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心经》
杨柳整理
——贤崇法师浙大国学总裁班讲座之二
一、“观”的艺术:返回内心,返回生活
上午,我们根据大家工作、生活中实在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了人间佛教的一些思想。其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佛学是活学,是践行的学问、体证的学问,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不同。因此,上午我教给大家了一套调息养身的方式,如果各位能够在生活中坚持做,每天二十分钟的时间,那么你的身心真的就会有所改变。
下午,我们讲座的主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分享。《心经》,我们在很多场合都曾经讲解过,这部经典言简而意深。它的内涵之宏,可以说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之而足矣。我们经常讲解它,它也就常讲常新。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把《心经》给讲解清楚的。我们今天也只是取其精髓,来做一个扼要的分享。
讲经有很多种方法,既可以从背景、从作者、译者一点点开始讲,也可以从经文直接入手来解读它,还可以从经文产生的神奇影响开始讲。我们认为,从经文本身出发,直接与经文对话,是其中最优的方式。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可以说经文是开宗明义的典范,它把全文中心的中心放在了第一句话。它的第一个字是“观”,“观”是一个动作,是一种情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佛者必须要践行的态度。觉察、反省、忏悔、面对自己,这些都是“观”的境界。在生活中,“观”是时时都要做的事情。一个内心有所觉知的人,一个懂得“观”的人,他的生活每天都是喜乐安和的。
“观”什么呢?既要观身,觉察自己身体的微妙感受;也要观心,觉知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态。观心是练“性功”,观身是练“命功”,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身在青山之中而无所感念,甚至还总是牵挂着生活当中琐碎的、不快乐的事情。而懂得“观”的人呢?他可以当即放下外界的烦恼,与青山对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很多人在工作中被人骂了是“猪”,就生气得不得了。这种难受的嗔火在内心生起的那一刻,你马上就要观照自己:我为什么会不舒服?我为什么会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为什么我会感到生气而坐立不安?如果能及时地观照并看住自己内心的嗔火,如果能够告诉自己,别人说的话,又不是魔法,我根本就不会因此变成一头猪。那就能当即放下,回转到快乐、清明的状态之中。
通过“观”,达到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自在”吗?
当我们在说“观自在菩萨”的时候,实际上既是在呼唤观音菩萨的名,也是通过这种呼唤达到叩问内心、观照自己的境界。当我们这样呼唤她,我们也就通过“观”的方式直抵自己的内心。
那么这位观自在菩萨是怎样修行的呢?她是如何行深般若(梵文音译,意谓大智慧)而到(密)彼岸(波罗)上(多)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菩萨修行的法门是什么?是“照”。她照见“五蕴皆空”。照也就是观,她的名来自于她修行的独特法门。菩萨在修行时,通过观照,悟得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究竟“空性”。那么,悟到了“空性”以后,她是不是就遁离人世,离开三界火宅,去求自身的解脱了呢?并不是的。她照见“空性”,却倒驾慈航,回到人世,度一切苦厄。
这一点是佛教中非常强调的。按照佛教的说法,如果觉知“空性”之后,转身寻求“慧解脱”的,这是罗汉的境界。而能返身相顾,回到苦海中度人的,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佛教一再讲,“佛”就在人间,就在家中。
古时候,有一个人离别双亲到四川去拜访无际菩萨。路上有个老僧前来点化他:“你去哪里?”
“我去拜无际菩萨为师。”
“与其去找菩萨,还不如去找佛。”
“哪里有佛?”
