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念:超越謗議的心靈護法
你們知道嗎?我第一次到香海禅寺的時候,周圍已經全部都是荒地,雜草叢生、鳥雀習集,完全是一副廢頹不堪的模樣了。只有一片殘破的叁門殿孤單地立在那裏。我們在五年之內籌到了將近6000萬的資金,才把這個寺院的第一期工程蓋成。如果要將這裏全部按照願景蓋好,注資將近要5個億。你們說,後面未完成的工程要怎麼樣做得起來呢?師父是不是很傷腦筋呢?我們說,其實一點都不愁。爲什麼不愁?因爲一個“愛”字。當我們不斷地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回過頭來,關心、支持、呵護我們呢 ?這就是愛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千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了。
你看我們的小冊子,印了97萬冊,在4年的時間內,無量無邊地發出去。我們的短信集每天給有緣人發出一條,每個月就要發23萬條。我們又爲什麼要堅持這樣做呢?韓總讓你們大家來看這寺院經營的理念,這倒並不是我們做得有多麼好,但是可以作爲一種思維方式來借鑒。這樣相互學習,我們才能把愛的事業做得越來越好。
我們成立了讀書會,每個月都推薦一本書,然後用這本書來影響我們身邊的人,讓每一個受衆的心永遠跟你在一起。每年,我們都會問候有緣人,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這在我們現在的企業管理理念中叫做客戶管理,或者說是售後服務。主要是要考慮你的客戶有什麼需求,他是需要你圍繞在他身邊呢,還是需要你幫他解決問題呢?想其所想,急其所急,這就是我們服務行業存在的意義了。
你們會發現,客戶基本上都是鎖定在某一類人身上。如果他相信你,就會把一生的美容都交給你。那麼如果別人把一生的美容都交給你,你能不能做到用一生去呵護這些人呢?幫助他就等于是在幫助你自己,你爲他們做美容就和給自己做美容一樣。如果把對客戶的每一次美容護膚和服務,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臉進行服務的話,你的客戶就不會離開你,自然每年都會買你的卡。甚至還會介紹他身邊的朋友來做你的客戶。這其中的理念就是我們要把別人當作是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像愛護自己、尊重自己一樣來愛護、尊重他。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齊物論”的道理了。
但是很多人做事情的時候經常背道而馳。很多不法的商人用欺騙顧客的方法或者是一些惡性促銷的方法來诓騙客戶,認爲反正能騙一批是一批,把他口袋裏的錢變成自己口袋裏的錢就最好。所以你們會發現,爲什麼客戶會不斷地流失掉,爲什麼我們的員工發不了獎金,爲什麼客戶跟我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因爲你沒有能夠齊物,沒有能夠把別人和自己當成是真正平等齊同的,沒有真正用心去服務,而把生産者、消費者的角色定義爲了是一個天平的兩頭,仿佛非得損害他人的利益,才能夠利益自己。是這樣的嗎?不能以消費者的需求爲需求的人,一定都會很快在市場中消亡的。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就是讀不透。我們只會注目于別人一個月開了多少家店,利潤增長了多少,卻從不參詳參詳別人能夠持續做多久,別人能夠利益到多少人。這幾年我這也參加過很多美容課程,竊以爲美容業關鍵還是要做得長,而不是做得大。當你在做長的過程中把這個齊物的理念給讀透了,把每一個客戶都服務好了,自然而然就能做得大。當你這裏門庭若市,已經容不下那麼多人時,那就自然而然會開第二家店了;你的員工獎金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就自然會介紹越來越多的姐妹到你的店裏面來工作;當你的人馬增加了,你的店就可以開得多,這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原理。那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
如果我們會有很多很多抱怨,很多很多不理解,很多很多做不到的事情,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對待事業的心量不正,念頭不正。念頭不正,就會影響我們的言語,我們的面相,耳朵,眼神,舉止,都會展現出來。所以你們要想把生意做好,首先要有正信,全心全意服務每一個人。
我們爲什麼要說“相愛”,關鍵就是人與人相互之間的理解和關心,要將自己的心打開和別人去對接。如果你沒有傷害別人,沒有妨礙別人,別人怎麼可能向你吐口水呢?這是不可能的。時間萬物皆因因果相繼而生,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原理。
四、寬容:幸福人生的安心法門
觀音菩薩修行的法門是什麼呢?是予樂拔苦、救苦尋聲。這個法門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嗎?並非如此。觀世音菩薩的美麗法門勸導著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將寬容、慈悲在自己身體力行中體現出來,從行動坐臥中流露出來。當你變成觀音時,你的信衆就會無窮無盡,你的事業也就能做到無量大。
你想想看,在中國哪怕是黃口小兒,你把他招進來問:你知道觀音菩薩嗎?他肯定會回答說,知道啊。但是你如果問他,你知道釋迦摩尼佛嗎?他卻不一定能夠知道了。爲什麼觀音菩薩有那麼多人信仰?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愛護、供奉她?就是因爲她是慈悲。什麼是慈悲?慈就是給予別人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讓別人快樂,讓別人遠離痛苦。那是一種什麼狀態呢?予樂拔苦不就是幸福的狀態嗎?
