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刻甯靜 一片天空

  一刻甯靜 一片天空

  ——容大團隊香海禅修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轉變思維,收藏慧心

  在來到寺院之前,大家一定都對寺院的生活有過種種猜想。有些人想著寺院可能房屋老舊,木板踩著腳下會發出吱吱嘎嘎的響聲,空氣裏洋溢著了朽木發黴的味道;也可能到處都是蟑螂,蒼蠅滿目,老鼠橫行;更可能是物資缺乏,生活清苦,所以有人就帶了很多泡面過來。我們聽過很多人頭腦當中設想的寺院,形形色色,充滿意趣。當你把情況假想得越糟,來到這裏以後,可能會産生無限驚喜。這是生活中的一種情況。但是生活絕不僅僅如此,它並不常常能夠如你所願,並不能夠時時展現美好的結果。如果香海禅寺真的比你想象得還要破舊呢?你是不是就無法忍受了?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對于未來設想得越多,恐懼、挂礙、忐忑的情緒也可能越強,因爲你在今天,總是不能夠知道未來的樣子。那個叫做未來的東西,它住在明日的宅中,它的面貌往往是你費盡心思,也不能夠想見的。如果我們總是處在幻想未來的狀態中,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煩惱,日日不得安甯,跟別人講話顯得心不在焉,不平靜的情緒就會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我們身邊來。

  今天大家有緣來到香海禅寺,我希望帶給大家一種什麼樣的思考呢?我希望大家能夠思考安心的法門。亦即我的身體在哪裏,我的心就要在哪裏;我的心在哪裏,我就安住在哪裏。對于昨天,不要有留戀;對于明天,不要起貪念,心在哪裏,就住在哪裏,不生妄想,就是修行。

  金山昙穎禅師,在十八歲時遊曆京師,寄住在李端願太尉的花園裏。有一天,太尉問他道:“請問禅師,人們常說的地獄,畢竟是有呢?抑是無呢?”

  昙穎禅師回答道:“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如眼見空華,是有還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手搘河水,是無中現有,實在堪笑。如人眼前見牢獄,爲何不心內見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穎:“善惡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昙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禅師教太尉了心之法,即是“善惡都莫思量”。一顆心既然能夠見到地獄,當然也能夠見到天堂。如何見得?不生妄想,安住當下。如果這顆心連此時都收攝不住,反而思緒紛飛,身在萬有之中,而想參破無的真谛,這如何能夠做到呢?

  你們到寺院裏來幹什麼?就是爲了修我們的心啊。剛才照明法師教給你們很多方法,實際上所有的方法都是圍繞著我們的心來講的。我們的人際關系不和諧,事業不成功,家庭不美滿,所有的問題都是從哪裏來的呢?不都是由自己的心這方寸之地産生的嗎?本來,這個世界就沒有絕對的好壞,爲什麼今天你賺了一百塊會覺得不滿足?那是因爲你總是要和那每天賺一萬塊的人來比生活。其實各有各的過法,何必要把心放到別人的身上呢?爲什麼情人節的時候,你沒有收到鮮花就會不高興?那是因爲你要跟那收到鮮花的同事比。這本來也就是件芝麻大的事情,但是你就可能要上升到老公是不是愛你的問題上,賭氣去和你的先生爭吵,天天吵,月月吵,家庭還能幸福嗎?這還是因爲你把自己的心放在了別人的身上,因而要去計較的緣故啊。

  我們碰到困擾、碰到局限、碰到自己不能面對的情況的時候,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別人只會把矛盾越來越極端化,只有當你向著內在去觀照自己、改變自己的時候,才會發現你的世界瞬間變得光風霁月、鸢飛魚躍。

  要想達到這種境界,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觀念,改變我們接人待物的方式,最重要的,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思維來自于你的人生使命,一個人沒有使命感就很難改變你的思維。比方說經營一個企業,如果所有你製定的製度都是只面向職員而不製約你自身的,所有的企業文化都是糊弄人的,而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賺錢,這個使命會把你的企業帶向何方呢?這個人能幫我賺到錢,就跟他交往;那個人對我沒利,就不跟他交往,任何額外的付出你都不願意,幫人家一點點忙都滿心期待著明天他會給我多少回報。如果是這樣,你們想想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即使你盈利了,即使你一夜暴富,生活還是會很辛苦、很勞累,一個知心的朋友都沒有,因爲你總是唯利是圖。那麼你所吸引的肯定也是這樣的一群人,和你一樣唯利是圖、锱铢必較,有利益我就跟你交換,沒有利益你就滾蛋。這樣的生活可能是快樂的嗎?你可能安心嗎?可能成爲一個心靈自由的人嗎?

