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人见。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遇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今。常住不迁。名时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所谈。师曰。外道所谈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今犹不灭。生亦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外道者但以文字句义所说。欲知心要。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妙用河沙。简于是言下。大悟曰。弟子始知本性不遥。涅槃寂静无余有法。一切现前。言已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宝钵缯帛。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重加修饰大师写经坊。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静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今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座卧。纯一真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泽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先天元年告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泽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师说法化世。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众曰。吾欲归新州。速理舟楫。众曰。, 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藏。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云。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时韶新两郡各修塔庙。僧俗莫决所之。两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前韶州刺史韦据撰碑。会人忆取首之记。遂走。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开元十年八月三日夜。忽闻塔中铿然有声。僧众惊起。见一人裹白巾从塔中出。逾垣而遁。寻周视什器。一无所失。俄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州。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切加檎捕。五日。于石角村获贼人。送韶州。鞫。
问。云姓张名行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令取六祖大师首。归东海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王+舀]曰。如何处断。[王+舀]曰。若以国法论理。固当宜然。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欲求供养。罪可恕之。柳守叹嘉。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为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奉。专令僧众。严加守护。勿令遗坠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南越记云。晋初海内崩裂。各据兵权。署曹叔良为镇南将军。知平南总管事。晋克复之后。以王爵。封叔良本山双峰间。叔良有别墅。舍其地为双峰曹溪。曹溪由是名著。宝林寺者。梁天监中有僧经始之。刻石曰。却后一百七十年。有大权菩萨。说法度人。传化四方。学徒雾集。宜以宝林题之。州将具奏。仍御书其额。至仪凤二年。大师驻锡。皆符先记。后改额。神龙中曰中兴。曰法泉。后三年曰广果。开元九年曰建兴。肃宗曰国宁寺。宣宗曰南华。迄今无燕雀栖止。有达磨祖师所传袈裟一条。西域屈眴布。缉本绵花心织成。有云丝布者。非也。其衣青黑色。后人以碧绢为里。中宗赐摩衲。宝钵。方辨塑真。道具等。生塔者尸之。开元中广州观察使宋璟作礼于塔。见上足令[王+舀]问曰。云何名无生法忍。[王+舀]曰。知生既如。一切皆尔。是名无生。于生自在。是名法忍。知灭不灭。是名无生。善法不忘。是名法忍。发菩提心。是名无生。诸结不起。是名法忍。对境不嗔。是名无生。不恼他人。是名法忍。内无妄念。是名无生。外无染污。是名法忍。般若无住。是名无生。智慧观照。是名法忍。璟闻顶受之。遂佛弟子礼。皇朝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会太宗即位。留心禅门。颇增壮丽焉。今上践祚。明肃太后助政奉慈听断。天下治平。上独留心于禅法。盖天启其衷也。尝遣使迎请衣钵入宫中。久留申供。弥加宝饰。冀永殊迹。大师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至今景祐三年丙子岁。凡三百二十五年矣。
天圣广灯录卷第七。
天圣广灯录卷第八 (宋实)。
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下法嗣。
筠州黄檗鹫峰山断际禅师。
南岳大惠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家有三子。师居其小。年始三岁。炳然殊异。性多恩让。父乃安名怀让。至年十岁。惟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金见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有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不契。乃直诣曹溪礼六祖。祖问什么处来。师云嵩山安禅师处来。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经于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祖云。作么生。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祖云。还假修证也无。师云。修证即不无。不敢污染。祖云。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诸念。吾亦如是。汝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汝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 要假儿孙脚上行 金鸡解衔一粒米 供养什邡罗汉僧。(又谶传道一法)。
心里能藏事 说向汉江滨 湖波探水月 将照二三人。六祖又云。吾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传此衣。但以法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即道化示。莫损于汝。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师侍奉一十五载。先天二年。始往南岳居般若寺。示徒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本无生。法亦无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言哉。
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师云。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么处去。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师云。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也不得。
马祖于南岳传法院后。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忆六祖谶记。乃多方诱导。一日将砖于庵前磨。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砖作镜。祖云。磨砖岂得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云。心地法眼能见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祖云。有成坏否。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遇泽悉皆生 三昧花无相 何坏复何成。
祖既蒙开悟。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师入室弟子六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吾今。(道一)
马祖阐化江西开元寺。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去。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记取答话来。僧如教回举似师。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来。不曾少盬酱。师然之。师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岳。敕谥大惠禅师最胜轮之塔。吏部侍郎归登撰塔记。
江西马祖大寂禅师。师讳道一。汉州什邡县人也。俗姓马。本邑罗汉寺出家。师容貌奇异。虎视牛行。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传法院。密受大惠心印。天竺般若多罗谶行化偈曰。
领得弥勒语 离乡日日敷 东梁移近路 余气脚天徒。师始自建阳佛迹岭。迁临川。次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师路嗣恭。聆风景慕。亲授密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厥后法嗣。盛布于天下。时号江西马祖焉。
师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肯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
《006 天圣广灯录(宋 李遵勖 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