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乘小見。羊鹿等機。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人見。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遇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今。常住不遷。名時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所談。師曰。外道所談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今猶不滅。生亦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外道者但以文字句義所說。欲知心要。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妙用河沙。簡于是言下。大悟曰。弟子始知本性不遙。涅槃寂靜無余有法。一切現前。言已禮辭。歸阙表奏師語。有诏謝師。並賜摩衲袈裟。寶缽缯帛。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爲中興寺。叁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重加修飾大師寫經坊。賜額爲法泉寺。師新州舊居爲國恩寺。一日師謂衆曰。諸善知識。汝等靜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今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叁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座臥。純一真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若人具此叁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澤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先天元年告衆曰。吾受忍大師衣法。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汝等信根純熟。澤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複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師說法化世。經四十載。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衆曰。吾欲歸新州。速理舟楫。衆曰。, 師從此去。早晚卻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師之法藏。何人傳受。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雲。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爲官。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言訖往新州國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叁日也。時韶新兩郡各修塔廟。僧俗莫決所之。兩刺史共焚香祝雲。香煙引處。即師之欲歸焉。時爐香騰湧。直貫曹溪。以十一月十叁日入塔。壽七十六。前韶州刺史韋據撰碑。會人憶取首之記。遂走。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開元十年八月叁日夜。忽聞塔中铿然有聲。僧衆驚起。見一人裹白巾從塔中出。逾垣而遁。尋周視什器。一無所失。俄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州。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切加檎捕。五日。于石角村獲賊人。送韶州。鞫。
問。雲姓張名行滿。汝州梁縣人。于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東海供養。柳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王+舀]曰。如何處斷。[王+舀]曰。若以國法論理。固當宜然。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彼欲求供養。罪可恕之。柳守歎嘉。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敕刺史楊瑊雲。朕夢感能禅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爲之國寶。卿可于本寺如法安奉。專令僧衆。嚴加守護。勿令遺墜或爲人偷竊。皆不遠而獲。憲宗谥大鑒禅師。塔曰元和靈照。南越記雲。晉初海內崩裂。各據兵權。署曹叔良爲鎮南將軍。知平南總管事。晉克複之後。以王爵。封叔良本山雙峰間。叔良有別墅。舍其地爲雙峰曹溪。曹溪由是名著。寶林寺者。梁天監中有僧經始之。刻石曰。卻後一百七十年。有大權菩薩。說法度人。傳化四方。學徒霧集。宜以寶林題之。州將具奏。仍禦書其額。至儀鳳二年。大師駐錫。皆符先記。後改額。神龍中曰中興。曰法泉。後叁年曰廣果。開元九年曰建興。肅宗曰國甯寺。宣宗曰南華。迄今無燕雀棲止。有達磨祖師所傳袈裟一條。西域屈眴布。緝本綿花心織成。有雲絲布者。非也。其衣青黑色。後人以碧絹爲裏。中宗賜摩衲。寶缽。方辨塑真。道具等。生塔者屍之。開元中廣州觀察使宋璟作禮于塔。見上足令[王+舀]問曰。雲何名無生法忍。[王+舀]曰。知生既如。一切皆爾。是名無生。于生自在。是名法忍。知滅不滅。是名無生。善法不忘。是名法忍。發菩提心。是名無生。諸結不起。是名法忍。對境不嗔。是名無生。不惱他人。是名法忍。內無妄念。是名無生。外無染汙。是名法忍。般若無住。是名無生。智慧觀照。是名法忍。璟聞頂受之。遂佛弟子禮。皇朝開寶初。王師平南海。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爲煨燼。而真身一無所損。尋有製興修。功未竟。會太宗即位。留心禅門。頗增壯麗焉。今上踐祚。明肅太後助政奉慈聽斷。天下治平。上獨留心于禅法。蓋天啓其衷也。嘗遣使迎請衣缽入宮中。久留申供。彌加寶飾。冀永殊迹。大師自唐先天二年癸醜入滅。至今景祐叁年丙子歲。凡叁百二十五年矣。
天聖廣燈錄卷第七。
天聖廣燈錄卷第八 (宋實)。
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下法嗣。
筠州黃檗鹫峰山斷際禅師。
南嶽大惠禅師。諱懷讓。金州人也。俗姓杜。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感白氣應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見奏聞高宗皇帝。帝問是何祥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榮。帝敕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家有叁子。師居其小。年始叁歲。炳然殊異。性多恩讓。父乃安名懷讓。至年十歲。惟樂佛書。時有叁藏玄靜。過金見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衆生。垂拱叁年。方十五歲。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後習毗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爲無爲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時有同學坦然。知師志氣高邁。勸師同谒嵩山安禅師。安啓發之。不契。乃直詣曹溪禮六祖。祖問什麼處來。師雲嵩山安禅師處來。祖雲。什麼物與麼來。師無語。經于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雲。某甲有個會處。祖雲。作麼生。師雲。說似一物即不中。祖雲。還假修證也無。師雲。修證即不無。不敢汙染。祖雲。秪此不汙染。是諸佛之諸念。吾亦如是。汝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谶汝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兒孫腳上行 金雞解銜一粒米 供養什邡羅漢僧。(又谶傳道一法)。
心裏能藏事 說向漢江濱 湖波探水月 將照二叁人。六祖又雲。吾先師有言。從吾向後。勿傳此衣。但以法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即道化示。莫損于汝。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汝向後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師侍奉一十五載。先天二年。始往南嶽居般若寺。示徒雲。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本無生。法亦無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言哉。
僧問。如鏡鑄像。像成後。光歸何處。師雲。如大德未出家時。相狀向什麼處去。雲成後爲什麼不鑒照。師雲。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也不得。
馬祖于南嶽傳法院後。獨處一庵。唯習坐禅。凡有來訪者。都不顧。師往彼亦不顧。師觀其神宇有異。憶六祖谶記。乃多方誘導。一日將磚于庵前磨。祖亦不顧。時既久乃。問曰。作什麼。師雲。磨磚作鏡。祖雲。磨磚豈得成鏡。師雲。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祖乃離座雲。如何即是。師雲。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雲。汝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祖聞斯示誨。豁然開悟。禮拜問雲。如何用心。即合無相叁昧。師雲。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祖雲。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雲。心地法眼能見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祖雲。有成壞否。師雲。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生 叁昧花無相 何壞複何成。
祖既蒙開悟。侍奉十秋。日益玄奧。師入室弟子六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談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吾今。(道一)
馬祖闡化江西開元寺。師問衆曰。道一爲衆說法否衆曰。已爲衆說法。師雲。未見通個消息來。遂遣一僧去。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記取答話來。僧如教回舉似師。祖雲。自從胡亂後。叁十年來。不曾少盬醬。師然之。師天寶叁年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嶽。敕谥大惠禅師最勝輪之塔。吏部侍郎歸登撰塔記。
江西馬祖大寂禅師。師諱道一。漢州什邡縣人也。俗姓馬。本邑羅漢寺出家。師容貌奇異。虎視牛行。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受具于渝州圓律師。開元中。習禅定于衡嶽傳法院。密受大惠心印。天竺般若多羅谶行化偈曰。
領得彌勒語 離鄉日日敷 東梁移近路 余氣腳天徒。師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臨川。次南康龔公山。大曆中。隸名于鍾陵開元寺。時連師路嗣恭。聆風景慕。親授密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厥後法嗣。盛布于天下。時號江西馬祖焉。
師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肯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夫求法者…
《006 天聖廣燈錄(宋 李遵勖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