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是爲了告訴你們,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當你的心在哪裏,哪裏就會有陽光,哪裏就會有收獲,哪裏就會燦爛。如果說我們在哪裏受到挫折,那我們首先要考察自己的行爲,問問我們的心有沒有在那裏,心沒在的時候別人不會跟我們合作,我們就會受挫。我們在這裏坐著不舒服,或者跟別人交往感覺不自在,都是因爲沒有用心。
所以我們就要注意訓練自己的心,用心體會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動作。爲什麼那些偉大的詩人能夠在自然面前觸目成詩?因爲在那個興會自然的當下,他是絕對專注的。正是專注産生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一歎,産生了“近鄉情更怯,或恐是同鄉”的羞赧之心,産生了“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唯美體驗。當你隨時隨地感受生活的時候,你就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喜樂。反之,如果總是想著我要這麼早起來要上班;客人來了,該吃飯的時候沒吃上飯,很晚才能回家。當我們不斷地在抱怨的時候,你身上的痛苦就成倍數地增加,當你去接受的時候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你們僅僅在這裏禅修,其實是很不夠的,還要把禅修的習慣帶回家。要記住兩點:第一,每天用10分鍾到20分鍾時間使身體放松、思想專注、調節呼吸、靜靜地坐著,把自己的心調整到非常愉悅的狀態,去感受心跟身體對接的過程。這個時候你把手機調成靜音,任何東西都不要去想,就好好地跟自己的身體相處,跟自己的心靈對話。在跟自己相處的過程當中去感受自己的狀態。你會一下子知道以前認爲唱歌、喝酒,陪朋友聊天、旅遊是人生當中最快樂的事情,其實還是不究竟的。當你的心真正靜下來跟身體去對接的時候,就能感覺到此時此刻才是最美好的。
我們要做的是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尋找一份自在。你們回去好好念念《心經》,那種境界是多麼的愉悅,多麼的自在。人活在這世界上就是短短的幾十年,你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個刹那一下子就會過去,要想時光倒流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一下子就奔五張了,真的感到時間飛逝,寸陰是競。以前在班裏讀書的時候,我是班裏最小的,那時候領導一來檢查,我們都躲到房間裏面去,因爲按照規定不到18歲不能出家,所以我們就要藏起來。那時候真的好羨慕其他同修,20歲多好。他們身強力壯,他們可以輕易拎起一桶水。那時候我又瘦又小,老是成爲被別人威脅的對象,那時很羨慕別人,現在發現我走到哪裏都不是最小的了。當我們一邁上20歲,一年一年真的太好過了。很多二叁十歲的青年,你們的老爸老媽可能總是催著要讓你們趕緊成家,成家以後趕緊生孩子,說什麼25歲以後就嫁不出去了,25歲以後就找不到男朋友了。他們就會在這些問題上糾結,我們這裏好多女孩子的父母就跟她們的關系特別緊張。父母之所以擔心,就是因爲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每天的過程。
昨天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能讓時光倒流;明天還沒有到,我們不可以提早進入明天。那什麼東西才是實實在在的呢?就是今天,就是當下。你想想看,我們之所以變成今天這種狀態,就是以前的每一個當下所做的事情形成的結果。你的知識、你的能力、你的長相、你的健康、你的心情等等,都是過去各種經曆積累而成的。
反過來講,你如果想未來變成什麼樣的狀態,那麼其實今天的每一個當下和過程,就會造成你未來的果。這就是因果的規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今天,千萬不要讓自己的時間隨意地浪費,千萬不要去交不想交的朋友。生活當中我們每天都會見到各種各樣的人,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就會在你的周邊形成什麼樣一種氛圍,不好的人以後會成爲你人生的終結。人生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叁、精進求是,謙退守常
我經常跟大家講,人生當中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隨時隨地要有學習力。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當我們健康的時候,當我們精力充沛的時候,總是覺得時間還有一大把,覺得時間可以隨便浪費。但是真的就像《阿甘正傳》裏說的:“時間就像盒子裏的巧克力,”總是吃一顆少一顆的。它走了,就永遠不會回來。人生又好像是你擁有一個漫長的假期,開始的時候就覺得放假的時間好長啊,但是很快就到了盡頭了,那個時候,心裏就會充滿悲傷。你現在浪費時間,以後一定會悔恨。這不是我現在在這裏倚老賣老,我只是試圖讓你們明白一個道理:一個沒有規劃的人生無異于慢性自殺。這就涉及到人生中所要注意的第二個方面:要有一個可行的人生規劃,並爲之付諸行動。
一個永遠被事情推動著走的人,他永遠不會成爲自己的主人。比如說父母爲你安排了一個對象,你看著差不多就嫁給了他,過了幾年發現這個人非常不好,就開始抱怨父母。這真是十分荒誕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在時間的流中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這既是權利,也是義務。所以我們要成爲自己生活的主人,要成爲自己心靈的主宰者,要以理智去規劃我們自己的人生。
