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P47

  ..續本文上一頁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有老宿拈雲。既不識他。當初問甚麼人賃。恁麼拈也太遠在。何故。須知死人路上有活人出身處。活人路上死人無數。那個是活人路上死人無數。那個是死人路上活人出身處。若檢點得分明。拈卻炙脂帽子。脫卻鹘臭布衫。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布發掩泥。橫身臥地。曰意旨如何。師曰。任是波旬也皺眉。曰謝師指示。師曰。西天此土。問。學人上來請師說法。師曰。林間鳥噪。水底魚行。

  上堂。須彌頂上不扣金鍾。畢缽岩中。無人聚會。山僧倒騎佛殿。諸人反著草鞋。朝遊檀特。暮到羅浮。拄杖針筒。自家收取。

  上堂。師雲衲僧橫說豎說。未知有頂門上眼。時有僧問如何是頂門上眼。師曰。衣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眠。

  上堂。大衆集定。乃曰。上來道個不審。能銷萬兩黃金。下去道個珍重。亦銷得四天下供養。若作佛法話會。滴水難消。若作無事商量。眼中著屑。且作麼生即是。良久曰。還會麼。珍重。

  上堂。夫爲宗師。須是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遇賤即貴。遇貴即賤。驅耕夫之牛。令他苗稼豐登。奪饑人之食。令他永絕饑渴。遇賤即貴。握土成金。遇貴即賤。變金成土。老僧亦不驅耕夫之牛。亦不奪饑人之食。何謂。耕夫之牛我複何用。饑人之食我複何餐。我也不握土成金。也不變金作土。何也。金是金。土是土。玉是玉。石是石。僧是僧。俗是俗。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倫。雖然如此。打破大散關。幾個迷逢達摩。

  上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不用續凫截鶴。夷嶽盈壑。放行也百醜千拙。收來也攣攣拳拳。用之則敢與八大龍王鬥富。不用都來不直半分錢。參。上堂。髑髅常幹世界。鼻孔摩觸家風。芭蕉聞雷開。葵花隨日轉。諸仁者。芭蕉聞雷開。還有耳麼。葵花隨日轉。還有眼麼。若也會得。西天即是此土。若也不會。七九六十叁。收。

  上堂。靈源絕朕。普現色身。法離斷常。有無堪示。所以道。塵塵不見佛。刹刹不聞經。要會靈山親授記。晝見日。夜見星。良久曰。若到諸方。不得錯舉。參。

  上堂。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且道妙喜世界。不動如來說甚麼法。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只如威音王佛。最初一會度多少人。若是通方作者。試爲道看。良久曰。行路難。行路難。萬仞峰頭君自看。

  上堂。僧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未審是甚麼人。師曰。掘地深埋。曰。此人還受安排也無。師曰。土上更加泥。

  師問僧無手人能行拳。無舌人解言語。忽然無手人打無舌人。無舌人道個甚麼。

  色空頌二首。色空空色色空空。礙卻潼關路不通。劫火洞然毫末盡。青山依舊白雲中。東西南北。十萬八千。空生罔措。火裏生蓮。

  玉泉承皓禅師

  叢林號爲皓布裈。一日爲張無盡。舉傅大士頌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又舉洞山頌曰。五臺山頂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刹竿頭上煎锝子。叁個猢狲夜簸錢。此二頌只頌得法身邊事。不頌得法身向上事。張曰。請和尚頌。師曰。昨夜雨雱澎。打倒蒲萄棚。知事普請。行者人力。拄底拄。撐。底撐撐撐拄拄到天明。依舊可憐生。

  永明延壽禅師

  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聽取一偈。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

  二僧來參。乃問參頭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又問第二上座曾到否。曰不曾到。師曰。一得一失。少選。侍僧問。適來二僧。未審那個得。那個失。師曰。汝曾識這二僧也無。曰不曾識。師曰。同坑無異土。

  指法以佛祖之語爲铨准。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惟諸緣起。滅惟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風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倘風本性動。則甯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風何不動。若無風。遇緣即起。非特風爲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巳更不來。若去巳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

  問學人久在永明。爲甚麼不會永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

  五雲華嚴志逢禅師

  上堂。諸上座。舍一知識。參一知識。盡道善財南遊之式樣。且問上座。只如善財禮辭文殊。擬登妙峰谒德雲比丘。及到彼所。何以德雲卻于別峰相見。夫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終無別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諸上座。即今簇著老僧。是相見。是不相見。此處是妙峰。是別峰。脫或從此省去。可謂不孤負老僧。亦常見德雲比丘。未嘗刹那相舍。還信得及麼。

  瑞鹿本先禅師

  師偈叁首。曰。非風幡動仁心動。自古相傳直至今。今後水雲人欲曉。祖師真是好知音。又曰。若是見色便見心。人來問著方難答。若求道理說多般。孤負平生叁事衲。又曰。曠大劫來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麼形。作麼形兮無不是。

