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活的《心经》▪P2

  ..续本文上一页语言所遮蔽了,很少有人能够有闲暇在星空下参悟宇宙的玄机。于是,哲学与文学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空调、飞机的发明则一定程度上损毁了人本有的空间感。在今天,即使是“相去万余里”,也能够很快地见面,这使人心原本对于离别的感伤大大地减低了,同时,由这种感伤而得到的美妙诗性也就自然消失了。

  我们本来应该是遵照自然规律,能够洞见空性的洒脱的自然之子,但是,越是发展到现代,属人的世界就距离自然的世界越发地远了。

  这其中也就体现了一种因果的思想。

  接下来就同理地观照受不异空、想不异空、行不异空、识不异空。把“五蕴皆空”一一来做一个观想。

  什么是“受”呢?此刻你坐在这里,笑着看我,是喜受;蹙紧眉头看我是苦受;散漫、淡然地看着我,就叫做舍受。这种“受”是属于某一时刻的,它变化而不长久,刹那生灭。它符合因果的规律,符合无常的规律,也终究符合空性。

  比方你今天中了六合彩,高兴一会儿,也不可能开心一辈子;你今天公司遇到什么困难,愁一阵子,也当然会过去。在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明白人生究竟就是一个过程,是在生和死之间的一个时空之旅。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受”呢?是由外境所决定的吗?其实,心和物应当是不分别的。因此,我们的心一旦转了,“受”也就转变了,看待外界也就大不相同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偶然地在山里挖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金罗汉。他的家人和朋友都为他感到高兴:“这个金罗汉少说也有一百多斤金子,卖了它,我们一生就金银不尽了。”可那个农夫却一直愁眉不展,还生了病。家人问他:“你都已经那么有钱了,还担心些什么呢?”农夫叹了一口气说:“我在想,那另外十七尊罗汉在哪里呢?”人若是不知足,怎么能够期望得到乐受呢?

  当然,随着一维性的时间的流逝,“色”会流逝,五蕴的其他部分总是与色身相联系的,当然也会流逝,人最终复归于有死的彼岸。这就是《心经》为什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原因了。这里的“如是”,指的就是受想行识皆如色一般,是与“空”不二的。

  三、“法”的圆满:于瞬间证见永恒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段首先就说到了一切法(根据佛本经,一切法包括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空”也就是诸法的实质,是诸法的本原。整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如果浓缩到一个字上,我们就可以把它凝聚到这个“空”字上来。我们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光这个“空”字,老师就讲了三年。因为这里面涉及到般若系列的整个理论框架。我们今天所做的,也只是为这个“空”的话题提出一个话头而已。如果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一点关于“空性”的识见,能够帮助大家融入到生活里面去,改变你们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我认为,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顺便提一点,有一些同修会问我:“为什么说舍利子是诸法的空相?”他们把舍利子理解为佛宝、僧宝圆寂以后留下的骨,这是不正确的解释。实际上,《心经》里提到的舍利子只是对于佛对于舍利弗尊者传教时的称呼而已。我们都知道,舍利弗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是“智慧第一”,因为般若法门关涉智慧,最深最上,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所以佛在此称呼他。因为只是一个呼告语,是一个称呼,因此我们一般也就不做过多的解释。

  继续来说法“空”的问题。既然我们的有相世界中,一切都是生住异灭的,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呢?这个永恒的东西就是“空”。“空”是自性圆满的,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讲到这里为止,这个“空”字还是以抽象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我告诉你:“这杯水既不是甜的,也不是咸的,也不是苦的,也不是辣的。”你好像知道了有关于这杯水的一些性质,又好像不知道。因为在你亲自去尝它以前,一切的理论也都是空的。

  我们无奈地知道,自己是有死的。那么,我们怎样在有死的生命中追求永恒的境界呢?

  我们可以借助禅修、艺术,在某一个时刻感受到永恒。就比如当我们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非常的神妙:不知道是我写出了这个字,还是这个字表达了我。这时候,物我的区别就泯灭了。当然,时间也在那个瞬间停留在你的心中。这就是为什么痴情的学者会苦苦思索:究竟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了?