雲居禅師曾經開示他的弟子說,人生有十種後悔:
一、逢師不學去後悔;
二、遇賢不交別後悔;
叁、事親不孝喪後悔;
四、對主不忠退後悔;
五、見義不爲過後悔;
六、見危不救陷後悔;
七、有財不施失後悔;
八、愛國不貞亡後悔;
九、因果不信報後悔;
十、佛道不修死後悔;
這些事情不做以後都是會悔恨不已的。那麼怎麼才能不後悔呢?禅師給他的弟子指了一條明路:“你只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爲“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爲,見危要救,得財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這一字的藥,你好好服用!”這一席開示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去體味。
把“不”字改爲“要”的藥方是教我們去實踐值得行動之事。那麼,落實到具體的方面,我們要怎麼樣做人生的計劃呢?首先你要想一想,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可以在未來完成什麼,夢想當中希望做什麼樣的職業,用紙寫下你最想要的。第一是什麼,第二是什麼,第叁是什麼,第四是什麼,不斷記錄、更新,在對比當中,把你認爲不重要的事情排除掉,當還剩一到兩個的時候,目標就選定了,然後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向著那個目標前進。這樣的人活著才是不會迷失方向的。他不會因爲要上班而不願意起床,也不會因爲人家叫他去哪裏玩他就去了,更不會因爲一時的寵辱而改變自己的初衷。沒有計劃的人,永遠被別人所牽著走,無論他活到多大,都是渾渾噩噩的。
大家從事美容行業,一定都看過《美容盛典》這本書。這本書是誰寫的?還不是人寫出來的。那麼爲什麼人家能成爲這方面的權威,我們就不行呢?還是因爲我們對于自己的規劃不夠,或者是對于規劃的執行力不夠。當我們在學一樣東西的時候,首先是要認真地去聽,然後就要用你的行動去實踐你所學到的東西,通過不斷地實踐,在你的頭腦當中就會産生新的思考圖示,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好的,那樣是不可行的,你會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然後就把這個最好的方法固定下來,把自己每天的心得記錄下來,當你每天這樣去做的時候,就會找到很多竅門。
想做好美容行業所要學習的事情真的是很多。第一要了解心理學,第二要了解人體結構學,第叁要了解營養學,只有當你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後,你才會知道怎麼樣去做,才會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我們不學,時間就浪費了,那麼我們永遠都不會在這個行業裏成爲一個權威的專家。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前程,但是往往在做的過程當中,不能堅持往好的方面去努力,因爲精進的過程總是伴隨著磨難與痛苦的,它不總是面目可親。比如有一個老師來講課,老板讓大家過去,大家就一個個在那裏打呼噜,感覺反正就是被逼去學習的。以前我們在學校裏面做學僧的時候,我們的老院長用拐杖把我們趕去練太極拳,我們都覺得幹什麼要學太極拳呢?那都是老頭子練的東西。所有的學生都被趕到那邊去排成隊,我們就裝模作樣地練,心不在焉的,所以沒有學到多少東西。現在我們想起來,真是覺得很後悔。如果當時好好學的話,身體肯定就強壯多了。可是現在即使想去學也找不到很好的機會,也沒有時間了。有些東西錯過了,就真的無法彌補了。
我自己經常到外面去學習,不管到哪裏去學習,我坐在底下聽課,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學生。聽課就像吃東西一樣,大米、蘿蔔、青菜,無論是什麼我們都要先吃進去,使它們在我們的胃裏面消化,消化之後,好的東西成爲我們身上的營養,壞的東西我們就把它排除掉。學習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你學習的時候,要把好的東西吸收進來,以後它們就成爲推動你人生前進的一股力量。當我們不斷思考總結的時候,你所學到的東西最後就變成你自己的。人生取決于你自己,而不是取決于別人。
四、修身正根,明心見性
修行是什麼呢?就是修自己內心當中最圓滿的東西,我們叫它心性。心性是怎麼樣修起來的呢?很多人都認爲佛是高高在上的東西,或者說佛是一個圓滿,是我永遠達不到的東西,佛的思想境界離我們很遠很遠,我們不可能去完成。其實並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修成一尊佛,修成什麼樣的佛?修成你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你自己心目當中的那尊佛。比方說我要做個有智慧的人,那個對智慧的期待就是你心中的佛;如果我要做一個有能力,發大財,日進鬥金的人,那個日進鬥金,腰纏萬貫的狀態也是你心目當中的理想境界,也是你心目當中的一尊佛。你要達成那種境界,也要去修煉。
我們爲什麼強調修正?也就是向“正”修行。因爲這個世間凡是成功的事物都是跟正向的規律之運行相吻合的,但凡不成功的也都是跟正…
《一刻甯靜 一片天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