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活的《心经》▪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对错,要对世界存有敬畏与谦逊。

  林语堂曾经写过一部《苏东坡传》,里面有这样一段史料。有一次,有一个已故的神婆附身在了苏东坡儿媳妇的身上。他的儿媳妇突然声音沙哑,对他说了一段奇怪的话,她报了自己的出身,希望苏轼能够为她建一个祭坛来为她超度。苏轼说:“我是人,我不怕你。”神婆继续哀求说:“那请你帮我写一篇祈祷文纪念我总可以吧。”苏轼不肯。神婆发出很可怜的声音说:“那你给我一点水喝吧。”苏轼不仅不给她水喝,还举起手要打她。于是,神婆就离开了他儿媳的身体。

  这些事情显得很神奇,纪晓岚的《因果录》中也记有类似的事。当然,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无法证是,也无法证否。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丹东那里有一个捕蛇人。他长年累月都在捕蛇。抓到蛇以后,就把它们杀死,出卖蛇肉、蛇皮、蛇胆。他一生不知道捕了多少蛇。他后来得了一种怪病,全身上下都长了很多鳞片,浑身发痒,生不如死。别人用草药给他泡着,他坐在大药缸里,才能舒服几分钟。他们为他做了一个纪录片。后来,丹东有一个念佛团,知道了他因为捕蛇而得到报应的事情,因此赶来为他诵《地藏经》,叫他去礼佛。念了三个月以后,他全身的鳞片竟然渐渐褪去。他感到非常感激,因此也开始虔诚地诵经礼佛。

  有一次,我们在普陀山举行露天的南海观音开光仪式。我们到现场的时候,天黑蒙蒙的,好像将要下雨的样子,大家都感到非常担心。但是,当住持的法师宣布开光仪式开始的时候,天上居然真的有一道阳光照射下来。我们从这个岛看向落迦山的时候,那里竟然挂着一道彩虹。这件事是偶然呢,还是必然?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我在这里不想宣说鬼神之事。但是,我相信,当数千人聚合在一起发出一个信念的时候,真的可以改变天地。我们既然是自然之子,那么我们的磁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

  当我们能够从这些角度来观照世界的时候,就不会武断地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体认的那个样子,也就不会将自己作为宇宙的中心了。

  因此,我们反复说,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一定要保持敬畏,我们一定要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这样,人就不会行不义的事情,不会行违背世间正道的事情。

  这样,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而言,对于我们的行业而言,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也都是有所裨益的。

  数千年来,佛教承天地自然的教化,教导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身心,不断推动自己走向光明、清净和圆满。

  五、“因果”之实:打破思维的墙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这段经是释迦牟尼讲生死轮回之理,也是讲菩萨的修行过程之中需要断除的种种挂碍。是什么造成了生死轮回之苦呢?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断除了无明,也就断除了生死的烦恼,离开了三世轮回之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既没有无明这个源头,也没有无明的终点。因为执着于轮回的循环通过破除无明,就可以达到。

  我们说,“无明缘行”,意思是过去的种种根本烦恼是由过去的种种行动(业)带来的。因此,从世俗最浅近的意义上,佛教总是劝导人们,不要造业。佛教虔信因果循环之理,认为今天所造之业,他日必遭报应。从这样的理念上,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子女一出生就很乖很听话,因为他是来还债的;而有的子女一出生就给父母带来种种麻烦,这是由于你前世欠了他的,今生他要来讨债。

  现在很多人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是迷信的,认为不可理喻。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时,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佛教为什么要这样来解释世间的因果报应。

  在生活中,但凡出现不好的事情,人们总是会出于自保的心理,将责任往别人身上一推,然后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越是认为自己对,就越是会去责备别人,人责人天翻地覆,结果就容易将事情激化,弄得一塌糊涂。难道这就是自诩先进的、文明的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

  但是如果你敬信因果,你就不会这样来思考问题了。今天你的孩子、你的员工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让你蒙受了什么损失,如果你把它想作是前世欠他们的债,今天来还,理所当然的,你就不会生气了。不生气,则一方面能够长养自己的身心,另一方面也能使你时刻具有清醒的头脑,知道应该怎么理性地处理危机。这样难道不好吗,难道不文明吗?

