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對錯,要對世界存有敬畏與謙遜。
林語堂曾經寫過一部《蘇東坡傳》,裏面有這樣一段史料。有一次,有一個已故的神婆附身在了蘇東坡兒媳婦的身上。他的兒媳婦突然聲音沙啞,對他說了一段奇怪的話,她報了自己的出身,希望蘇轼能夠爲她建一個祭壇來爲她超度。蘇轼說:“我是人,我不怕你。”神婆繼續哀求說:“那請你幫我寫一篇祈禱文紀念我總可以吧。”蘇轼不肯。神婆發出很可憐的聲音說:“那你給我一點水喝吧。”蘇轼不僅不給她水喝,還舉起手要打她。于是,神婆就離開了他兒媳的身體。
這些事情顯得很神奇,紀曉岚的《因果錄》中也記有類似的事。當然,曆史已經過去,我們無法證是,也無法證否。
有一個朋友對我說過這樣一個案例:丹東那裏有一個捕蛇人。他長年累月都在捕蛇。抓到蛇以後,就把它們殺死,出賣蛇肉、蛇皮、蛇膽。他一生不知道捕了多少蛇。他後來得了一種怪病,全身上下都長了很多鱗片,渾身發癢,生不如死。別人用草藥給他泡著,他坐在大藥缸裏,才能舒服幾分鍾。他們爲他做了一個紀錄片。後來,丹東有一個念佛團,知道了他因爲捕蛇而得到報應的事情,因此趕來爲他誦《地藏經》,叫他去禮佛。念了叁個月以後,他全身的鱗片竟然漸漸褪去。他感到非常感激,因此也開始虔誠地誦經禮佛。
有一次,我們在普陀山舉行露天的南海觀音開光儀式。我們到現場的時候,天黑蒙蒙的,好像將要下雨的樣子,大家都感到非常擔心。但是,當住持的法師宣布開光儀式開始的時候,天上居然真的有一道陽光照射下來。我們從這個島看向落迦山的時候,那裏竟然挂著一道彩虹。這件事是偶然呢,還是必然?我們沒有辦法說清。我在這裏不想宣說鬼神之事。但是,我相信,當數千人聚合在一起發出一個信念的時候,真的可以改變天地。我們既然是自然之子,那麼我們的磁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然。
當我們能夠從這些角度來觀照世界的時候,就不會武斷地認爲,世界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體認的那個樣子,也就不會將自己作爲宇宙的中心了。
因此,我們反複說,對于這個世界,我們一定要保持敬畏,我們一定要相信“頭頂叁尺有神明”。這樣,人就不會行不義的事情,不會行違背世間正道的事情。
這樣,對于我們的人生道路而言,對于我們的行業而言,對于我們的社會而言,也都是有所裨益的。
數千年來,佛教承天地自然的教化,教導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爲,淨化自己的身心,不斷推動自己走向光明、清淨和圓滿。
五、“因果”之實:打破思維的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這段經是釋迦牟尼講生死輪回之理,也是講菩薩的修行過程之中需要斷除的種種挂礙。是什麼造成了生死輪回之苦呢?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斷除了無明,也就斷除了生死的煩惱,離開了叁世輪回之苦。從這個意義上講,既沒有無明這個源頭,也沒有無明的終點。因爲執著于輪回的循環通過破除無明,就可以達到。
我們說,“無明緣行”,意思是過去的種種根本煩惱是由過去的種種行動(業)帶來的。因此,從世俗最淺近的意義上,佛教總是勸導人們,不要造業。佛教虔信因果循環之理,認爲今天所造之業,他日必遭報應。從這樣的理念上,我們解釋了爲什麼有的子女一出生就很乖很聽話,因爲他是來還債的;而有的子女一出生就給父母帶來種種麻煩,這是由于你前世欠了他的,今生他要來討債。
現在很多人認爲這種思考方式是迷信的,認爲不可理喻。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時,我們或許可以明白佛教爲什麼要這樣來解釋世間的因果報應。
在生活中,但凡出現不好的事情,人們總是會出于自保的心理,將責任往別人身上一推,然後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是無辜的。越是認爲自己對,就越是會去責備別人,人責人天翻地覆,結果就容易將事情激化,弄得一塌糊塗。難道這就是自诩先進的、文明的現代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
但是如果你敬信因果,你就不會這樣來思考問題了。今天你的孩子、你的員工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讓你蒙受了什麼損失,如果你把它想作是前世欠他們的債,今天來還,理所當然的,你就不會生氣了。不生氣,則一方面能夠長養自己的身心,另一方面也能使你時刻具有清醒的頭腦,知道應該怎麼理性地處理危機。這樣難道不好嗎,難道不文明嗎?