  造成以上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你做事業缺乏基本的道德使命感,僅僅著眼于利益。而這個利欲熏心的世界對于人本有的靈性的破壞實在是太大了,它教你喪失清淨的根性。而靈性一旦喪失,生活只能是充滿了欺騙與詭詐的戲劇,這實在是太辛苦了。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付出而不計較回報,利他而不求自利,他就能夠體會到幫助別人真的是很開心的事情。你們來到香海禅寺的時候,都會問我這個寺院這麼大,是如何建起來的呢?我們寺院又沒有産品去出賣,那如何讓大家把錢捐到這裏來呢?把這件事情做起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斷地付出,付出自己的服務,付出自己的智慧,付出自己的慈悲,讓來到這裏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開心而回,幫助別人實現他的夢想。

  我前段時間很喜歡送給所有的人一句話:“當你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回頭看看,你身邊的哪一個朋友這麼多年時間一直跟你走在一起,哪一個客戶一直沒有離開你,哪一個同事跟你一直從創業走到今天而沒有抛棄你,這是爲什麼呢?最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我們不斷地爲對方付出,我們所付出的剛好又是他所需要的,所以他一直在我們身邊,成爲我們終生的朋友。反之,如果我們兩個眼睛一睜開就一直想著索取,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事都不會按照我們心中所期待的效果那樣實現,基本上失望的概率比實現的可能大得多。一刻甯靜一片天空 - 賢宗 - 賢宗博客

  二、觀心體己,聆聽助人

  禅修中,我們總是強調要大家觀照自己。觀照什麼呢?坐在這裏,我是不是心不在焉?人雖在,而心如萬馬奔騰一般無法拘束。當你的心一直在外面的時候,你的心就沒有辦法跟你的身體在一起,那麼你坐在這裏就是一個屍體,沒有靈魂,沒有靈魂就得不到收獲。你甚至會感到心浮氣燥、坐立不甯。這樣的話,因爲沒有椅子坐,一會兒你就會覺得腳酸了,一會兒又覺得肚子餓了。一想到肚子餓了,肚子就越來越餓,越餓就越坐不安甯,越來越抵觸,看到法師在講課就會心生憎恨,看每一個人都不順眼。當我們與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東西都産生對抗情緒的時候,煩躁的心態就起來了。而當你産生這樣的心態時,跟誰講話都會像炮筒一樣,見到一個轟一個,那麼誰會願意跟你這樣的人來往呢?這樣容易浮躁,不懂得專注的人不但沒有朋友,事業上的合作夥伴也很少,他就成爲孤家寡人,也就很難去帶一個團隊,很難去承擔一個項目,最終一事無成。所以他一生當中永遠都在抱怨,永遠認爲自己對,別人都不對。這樣的人,誰願意跟他在一起呢?抱怨本身就是負面的,每次在抱怨的時候就像有人拿著一把刀在割我們的肉一樣,心裏總是感到非常難受,氣郁難抒。反之,如果你能夠一直展現出笑容,別人看到你就會很高興,就像冬天見到陽光一樣,非常舒服。見到這樣的人,你就感到很親切,願意跟他交往,也願意成爲好朋友,願意每天見到他,希望每天都能沐浴在陽光之中,自然而然的,這種人的人緣就會越來越好。

  無論你所從事的是否是服務業,你都應該學會傾聽。如果別人碰到什麼事情了,向你倒苦水,你要能夠很高興地聽,適時地給出肯定與建議。聆聽就是最大的認可,如果別人熱切地傾訴了半天,你卻面無表情,甚至還想著自己的事情,那怎麼能夠在人際交往中達到和諧呢?特別是大家從事美容行業,一般到你們的美容店消費的人年齡都在30歲以上,在這樣的年齡段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有時候是生活的壓力,或是心理的壓力、家庭的不和諧等等,他們來你們的美容店消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想找到心靈的放松,找到一個傾聽者。所以面對你們的客戶最好的方式就是聆聽。

  我曾經聽過一個心理學家講過一個案例:一個男孩子帶著一個女孩子去逛街,那個女孩子把不小心把手機弄丟了,她又傷心又生氣。但是那個男孩子就使勁地抱怨對方: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怎麼這麼不注意,剛才叫你把包拉起來,你就是不聽。那個女孩子越聽越生氣,最後不理他就走了。另外一個男孩子也碰到這種情況,他就說丟了一個沒關系的,抱著那個女孩子安慰她說不要哭不要哭,女孩子就感覺到一種依靠感。這就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作爲個體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會覺得自己就像滄海一粟那樣的渺小,但是當有另一個人願意來聆聽你、安慰你,和你一起面對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自己那麼孤獨,甚至在瞬間覺得自己強大了起來。這就是爲什麼《聖經》裏說,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它的意思是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應該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共生共存的。當別人碰到問題的時候,你如果總是在不斷指責,這樣就很容易傷害對方;相反,聆聽、鼓勵與擁抱才是溫暖的,有力量的。嬰兒經常哭泣,肚子餓了會哭,情緒不穩定會哭,外界稍一刺激也會哭,聰明的媽媽就懂得把他抱在懷裏,並輕拍著他給他溫暖,給他關懷,孩子很快就不哭了。我自己沒有孩子所以不確定,但是人家告訴我這些事情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你們可以回去試試看對不對,給我反饋一下,我下次給別人講的時候就會更胸有成竹。

  我講這些思想實際…

《一刻甯靜 一片天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