你對別人有要求,你就不幸福,你對別人有索取心你就不幸福,你對別人有這樣那樣想法,你就不幸福。那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哪呢?正來自于我們“容大”這兩個字,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容是什麼?是包容、大度,大度的人是樂觀的人。他更容易得到幸福,他有博大的心胸,隨時隨地都處在愉悅的狀態,這就是幸福,這就是我們理想的人生,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期待的善果。
所以,你們有沒有發現,管理,實際上只要你把自己管理好了,別人都會跟著你做。當你連自己都管理不好的時候,想要求別人那是很難的。所以,作爲管理者,首先要“克己”,然後才能帶領別人做事情。最好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你自我管理十分,才能要求別做到五分,這樣就會更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德行。你的行爲和道德一定要相輔相成,互爲促進。
所以,我認爲韓總提出用萬手觀音的理念,去開一萬家店;用觀音叁十二相的理念去體現每個分公司不同的定位,我覺得很佩服。如果真的能夠踐行這樣的願景,將會廣種福田。
五、信淨孝和:踐行正命,觀念在先
接下來我想分享的是韓總提出來的“信淨孝和”四個字。他跟我分享了這四個字以後,我覺得很有意思,爲什麼呢?
信,可以解釋爲相信,誠信。提到誠信,很多人都知道誠信第一,服務至上。很多店也都會寫這個字,是吧?那我們有沒有從內心當中對誠信和服務這四個字産生真正的認同,甚至將它們深化到我們的潛意識裏面呢?有沒有用我們的行爲表現出來呢?如果沒有,那僅僅寫在那裏裝裝樣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信,也可以說是要求我們沒有要求地去相信別人,然後堅守那一份承諾,踐行承諾。所以《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說你要成道,“信”就是根本依據,也可以在信的基礎上生成一切善根。因爲萬事無信不入,就好比如果你不相信這個醫生,哪怕他是華佗在世,也很難治好你的病。
我們都知道《韓非子》當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扁鵲見蔡桓公。故事說,扁鵲去見蔡桓公,曾說:“您的皮膚間有點小病,不醫治的話,恐怕要厲害了。”桓侯毫無察覺,認爲是扁鵲在胡說,就回答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桓侯說:“醫生總是這樣,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作爲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觐見,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肉裏,不醫治的話,會更加嚴重下去。”桓侯還是沒有理睬。扁鵲走後,桓侯又一次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觐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腸胃中,不醫治的話,會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鵲走後,桓侯愈加不高興了。再過了十天,扁鵲望見桓侯,轉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表皮,用熱水焐,用藥物熱敷就能夠治療;病在肌肉裏,用針灸能夠治療;病在腸胃裏,用湯藥能夠治療;病在骨髓裏,那是要命的事了,我沒有辦法了。現在他的病已經在骨髓裏,所以我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侯果然渾身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去了。這就是“不信”造成的悲劇。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爲不信任別人而妄自揣度,最後造成惡果的,難道是少數嗎?
只要有“信”作爲這個母親,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東西都會在土壤中生出來,所以“信”是我們一切因緣發生的前提,是我們達成圓滿人生的第一個門檻。
你如果要讓每一個客戶都相信你生産的産品,要怎麼辦呢?首先你要自己試用,證明它的效果。然後讓我們的員工使用。接著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使用,如果大家都認爲是好的,那麼自然而然,你的客戶就會趨之若鹜來購買你的産品了。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用,只是嘴巴裏說這個産品有多麼好,那麼連自己都尚且不相信,又如何讓你的客戶相信呢?
我在外面去講課,從來不會誇誇其談,而只是分享自己思考和總結過的東西以及踐行過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得到受用。如果我自己都沒有體驗過,自己都不認可,自己都沒有收獲和改變,這種話說出來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信是一切的根源,信是一切美好的契機。
我現在也在聽一些企業管理的課,如果你想成爲一個大公司的總裁,那麼一定要從你的心量和格局上去修,你不去修,你的店開不好,你的事業也做不大。別人說你一句,你就整宿整宿睡不著覺,一天到晚在琢磨這個人說我壞話到底什麼意思,那你就只有痛苦的份兒了。如果你的心量拓寬了,那麼無論旁人說什麼,甚至拿把刀來坎我,那我跑掉就好了,根本不會去在意,只要沒有被他追上,那我還是活的很自在,是不是這樣呢?
曆史上…
《幸福鎖鑰 常在我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