“你回家时,看到有个人披着毯子,反穿鞋子来迎接你,那就是佛。”
他依照老僧所说的急急忙忙回到家。这时已经是半夜了。他的母亲听到他叫门高兴得来不及穿鞋,披着毯子,拖鞋也穿错了,冲出来开门。那个求佛者见了,当下顿悟。
而“波罗密多”,正如我们前面所讲,是“到彼岸之上”的意思。什么是到彼岸呢?从迷惑到清楚,从黑暗到光明,从染污到清净,到烦恼到菩提,从生死到涅槃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佛教所说的“到彼岸”。
我们经常将佛教的修行过程比喻为行舟的过程。中国汉传的佛教,一般是大乘佛教;而缅甸、斯里兰卡的佛教,我们称之为小乘。“乘”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船。小乘佛教重视自度,而大乘佛教不仅要自度,还有度他。我们今天所讲的《心经》,体现的就是这种大乘的思想。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最后达到自他圆满的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
二、“空”的妙用:委任自然,直面无常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是《心经》的第二句话。它为我们描述了深般若的“空性”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色空不二”或是“缘起性空”。这种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因缘相聚而和合,是因为因缘离散而消失。就像佛经中所说的:“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对着我们身体的肝、肺、肾、心、脾胃五脏,如果五脏不调,则会有燥、风、寒、暑、湿五气,分别影响我们的魄、魂、精、神、志五神。这里就典型地表现了因缘的思想。如果身体的众缘具足,那么我们的精力就会很旺盛,生命力就是很强健,身体就会呈现出健康的状态。如果身体某一部分的因缘离散了,我们就会相应地得某种疾病,就可能会枯萎、消失。
《心经》最主要的就是“空性”的思想。“空性”就是般若,“空性”就是自在,“空性”就是不断地自我观照。
先观照色空不二。色指的是物质,是有相的东西,也是变化的东西。要观照有相的和无相的东西、存在的和失去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有些人一看这个话,就觉得是在自欺欺人。你怎么能说美女和老太婆是同一件事情呢?怎么能说生和死是同一件事情呢?岂不知这个“色空不二”是从根性上来讲的,是从宇宙“生住异灭”、流动不居的观点上来讲的。今天你看见的美女,五十年以后就是一个齿牙动摇、满面皱纹的老太婆。今天有生的这个状态,往后就一定是有死的。这都是必然律能够告诉我们的事情。
英国诗人叶芝是一个今天意义上的神秘主义者,他的思维是具有穿透性的,能够洞见事物变化之理,并能够从中见出恒定、同一的特质。在他最著名的诗篇《当你老了》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有多少人爱过你年轻的容颜,以真情或是假意,而唯有我,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得看到色法的两大特性:空间上的障碍性和时间上的变坏性。障碍就是说,这个东西此刻在这里,就占据了这里的空间,其他东西此刻便不可以在这里;而变坏就是说,一切有相的东西都一直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地球。古希腊的哲学家区别了理式的桌子和实在的桌子,实在的桌子是不断在变化之中的,而理式的桌子则是完满、恒存的。
色法也就在以上的意义上就告诉了我们“无常”的思想。
我们常常会觉得今天我们的家庭很幸福、很圆满,但是这种幸福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吗?不可能的。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夫妻记》,一些女性作家在书简中回忆了自己曾经幸福的家庭生活。这些作者,有些经历了短暂的婚姻,而后丈夫就去世了;有一些人过了一辈子,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虽然他们获得幸福的时间不同,有些只有几个月的幸福岁月,有些人相伴走过半个多世纪,但是结局又有什么不同的呢?
我们的生活中最会经历许多的不幸与苦难,会在平静中掀起心灵的波澜,但是这也只是宇宙运行本来的原理啊。当我们真正明白这种“无常”的思想以后,我们要明白怎样去接受身边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我们的国学讲到“敬天爱人”、“克己修身”。为什么要求君子既要敬天,又要爱人呢?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看,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曾经提出“域中有四大”,这四大分别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作为其中“一大”的人实际上是效法天地的规律、委任自然而生活的。因此,敬天和爱人与其看作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倒不如看作是求真求善的同一件事情。“克己修身”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宇宙运行的规律来约束和要求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的头上,更不要强加到自然的头上。我们对于“天命”、对于“无常”,一方面诚然是要精进相对的,但是,随顺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说一个人总是在晚上喝酒喝到半夜才休息,白天你看到他的时候,就总是会觉得他精神萎靡。这样的生活长此以往,既毁坏了人之为人的灵动根性,也必将损毁他本来健康的身体。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等到健康不再的时候,根本不用去抱怨,也不用去费解。
为什么有的人身上总是很有朝气呢?这种气息之所以被称之为“朝气”,与一天中的早晨就是相对应的。只有在早晨按照昼夜更替的规律按时起床的人,身上才会有这种我们称之为“朝气”的东西。
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独抒性灵的诗人?哪怕是一些根本没有名气的中下层文人所写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也是十分杰出的。比如我国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篇中所显示出的敏锐的节序感与微妙的空间感正是众多颠倒黑白、常住在空调间中的现代人所缺少的。现代科技,如电灯、电脑、电视的使用,极大地使得人的时间感变得迟钝起来,春天“东风摇百草”不再能够使人产生任何的落寞与寂寥。黑夜中蕴藏的灵性被电视上的节目、电脑中的…
《活的《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