  上堂。華嚴稱佛身充滿于法界。是真個也無。且如佛身既巳充滿法界。菩薩界。緣覺聲聞界人天修羅界。餓鬼地獄畜生界。應無處蹲。如是理論。太煞聱訛。尋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且道即今六根所對六境。與汝是同耶。是別耶。同則何不作一塊。別則如何說唯是一心。大須著精彩。佛法不是等閑。

  上堂。天臺教中說。文殊觀音普賢叁門。文殊門者一切色。觀音門者一切聲。普賢門者不動步而到。我道文殊門者。不是一切色。觀音門者。不是一切聲。普賢門者。是個甚麼。莫道別卻天臺教說話。無事且退。

  上堂。你等諸人。夜間眠熟不知一切。既不知一切。且問你等。那時有本來性。無本來性。若道有本來性。又不知一切。與死無異。若道無本來性。睡眠忽省。覺知如故。還會麼。不知一切。與死無異。睡眠忽省。覺知如故。如是等時。是個甚麼。若也不會。各體究取。無事莫立。

  興教洪壽禅師

  師同國師普請次。聞墮薪有省。作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住後。中丞王公隨。一日過師。師擁毳負暄自若。王下拜。師推蒲團席地與坐。笑語終日而去。門人讓師曰。此一衆所仰。奈何不加禮。也日王複來。師出前趨迎之。王曰。何不如前日相見。師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王益重之。

  雲居道齊禅師

  師謂門弟子曰。達摩言。此方經。惟楞伽可以印心。吾讀此經偈曰。諸法無法體。而說惟是心。不見于自心。而起于分別。可謂大慈悲父。如實極談。我輩自不領受。背負恩德。如恒河沙。或問曰。然則見自心。遂斷分別乎。師曰。非然也。譬如調馬。馬自見其影而不驚。何以故。以自知其影。從自身出故。吾以是知不斷分別。亦舍心相也。只今目前如實而觀。不見绉毫。祖師曰。若見現在。過去未來亦應見。若不見過去未來。現在亦不應見。此語分明。人自迷昧。

  黃龍慧南禅師

  有僧侍立。師顧視久之。問曰。百千叁昧無量妙門。作一句說與汝。汝還信否。對曰。和尚誠言。何敢不信。師指其左曰。過這邊來。僧將趨。師咄之曰。隨聲逐色。有甚了期。出去。一僧知之。即趨入。師理前語問之。亦對曰。安敢不信。師又指其左曰。過這邊來。僧豎住不往。師又咄曰。汝來親近我。反不聽我語。出去。

  舜老夫暮年有所開示。但曰。本自無事。從我何求。師聞之。謂侍者曰。老夫耄矣。何不有事令無事。無事令有事。是謂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師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卻複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複垂腳曰。我腳何似驢腳。叁十余年示此叁問。學者莫能契旨。天下叢林目爲叁關。

  大甯道寬禅師

  僧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以火箸橫火罏上曰。會麼。曰不會。師曰。頭不欠。尾不剩。

  問天下禅客。爲甚麼出這個○不得。師曰。往往如斯僧問教中雲。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爲甚麼有煩惱菩提。師曰。甘草甜。黃連苦。曰卻成兩個去也。師曰。你不妨會得好。

  道吾悟真禅師

  師問僧甚處來。曰。僧堂裏來。師曰。聖僧道甚麼。僧近前曰不審。師曰。東家作驢。西家作馬。曰過在甚麼處。師曰。萬裏崖州。

  上堂。夜來雷聲震地。今朝細雨霏霏。幹枯滋潤。萬物萌芽。且道嘉州大像。長得髭須多少。還有道得者麼。若也道得。陝府鐵牛。是常不輕菩薩。若道不得。土宿拽脫你鼻孔。

  越州姜山方禅師

  僧問。如何是不動尊。師曰。單著布衫穿市過。曰學人未曉。師曰。騎驢踏破洞庭波。曰透過叁級浪。專聽一聲雷。師曰。伸手不見掌。曰還許學人進向也無。師曰。踏地告虛空。曰雷門之下。布鼓難鳴。師曰。八花毬子上。不用繡紅旗。曰叁十年後。此話大行。師便打。

  雲峰文悅禅師

  僧問。巅山岩崖。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巅山岩崖佛法。師曰。猢狲倒上樹。

  上堂。未達境惟心。起種種分別。達境惟心巳。分別即不生。知諸法惟心。便舍外塵相。諸禅德。只如大地山河。明暗色空。法法現前。作麼生說個舍底道理。于此明得。正在半塗。須知向上更有一竅在。便下座。

  上堂。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覓了時無了時。此事若向言語上作解。意根下蔔度。天地懸殊。不得相應。豈況被人喚去。方丈裏塗糊指注。舉楞嚴肇論。根塵色法。向上向下。有無得失。他時後日。死不得其地。近世更有一般宗匠。二叁十年。馳聲走譽。只管教人。但莫上他言句。喚作透聲色。便問東答西。以爲格外之句。將此狂解。遞相沿習。從此混傷宗教。诳…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