了這些道理、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這樣才能使你自己的人生走向幸福的彼岸。如果總是執著于錯誤的觀念,一己一時的得失,是不可能用俯視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格局沒有打開時,自然也就只能與幸福擦肩而過了。

  世間的規律說到底不就是“成住壞空”,或說“生住異滅”嗎?這個規律早在古希臘的司芬克斯之謎中就已經完全地揭示出來。獅身人面的司芬克斯是巨人與妖蛇所生的怪物,他有人的頭、獅子的軀體,還帶著翅膀。司芬克斯生…

《容世間之事 化寰宇之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