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了,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自殺。我說,你想一想,假如你現在沒有失戀,和那個男孩子結婚了,有了孩子,那個時候才發現有問題,導致家庭破裂,那個時候你要承受的痛苦,比你今天失戀的痛苦,恐怕要大得多吧。
我們碰到問題之所以會那麼糾結,就是因爲我們的格局、心量太小,看待問題還局限在某一個程度上沒有打開。你們仔細想想看,一個工人流失相對于你企業破産來講算得了什麼呢?企業破産跟你今天開著車在馬路上出了車禍,兩個手被鋸掉相比,那又算得了什麼?正是因爲我們的痛苦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所以我們很容易被看似嚴酷,而實則幸運的現實所左右。你應該可以發現,其實人生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于我們的心量,是我們自己看待問題的視野太小了。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心量就只有這杯水那麼小,那一粒小石子扔進去都會激起千層浪,但如果你的心量像大海一樣開闊,哪怕是再大的東西扔到裏面去,恐怕也不會有多大的動靜。就像黑洞一樣,它哪怕吞噬一座城池也不會有一點響動的,是嗎?
作爲一個企業掌舵者,如果總是站在是非執著上去看待問題,覺得這個人聽我的話,我就要對他好;這個人不聽我的話,我就不重用他。這樣其實是不可取的。因爲這裏充滿了“我”的執著,“我”的想法,充滿了個人的偏執。當我們這樣看待問題的時候,就會被某一個固定的角色所幹擾。所以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掌舵者應該要超越善惡、邪正、是非的格局。你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既不是邪也不是正,既不是有也不是空;因此就不要把自己定位爲善惡、正邪、是非的判斷者和裁決者。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什麼樣的人都能爲你所用,什麼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什麼樣的人都能夠得到包容和接納。那你的團隊還愁沒有人才嗎?
如果你總是有分別的觀念在心中作祟,就會發現自己苦惱極了。這個人有一點缺點,你恐怕就疾言厲色,無法容忍。一個人可能能力很強,但不服從你的領導;也可能某個人做事情很精進,但就是生活上臭毛病一大堆。你可能總是在期許有這樣一個人:一切的真、善、美,一切正向的東西都在他身上得到體現,而沒有一點缺陷。你說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呢?不可能有。海德格爾將人稱爲“有死者”,因爲人終究是要滅亡的、有局限的個體,他不是神,既不能永恒,也不可能完美無缺。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觀照自己,特別是在別人說我們壞話,攻擊我們,不斷給我們造成困擾的時候,更要靜觀自己的心,是不是生氣了、憎恨了,當我們集中力量關注自己的狀態的時候,一切負面的情緒就會立刻消失于無形。
敵人、冤家、債主,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因爲我們的缺點自己是看不出來的,只有敵人、冤家、不斷給你造成挫折的人,才可以使你身上所有的缺點曝露無疑地展現出來。那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弱點、問題所在。這樣的人對強者來講是最好的老師,對弱者來講就是一個無底的深淵,看你自己如何面對。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就會敢于挑戰自己,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自信,它就會讓你毀滅。尋找幸福的人間世 - 賢宗 - 賢宗博客
四、自信:正信自身,敬信他人
既然談到了“自信”的重要性,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經濟大蕭條的時期,有個小男孩恰好需要一份工作。每個應聘的地方都在排著很長的隊。應聘那天,他六點就到公司招聘處。但盡管他去得那麼早,那裏還是已經排了20多米長的隊。他靈機一動,就寫了一張紙條,交給負責招聘的小姐。她看到紙條之後微微一笑。最後這個男孩子被錄用了,而且只錄用了他一個人。這是爲什麼呢?原來他在紙條上寫道:我排在第42位,在你沒有見到我之前,千萬不要決定錄用任何人。正是因爲他有足夠的自信,他覺得自己一定能做到,終于真的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昨天晚上,我們寺院裏的一個義工給我發來一條信息說:師父,我們今天晚上分享了一個主題,是“自信與狂妄”。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我回給她一條信息說,當你的內心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正道,這時候你所展現出來的形式叫自信;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頭腦混沌,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的狀態就叫狂妄。簡單來說,自信跟狂妄的區別就在于你是否擁有清醒、光明的頭腦。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擁有這樣的頭腦呢?你可以常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往哪裏去?正是這種對于生命本質的追問,使我們得以開化、睿智、清醒。