從自己的過失來思考問題,以他人的角度來化解危機,這才是因果真正要來教化我們的。所謂的“人責人天翻地覆,人贊人天清月明”正是這個意思。
有的時候,我們以爲把對手打垮了,自己理所當然地就成功了,就能夠享有一切勝利的果實。從《心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實你把對手置之死地,對你來說,可能正是進入叁世輪回之苦的入口也說不定。就好像草原上原來有一群狼和一群羚羊,因爲狼長期捕食羚羊,導致羚羊的數量有所減少。當地有關部門出于保護羚羊的目的,把狼給殺死了。結果怎麼樣呢?的確,在一段時間內,羚羊由于沒有了天敵,數量增加了。可是過了更長的一段時間,那裏的羚羊反而滅絕了。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對于反向力量的過分削弱破壞了平衡,于是越是追求什麼,就越是緣木求魚。
老子反複勸我們爲無爲,也就是讓我們要保持好有和無之中的內在平衡,對于有的過度追求,反而會導致“有”更快地走向“死”。
《心經》還要求修行者參破“苦集滅道”四谛,超越所觀之智和所證之理,超越生死輪回,修成正果。
這個過程比我們上面所說的積善業、除惡業當然要困難得多。因爲我們誰也無法保證,你今生一點惡業也不造,前世與來世也是這樣善良和光明。所以,《心經》提出要成佛果,其最爲根本的方式,乃是要超越叁世輪回之外。這樣的修行過程是十分漫長的,需要修行者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無量世的修行才可以到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修爲會隨著外界起起伏伏,這就說明我們距離佛的境界實際上還有很遠。
只有當我們斷除萬緣,最後認識到一切法相不可得,全部放下,連“放下”這個理念之本身也放下的時候,才能夠出離生死輪回,達到菩薩的程度。
六、“死生”之見:永遠沈默的謎底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段經文是說菩薩明心見性,斷除恐怖和挂礙,超脫生死,達到最終的清淨。這究竟是涅槃原先是佛的正果所得,菩薩作爲補處佛,雖不能完全證得,但可以分有。
在這裏,《心經》爲我們指出了證得終極涅槃的道路,它要求我們心無挂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人心中的挂礙,影響我們的清淨根性,也影響了我們的修行。我們通常所說的“由愛故生怖”就是這個道理。挂礙和恐懼其實都是由于我們心中的“愛”才生起的。如果我們不那麼執著于自己的色身,怎麼會那麼害怕死亡?如果我們不那麼希望與自己的至親、所愛在一起,怎麼會那麼害怕離別?
這裏有一點需要弄清。佛教說,愛引起挂礙,並不是教人要冷漠,不要有感情;而是要人們看清五蘊皆空、生住異滅的根本規律,不要執著于和規律相背反的表象之中追求不可得的永恒。
那麼,我們對于這個世界,對于生命應當具有怎樣的態度呢?我認爲應當像一句偈語所說的:“隨流去”。我們看見鮮花開放,流水濺濺,當然會感到欣悅,但是同時也應當要明白,正是因爲水不斷流去,鮮花不斷凋零重放,才有眼前所現的美麗世界。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永生而沒有死亡,那麼世界就如同是一潭死水,無法更新,也無法前進了。認清這個規律的人,應該以達觀的態度來面對生死的問題。畢竟,如果沒有死亡,也就無所謂生存了。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以這樣的論證請大家不要畏懼死亡:“只有那些我們已經經曆過的事情,我們才能夠以“害怕”來形容它;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經曆過死亡,那麼我們根本就無法去害怕。因爲沒有人能夠告訴你,死亡是一件怎樣的事情。”
是啊,在談論死亡的人還沒有死,已經死了的人無法談論死亡。沒有人能夠告訴你另一個世界的真相,那麼你又在害怕些什麼呢?
有一個老和尚,他帶著一個小和尚從一家做喪事的人家門前走過。小和尚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不斷地追問他的師父:“師父師父,死是什麼呢?死了以後人會去哪裏呢?那邊的世界怎樣呢?有靈魂嗎?有鬼神嗎?”師父什麼也沒有說,只是用手在棺材板上敲了叁下。小和尚感到很困惑。又過了幾十年,原來的老和尚已經不在了,小和尚也變成了老和尚。這時,他對于生死已經有了一些領悟了。有一天,他又帶著一個小和尚路過一家正在辦喪事的人家門口。那個新的小和尚就像當年的他一樣,跟在他屁股後面問各種問題。而他在那個瞬間明白了他師父在幾十年以前的開示。于是也用手去敲擊了叁下棺材。他是在通過叩問已死者的方式,來暗示自己的徒弟,原來死亡這件事情是有生者永遠不會明白的啊。而對于已經經曆過死亡的人而言,死亡除了沈默,又有什麼別的答案呢?
這個問題是我們永遠無法追問的。既然無法追問,又害怕些什麼呢?
七、“般若”之願:予樂拔苦,真實不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段經文總結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偉大功能,對其神奇不虛的力量進行了贊頌。關于《心經》所産生過的神迹,在許多典籍中有過記載,坊間也流傳著許多的傳說。
根據《大…
《活的《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