  这里说一切法体现“空”的三大特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为什么佛法会有这样的特性呢?我们倾向于认为,生灭、垢净、增减,这些都是现象层面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好像一位高僧会圆寂,一座庙宇会倾圮,一部经书会失传。但以上这些都只是现象,他们或它们都只是作为法的载体出现的。载体会消失,但是作为理念的“法”,它的本相是“空”,这样的法是不生不灭的。禅宗在传法的过程中重视心印的作用。他们认为,比典籍著录更加长久的传法方式乃是心传。这种传法方式因为不受有相之物的束缚,因此更为自由、洒脱、通达。

  有一位禅宗的法师,在年老时将一本祖传的经书传给自己的弟子。他的弟子说:“你的精神我已经了解到了,这部书你还是自己留着吧。”老禅师坚持说:“这部书是我的老师传给我的,现在交给你,就作为一个传法、学习的纪念吧。”弟子顺手接过书,就把它扔进了火炉里。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焚书的做法,但其中隐含了禅宗的学习者对于相的执着之突破。只有打破这一层,才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上来。

  我们都知道,在唐朝以后,汉传佛教中的许多重视理性、教义的宗派都开始出现式微的迹象。如天台宗、唯识宗、律宗等,而禅宗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的众多佛教流派中一枝独秀呢?原因就是禅宗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也有很强的革新性。它对于传统的汉传佛教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心印的传教方式相适应的,禅宗在修行的模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原来传统的佛教依靠大地主、大官僚的接济盖起庙宇,然后在庙宇中开始修行、弘法。而禅宗则提出了“不做不食”,自己耕作,自己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他就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这种方式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世俗的误解,有的人以为,这样就使出家师父也变成了农民,因此比较反对。但是作为一种续佛慧命的方式,我是比较赞同的。我小的时候出家的地方,白天大家做完早课就一起干活,跟一个生产队没有两样,基本上完全不需要依靠外界的资助,而能够自食其力。我们也做功课,也学习,但主要的修行就在普通的农耕生活中,但是只要保有信仰,我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很好的。即使现在进入了工业社会,我也依然认为,如果一个寺庙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给自足,那也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你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你挣来的钱是回馈社会呢,还是自己供自己享受?寺院所做的事情应该永远都是与佛教慈悲、包容、度人的理念相符合的。

  我们平常在生活中,执着、计较、分别的东西太多了,越执着越是计较,越计较心量越小,心量越小越容易导致速朽。

  今天有一位同修对我说:“我是不信佛的。”其实,在我心里,并没有分信佛和不信佛。我们香海禅寺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基督徒、穆斯林、无神论者、泛灵论者都会来,我们也会一起交流。交流什么呢?即使大家的信仰不同,但是在生活经验层面、在学习的层面、在人性的层面都会很大的相似之处,我们都可以来谈。如果把自己的信仰视为正教,而把他人作为异端,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大家的心灵建设服务,这种服务是不分信仰的。你今天不开心了,遇到问题了,我们都可以来交流,共同来解决它。

  我不在乎你是否信教,也不在乎你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但是我们在乎的是你要时时叩问自己的心: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会感到迷惑?是否会感到纠结?

  我们今天反反复复提到“空”,提到“不生不灭”,实际上就是要让大家能够从事物自然运行的本质上来认识问题。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世界,你才不会感到痛苦、纠结。

  很多员工在企业中,老板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从来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以至于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很苦恼,想着我每天起早贪黑的,究竟是为什么?这就是没有从本质上来思考问题的缘故了。

  四、“无”的真意:敬畏世界,尊重生命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经文是世尊对于“空性”的进一步开示。“空”中根本没有五蕴(色受想行识),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分别。也就是说,“空性”应当是超越有相的执着,超越于我们的眼界、意识之上的。通过它,我们达到“真无”。

  的确,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可以说的、可以看到的、可以认识的这些有差别的东西,这些事物的表象,都实在是太有限、太渺小了。

  有人来问我,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呢,有没有超验的事物存在呢?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向你证明,因此很难回答。但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所能够知道的东西,毕竟不可能是完全的。在某些层面上,我们应该要相信认识所能涉及的范围以外的世界也同样是实存的。

  每一种动物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体认到的世界也大不相同。比如说狗依靠嗅觉来体认世界,蝙蝠依靠声波来认识世界,它们尽管与我们同享一个外在世界,但是所体认到的内容则大相径庭。在蚊子的眼里,并没有人体的图像,有的只是一根一根分明的血管。在从前,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竟然与人有着这样大的差别。所以,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视角来评判这个世界的真伪,评断他人…

《活的《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