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去問問自己: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在市場當中處于什麼樣的位置?我在家庭當中處于什麼樣的角色?我能爲朋友做什麼?如果你在家裏是個父親,就要給予子女慈愛;是兒子,就要對父母盡孝道;是丈夫,就要對伴侶進行呵護。我經常在很多場合跟各位在家的朋友講,男人呵護女人是天經地義的,因爲男人是乾,女人是坤。男人對女人要寵,女人對男人要敬。當你指使你的男人的時候,你就把地變成了天,那你的家庭就不會幸福;你是個男人,卻不會用寵愛、呵護去對待你的伴侶,那你的地就會變成天。這是宇宙的規律,你沒辦法顛覆。所以還是必須要有愛。當你有愛的時候,會發現對方做什麼你都能理解和包容;你如果沒有愛,就會發現對方醜陋得讓你無法面對。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喜歡畫畫的人,他的畫畫得奇醜無比。當他的太太跟他一起去參加繪畫交流會的時候,他畫出來的畫實在很難看。但是每當他畫好之後,他的太太都會把他的畫當國寶一樣小心翼翼折疊起來,拿布包起來,然後一直珍藏好。難道他的太太這麼多年來就不知道他的畫有多少價值嗎?但是她對她先生就是如此地敬仰。即使他畫得再不好,她也認爲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畫。我們如果是那個太太,有沒有這樣去仰望我們的先生呢?如果沒有的話,那麼你的家庭不幸福是很正常的,不能怪別人,怪就怪你自己。
反過來講,作爲先生,你有沒有寵愛你的太太呢?你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裏那個乾隆皇帝,他有很多寵妃,這個使小計,那個找矛盾。本來他統治一個國家已經夠忙夠累的了,他的很多嫔妃還不斷給他找麻煩。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他處理得很好,這個妃子不開心了,他去哄哄這個;那個不高興了,他又想辦法去安撫那個。實際上這裏面就體現了“寵”的道理。作爲男人,如果你也總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就不會有大丈夫那種容納萬物的心量,自然也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在這個世間,一切的快樂都取決于你的付出,而一切痛苦就是來源于你的索取。索取不得就會感到十分懊惱,索取成功了也會時時有憂患的感覺,生怕哪一天一不小心就失了財、失了名位。在家庭中,只有你把自己的角色做好了,學會奉獻,學會包容,家庭的問題慢慢才能得到解決。當你不能這樣去要求自己,而總是不斷指責別人的時候,那你的地獄之門就打開了,就只能每天就在痛苦中裏煎熬。
既然道理是那麼簡單:只要你願意爲對方去付出,家庭必將是美滿的,那麼我們爲什麼沒辦法理解呢?就是因爲我們的心量還不夠開闊。人家對我們不客氣,心裏就起伏不定,晚上都睡不好覺,甚至一個月了還在記仇,還沒有從痛苦裏解脫出來。這是爲什麼?我經常打一個比方:當你的內心當中是一堆柴火,一點就會燃燒起來;當你的內心當中是一潭淨水,火自然就燒不起來了。這個世間客觀的苦惱本來就有那麼多: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五蘊熾盛,如果你還不趕緊把自己的心修行成水,那如何還能求得清淨,求得幸福呢?
你如果是一個億萬富翁,我在街上碰到你,罵你是個窮光蛋,你會有感覺嗎?不會,你只會覺得我是神經病。但是你如果真的是個窮光蛋,衣衫褴褛的樣子,別人說你這個袖子都破了的時候,你就會很想要買一件名牌穿,來顯示一下你是富裕的。如果有個人每次都說你是窮光蛋,你就會發怒,會跳起來。爲什麼呢?因爲你知道自己確實很窮,所以就生怕別人說你。但是生氣與否真的就在于你實際擁有財富的多寡嗎?如果是這樣,在古代,孔子、老子、濟公法師,不都應該要感到自卑了嗎?所以,真正使你的內心感到豐足的還是自信。
孔子稱贊顔回說“一箪食,一瓢漿”,而不改其志,這才是內心豐足的表現啊。從前人們總是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胸中有了知識,即使沒有錦衣華服,也自然會有不凡的氣度。很可惜,這一點,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理解了。說起諸葛亮的時候,人們總是以蜀相的身份衡量他,說他相當于總理之類的,但卻不知道他一生勤儉,始終以“南陽野人”自居,始終懷念自己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陽”的美好時光。現在很多人一味追求名利,以爲有了名利自信自然就來了,這是不可能的。名利就像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無異于自戕。秦相李斯一度把名位看得非常重,爲了獲得名位,甚至不惜揮戈他向,殺戮同門;但是當他真的坐上了秦相的位置,沒過多久就犯事將要被腰斬的時候,他才追問自己的內心,發出了:“牽犬東門,複可得乎!”的感歎。難道一定要落到這種連生命都不保的時候才去回想自己白衣卿相時的單純嗎?還不如適時修煉自己的內心,使它盡快變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我曾經收到一張名片,是個香港人,他的名片印一頁還不夠,再加一頁,前面一大排,後面一大排,其實實質性的頭銜就那麼兩到叁個。我就想,我如果要把所有的頭銜全部算上,也可以印兩頁,可是這有生命意義呢?你沒學問就是沒學問,不懂就是不懂,爲什麼一定要去裝呢?當我們內心沒有足夠的東西時,總是希望用外在的東西來襯托自己。所以人生當中要想得到幸福,首先要做的就是豐富你的思想,打開你的格局,讓自己從更高遠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千…
《尋找幸福的人間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