  从自己的过失来思考问题,以他人的角度来化解危机,这才是因果真正要来教化我们的。所谓的“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正是这个意思。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把对手打垮了,自己理所当然地就成功了,就能够享有一切胜利的果实。从《心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你把对手置之死地,对你来说,可能正是进入三世轮回之苦的入口也说不定。就好像草原上原来有一群狼和一群羚羊,因为狼长期捕食羚羊,导致羚羊的数量有所减少。当地有关部门出于保护羚羊的目的,把狼给杀死了。结果怎么样呢?的确,在一段时间内,羚羊由于没有了天敌,数量增加了。可是过了更长的一段时间,那里的羚羊反而灭绝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于反向力量的过分削弱破坏了平衡,于是越是追求什么,就越是缘木求鱼。

  老子反复劝我们为无为,也就是让我们要保持好有和无之中的内在平衡,对于有的过度追求,反而会导致“有”更快地走向“死”。

  《心经》还要求修行者参破“苦集灭道”四谛,超越所观之智和所证之理,超越生死轮回,修成正果。

  这个过程比我们上面所说的积善业、除恶业当然要困难得多。因为我们谁也无法保证,你今生一点恶业也不造,前世与来世也是这样善良和光明。所以,《心经》提出要成佛果,其最为根本的方式,乃是要超越三世轮回之外。这样的修行过程是十分漫长的,需要修行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世的修行才可以到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修为会随着外界起起伏伏,这就说明我们距离佛的境界实际上还有很远。

  只有当我们断除万缘,最后认识到一切法相不可得,全部放下,连“放下”这个理念之本身也放下的时候,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达到菩萨的程度。

  六、“死生”之见:永远沉默的谜底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是说菩萨明心见性,断除恐怖和挂碍,超脱生死,达到最终的清净。这究竟是涅槃原先是佛的正果所得,菩萨作为补处佛,虽不能完全证得,但可以分有。

  在这里,《心经》为我们指出了证得终极涅槃的道路,它要求我们心无挂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人心中的挂碍,影响我们的清净根性,也影响了我们的修行。我们通常所说的“由爱故生怖”就是这个道理。挂碍和恐惧其实都是由于我们心中的“爱”才生起的。如果我们不那么执着于自己的色身,怎么会那么害怕死亡?如果我们不那么希望与自己的至亲、所爱在一起,怎么会那么害怕离别?

  这里有一点需要弄清。佛教说,爱引起挂碍,并不是教人要冷漠,不要有感情;而是要人们看清五蕴皆空、生住异灭的根本规律,不要执着于和规律相背反的表象之中追求不可得的永恒。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应当具有怎样的态度呢?我认为应当像一句偈语所说的:“随流去”。我们看见鲜花开放,流水溅溅,当然会感到欣悦,但是同时也应当要明白,正是因为水不断流去,鲜花不断凋零重放,才有眼前所现的美丽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永生而没有死亡,那么世界就如同是一潭死水,无法更新,也无法前进了。认清这个规律的人,应该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死的问题。毕竟,如果没有死亡,也就无所谓生存了。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以这样的论证请大家不要畏惧死亡:“只有那些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才能够以“害怕”来形容它;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经历过死亡,那么我们根本就无法去害怕。因为没有人能够告诉你,死亡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是啊,在谈论死亡的人还没有死,已经死了的人无法谈论死亡。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另一个世界的真相,那么你又在害怕些什么呢?

  有一个老和尚,他带着一个小和尚从一家做丧事的人家门前走过。小和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追问他的师父:“师父师父,死是什么呢?死了以后人会去哪里呢?那边的世界怎样呢?有灵魂吗?有鬼神吗?”师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手在棺材板上敲了三下。小和尚感到很困惑。又过了几十年,原来的老和尚已经不在了,小和尚也变成了老和尚。这时,他对于生死已经有了一些领悟了。有一天,他又带着一个小和尚路过一家正在办丧事的人家门口。那个新的小和尚就像当年的他一样,跟在他屁股后面问各种问题。而他在那个瞬间明白了他师父在几十年以前的开示。于是也用手去敲击了三下棺材。他是在通过叩问已死者的方式,来暗示自己的徒弟,原来死亡这件事情是有生者永远不会明白的啊。而对于已经经历过死亡的人而言,死亡除了沉默,又有什么别的答案呢?

  这个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追问的。既然无法追问,又害怕些什么呢?

  七、“般若”之愿:予乐拔苦,真实不虚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段经文总结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伟大功能,对其神奇不虚的力量进行了赞颂。关于《心经》所产生过的神迹,在许多典籍中有过记载,坊间也流传着许多的传说。

  根据《大…

《活的《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